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根据TICCIH《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定义是: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张,很多近现代时期建立的工业建筑因社会需求和经济收益等因素影响面临荒置,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废弃的建筑容易形成流浪汉聚集的场所和治安死角,破败的环境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疮疤。但拆除这些工业建筑遗产又忽略了城景观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同时还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荒废的工业建筑价值被重新思考。城市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扩张,工业建筑遗产的地理位置由过去的城郊演化为今天的市区,区位环境、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相比较在同等区域位置新建而言改造的周期短、投资小、回报高;而且对工业建筑的再度开发和利用,有效避免了拆毁重建中所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维护了城市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并且工业建筑“保存城市区位的公共课识别性和认同感,保存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足迹”,建筑风格上代表“时代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其建筑本身具有深远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此,重新规划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通过改造达到“再利用”目的的处置方式越来越广泛的达成业界的共识。为了在改造设计中更正确的把握使用功能、空间尺度等适宜性问题,对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类别做出分析是必要的。
二、改造类型及策略分析
虽然工业建筑的空间结构具有丰富的空间适应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系列的老建筑在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岁月侵蚀后,如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复杂的安全隐患,而且原来的格局设置也与改造中所需的新功能不相适应。如何处理建筑遗产改造中物质信息的协调关系是改造活动的核心问题,虽然在改造中以《威尼斯宪章》为指导思想,追求遗产的“原真性”和“最少干预”原则,但“真理很少是纯粹的,永远不是简单的”,因此在改造设计中有必要根据改建项目的实际价值需要,对现存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细分,帮助分析改造设计的方式和策略。
1、历史价值不高且造型结构无显著特色
在湖北疾控中心改造项目中,原建筑保留民国时期结构形式,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其利用不当使得建筑状貌残破不堪。项目对原肌体上毫无特色的白石灰层剥离重做,采用砖、石、木等不同材料突出时代特征,以白色栏杆、窗扇等构件与现代设计语言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新旧交织的时空感,重释建筑语义与功能。
格芬(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在一座废弃的警察局所属仓库的基体上实施改造完成的,虽然仓库的历史价值不值玩味但内部空间宏大,空间适宜于当代艺术的抽象夸张及装置艺术所需的“大陈列”方式,提供博物馆所需的功能用途,在这个项中,“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没有改变,室内原有的钢结构完全裸露”,空间内容自由组合。
诚然,不是每座老建筑的外形都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的工业建筑历史价值不高且造型结构无显著特色,但改造仍比新建筑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其并不至于一定面临推翻重建的命运。相反,在改造过程中制约因素更少,创作灵活度更大,设计师可根据项目的使用用途对老建筑内部空间和结构的潜力进行开发,对无特色的外部肌理注入新语义诠释。这类型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设计中重点以当代设计理解表现建筑的再生价值。
2、外部造型独具特征(或历史价值高)但结构功能不全
德国的旧啤酒生产大楼具有20世纪典型柏林工业建筑风格,在20世纪末改造成高级老年公寓。大楼在不同时期分别经历过3次不同程度的改扩建,存在着复杂的安全隐患,且建造的模数单位是按适合机器和流水线操作的尺度规划,与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尺度差距甚远,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对大楼原有结构、楼吧、屋顶全部拆除并按照新公寓的使用要求重建,”重新布局规划大楼的内部空间,仅保留了旧砖外墙的结构作为厂区的历史标签,移植局部窗扇等其它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建筑构件到项目建筑中延续老厂房建筑的历史风貌,增强建筑细部的历史可信度。
同样的改造手法也出现在对瑞士苏黎世的蒂芬布鲁纳面粉厂的改造,由于“厂房及其附属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再利用价值”因此在改造中保留了主厂房、冷冻房、行政管理楼、马厩四栋建筑,厂房的内部空间采用完全现代的材料,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新元件,既更新了设计技术延长建筑生命又保持了建筑原有的外观特色。由此可见,强调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以“老瓶换新酒”的形式,丰富了城市多元化的景观需求,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
一些建筑虽然在外部造型具标志性特征、作用或历史价值,但内部空间可利用的功能价值不多;再加之年久失修结构老化破损,经有关部门鉴定后并没有维护的必要。改造设计中尽量保留具有意义的肌理作为文化记忆的标签强化历史可信度。学者陆地在再对历史性建筑再利用观点上提出“对于没有内部空间、丧失了基本建筑属性的古建筑和遗址来讲,尽管也存在利用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只可能存在于物质肌体的外部”。改造活动突出表现建筑及构件的艺术特征,传递的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采取在保护建筑外观前提下改造重建内部空间结构。
3、建筑具有特殊历史价值且建造基体仍有使用寿命,功能结构具备改造潜力和价值
