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责任。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转变观念,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同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创新的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我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1.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久以来,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民主气氛,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制。创新课堂教学需要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气氛的支撑。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可以采用“愉快教学法”,课堂上多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把“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在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还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而创新意識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首先具有创造性,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使学生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主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拓宽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课堂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创设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地步,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创新打开大门。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阿Q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眼泪往内流。那么,阿Q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品味,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入,不但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动机
1.多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提出示范,明确方向;二是教给方法,积极尝试。如教《故乡》一课,学生读到:“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时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辛苦’,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这个词呢?”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教师必须重视和表扬鼓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
2.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进行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反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置学生的思维于固定的框架,教育怎能创新?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个,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是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和灵活;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探索实践,指引创新途径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幅图画,想象桃花源那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这样的课堂教学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创新精神。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如在教《春》时,我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的花草树木,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迷人景色。学生通过活动和观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身边的事物,不但培养了语文能力,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本改变“循规蹈矩者为最优”的观念,引导学生敢持歧异,标新立异,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一切的、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柯汉琳主编.全国创新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怀彬,谢国生,王斌清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3]林焕章主编.教学方法与技巧.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4]罗大同著.中学语文教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1.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久以来,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民主气氛,学生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制。创新课堂教学需要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气氛的支撑。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可以采用“愉快教学法”,课堂上多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往往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把“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在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还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而创新意識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2.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景。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思维首先具有创造性,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使学生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主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拓宽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课堂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创设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的地步,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能进一步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创新打开大门。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阿Q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眼泪往内流。那么,阿Q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品味,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这个导入,不但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问难,增强创新动机
1.多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或者学生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关键。为了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提出示范,明确方向;二是教给方法,积极尝试。如教《故乡》一课,学生读到:“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时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辛苦’,它们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这个词呢?”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思维,教师必须重视和表扬鼓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
2.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进行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反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置学生的思维于固定的框架,教育怎能创新?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个,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看法,而是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全面和灵活;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探索实践,指引创新途径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幅图画,想象桃花源那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这样的课堂教学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创新精神。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如在教《春》时,我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观察操场的花草树木,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迷人景色。学生通过活动和观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身边的事物,不但培养了语文能力,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就要从根本改变“循规蹈矩者为最优”的观念,引导学生敢持歧异,标新立异,增强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一切的、敢于挑战一切的无畏精神,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柯汉琳主编.全国创新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怀彬,谢国生,王斌清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3]林焕章主编.教学方法与技巧.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4]罗大同著.中学语文教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