批判与重塑:马克思全球空间理论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405567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为人类带来了“以时间消灭空间”的新体验,其背后的负面溢出效应却是全球空间剥夺加剧,人类社会空间呈现同质性和断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全球空间布展不平衡这一危机,突出强烈的人类情怀和空间意蕴,旨在破除空间中抽象力量对人的支配、超越“中心—边缘”的全球空间结构、构建基于合作共赢的差异性空间和实现人类社会空间的均衡持续发展,是重塑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未来要实现全球空间正义,就必须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持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绿色发展、求同存异,构筑凸显正义、适合人类生存的民主空间、发展空间、生态空间、价值空间.
其他文献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必须保护好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就是为了解决各地普遍存在损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公平竞争等乱象而发布的.当前湖南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中存在的营商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待遇不平等、行政执法服务水平不足、政府契约精神缺失、对市场主体的物权保护缺位、法律公共服务供不应求等问题,阻碍了湖南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必须通过精准施策,完善法规体系、创造平等环境、提升政
“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是关系国际交往的重大议题,如何破解其“国强必霸”的逻辑本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直接影响着我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自我”“他者”“世界”三重向度实现了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新时代,坚持和平发展与保障国家安全相统一,促进一元性主导与复合型战略相协调,推进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与人类文明经验相结合,是破解“中国威胁论”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意义的深度彰显.
马克思经济循环思想的要义包括:经济循环的实现过程是各种职能资本连续并列运行和接续转化,兼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国内循环畅通的实现条件是供需总量和结构平衡,实现机制是技术进步下按比例生产和劳资收入并行增长;国际循环能补强国内循环,又受制于国内循环与国际生产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重塑高水平畅通、自主和开放的经济循环体系,合理运用和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循环思想;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强化自主创新、优化宏观调控和提高劳动者报酬;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国际循环变革,实现国内循环融入又不依附国际循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