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幔橄榄岩粒间组分的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n_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具有不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幔源包体进行了酸淋滤实验 ,以便能直接地获得橄榄岩粒间组分的微量元素特征 .结果表明 ,粒间组分富集LREE ,且有强烈的Ta负异常 .粒间组分中REE总量的高低以及Rb ,Ba和Nb负异常的存在与否则与橄榄岩经历的地幔交代作用的性质密切相关 .推测粒间组分可能代表了地幔交代流体的残余体 . Acid leach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mantle-derived inclusions with different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obtain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granular components of peridotite direct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granular components are enriched in LREE and have Strong negative anomaly Ta.The intergranular REE abundance and the presence of negative anomalies of Rb, Ba and Nb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mantle metasomatism experienced by peridotit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granular component may represent the mantle Confluence of fluid remnants.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肺非黏液型原位腺癌(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突变p53蛋白过表达情况,比较其在肺NMAIS与非特殊型浸润性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例肺NMAIS
近 3 0多年来 ,我们铁路建设大都建在自然条件和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化地区 ,铁路工程遇到了许多十分突出的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本文对这诸多问题作了全面和详细的分析 ,并逐项提出解决这类问题应采取的指导原则、新观念、新技术和具体措施 ,对今后在困难地区建设铁路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建平变质杂岩是辽宁西都太古代最下部地质单元,是华北地台北缘麻粒岩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少量连续性很差的表壳岩及大量的TTG岩石和其他深成侵入体组成.采用单颗粒锆石Pb
着重分析了近年来庄市井水位在南黄海地震区3 次MS> 5.0 地震前的异常特征.通过分析得到的认识是,该井水位在5 .0 级以上地震前大都存在0 .5 a 以上的趋势异常和年变规律的变化,震前1~2 个月出现较丰富的短临前兆信息,如水位固体潮畸变、日潮差波幅增大、阶跃等微动态变化.这些分析结果曾在我省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过较好的作用.
凹凸棒石粘土经过挤压辊适当的挤压处理后,其内部显微结构被"膨松化",并形成显微间隙与裂缝,从而使水分容易进入其中,造成显微结构的水化膨胀,以致在弱分散条件下就可在介质
研究了找锶矿的X 荧光勘查技术,包括:野外X荧光测量、数据处理、成果图编制方法,以及异常评价模式。应用该技术在四川大足、渠县等地寻找隐伏锶矿中取得良好效果 X-ray fluoresce
文章介绍了拉尔玛硒-金矿床中出现的大量的硒矿物的主要特征和矿物组合.根据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构造了硒矿物形成时的逸度-逸度图解、逸度-温度图解、逸度-pH图解,推导
为研究沙漠环境对作业人群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方法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90名新疆吐哈油田石油工人于3月和8月进行了神经行为功能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野外作业的钻井和采油工人在焦虑、忧郁、愤怒、疲惫和困惑等情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且以8月份更为明显(P<0.01);同时他们的数字译码和目标追踪得分明显降低;平均反应时延长(P<0.05),夏季采油工人左手敏捷度显著高
引信交会仿真试验是近炸引信研制的重要一环。它对引信的多种性能进行考核,文中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引信外场交会仿真试验综合评价系统,详细论述了其组成、功能及实现方法。该系
根据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地球系统科学”与“陆地系统科学”的理解,提出了“陆地系统科学是地理学的升华”的观点,认为陆地系统科学将是中国21世纪地理学再发展的“框架舞台”,并从多角度对其研究目标、重大科学问题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专门评述。作者认为,要发展中国的地理学,必须利用“陆地系统科学”这一框架舞台。但就目前的进展看,“陆地系统科学”这一框架舞台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一些具体的研究计划,特别是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