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_yanji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创新的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1.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久以来,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民主气氛,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制。创新课堂教学需要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气氛的支撑。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可以采用“愉快教学法”,课堂上多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把“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在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还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而创新意識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首先具有创造性,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使学生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主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拓宽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课堂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创设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地步,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创新打开大门。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阿Q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眼泪往内流。那么,阿Q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品味,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入,不但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动机
  1.多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提出示范,明确方向;二是教给方法,积极尝试。如教《故乡》一课,学生读到:“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时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辛苦’,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这个词呢?”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教师必须重视和表扬鼓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
  2.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进行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反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置学生的思维于固定的框架,教育怎能创新?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个,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是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和灵活;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探索实践,指引创新途径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幅图画,想象桃花源那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这样的课堂教学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创新精神。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如在教《春》时,我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的花草树木,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迷人景色。学生通过活动和观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身边的事物,不但培养了语文能力,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本改变“循规蹈矩者为最优”的观念,引导学生敢持歧异,标新立异,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一切的、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柯汉琳主编.全国创新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怀彬,谢国生,王斌清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3]林焕章主编.教学方法与技巧.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4]罗大同著.中学语文教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运用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观察治疗前后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溏稀等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价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
摘 要: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导入目标式激趣、情感式激趣、问题式激趣、悬念式激趣、奖惩式激趣这五种激趣方式能让语文教学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收到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激励方式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学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
摘 要: 要想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中的美育功能,就必须运用多媒体补充课文内容,以美求知;营造课堂气氛,以美激情;促进生活体验,以美启真;辅助学文明理,以美储美;课后拓展、延伸以美导行。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美育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式的,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更是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积极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放飞,使学生都能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亲身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切实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初中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个方面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观察,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
摘 要: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堂教学 “四变”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理念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插图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童话故
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而且教学内容按要求可分若干章节。为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能力,以为其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思维知识,也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插入法进行教学是不错的选择。插入法教学,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选择最佳时机插入与课文某些内容要素至为密切相关的信息,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