在对上海1933老场坊建筑的外围肌理进行修复时,保留了装饰派艺术的精细外貌雕塑,有意识的留下墙面肌理上当年标语斑驳的痕迹;保留建筑结构构件,伞形柱无梁楼盖、交错的楼梯过道,对内部空间协调植入新功能,进驻餐厅、公司以及其他商业门店,个体空间且仍延续了原作的部分特色精神。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选址原无锡茂新面粉厂,工厂从1940年代至今,建筑设备保存完好,厂房建筑的造型简洁,钢木作为砖墙的承重结构独具视觉特色,面粉生产流程及其设备保存完好,整体展示了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风貌,改造使无锡茂新面粉厂成为折射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物质载体而被完好有效的保存。有些建筑受当年的功能需求、技术材料和经济条件调节,建造品质较高,其空间、结构和寿命以及所处地段还可继续使用,建筑内部空间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物质信息。在改造项目中突出建筑信息的“原真性”,以“最少干预”原则复原空间中遗留的工业设施部件及其他有价值的物质信息,运用艺术的处理手法构思素材之间潜在关联性和语境的张力,有效利用原有建筑基础结构,替换与重组内部空间功能,从而为其找到新的合理的可行用途。
三、小结
综上所述,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空间适应性和易改造性,具备空间高大、内部结构开阔、采光方式良好等特点;其外部造型、肌理与建筑构件蕴含独特的文化语义,从视觉感受上丰富着城市空间的艺术形态。但在改造设计中,则更多要考虑到项目的具体价值需求,以资源可利用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为工程设计原则对老建筑的生命条件和利用价值进行整体评估和挖掘,权衡利弊谨慎规划。德雷斯顿技术大学教授在接受《纪念物在线》杂志采访时说:“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费尔顿也认同维持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赋予老建筑合适的新功能,研究老建筑的改造再生方法,利于消化老建筑的闲置现象,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TICCIH《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的定义是: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张,很多近现代时期建立的工业建筑因社会需求和经济收益等因素影响面临荒置,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废弃的建筑容易形成流浪汉聚集的场所和治安死角,破败的环境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疮疤。但拆除这些工业建筑遗产又忽略了城景观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同时还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荒废的工业建筑价值被重新思考。城市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扩张,工业建筑遗产的地理位置由过去的城郊演化为今天的市区,区位环境、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相比较在同等区域位置新建而言改造的周期短、投资小、回报高;而且对工业建筑的再度开发和利用,有效避免了拆毁重建中所产生的大量资源浪费,维护了城市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普世价值观。并且工业建筑“保存城市区位的公共课识别性和认同感,保存城市发展脉络和历史足迹”,建筑风格上代表“时代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其建筑本身具有深远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由此,重新规划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通过改造达到“再利用”目的的处置方式越来越广泛的达成业界的共识。为了在改造设计中更正确的把握使用功能、空间尺度等适宜性问题,对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类别做出分析是必要的。
二、改造类型及策略分析
虽然工业建筑的空间结构具有丰富的空间适应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一系列的老建筑在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岁月侵蚀后,如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复杂的安全隐患,而且原来的格局设置也与改造中所需的新功能不相适应。如何处理建筑遗产改造中物质信息的协调关系是改造活动的核心问题,虽然在改造中以《威尼斯宪章》为指导思想,追求遗产的“原真性”和“最少干预”原则,但“真理很少是纯粹的,永远不是简单的”,因此在改造设计中有必要根据改建项目的实际价值需要,对现存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细分,帮助分析改造设计的方式和策略。
1、历史价值不高且造型结构无显著特色
在湖北疾控中心改造项目中,原建筑保留民国时期结构形式,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其利用不当使得建筑状貌残破不堪。项目对原肌体上毫无特色的白石灰层剥离重做,采用砖、石、木等不同材料突出时代特征,以白色栏杆、窗扇等构件与现代设计语言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新旧交织的时空感,重释建筑语义与功能。
格芬(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在一座废弃的警察局所属仓库的基体上实施改造完成的,虽然仓库的历史价值不值玩味但内部空间宏大,空间适宜于当代艺术的抽象夸张及装置艺术所需的“大陈列”方式,提供博物馆所需的功能用途,在这个项中,“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没有改变,室内原有的钢结构完全裸露”,空间内容自由组合。
诚然,不是每座老建筑的外形都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的工业建筑历史价值不高且造型结构无显著特色,但改造仍比新建筑具备更高的性价比,因此其并不至于一定面临推翻重建的命运。相反,在改造过程中制约因素更少,创作灵活度更大,设计师可根据项目的使用用途对老建筑内部空间和结构的潜力进行开发,对无特色的外部肌理注入新语义诠释。这类型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设计中重点以当代设计理解表现建筑的再生价值。
2、外部造型独具特征(或历史价值高)但结构功能不全
德国的旧啤酒生产大楼具有20世纪典型柏林工业建筑风格,在20世纪末改造成高级老年公寓。大楼在不同时期分别经历过3次不同程度的改扩建,存在着复杂的安全隐患,且建造的模数单位是按适合机器和流水线操作的尺度规划,与老年人居住的舒适性尺度差距甚远,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设计者“对大楼原有结构、楼吧、屋顶全部拆除并按照新公寓的使用要求重建,”重新布局规划大楼的内部空间,仅保留了旧砖外墙的结构作为厂区的历史标签,移植局部窗扇等其它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建筑构件到项目建筑中延续老厂房建筑的历史风貌,增强建筑细部的历史可信度。
同样的改造手法也出现在对瑞士苏黎世的蒂芬布鲁纳面粉厂的改造,由于“厂房及其附属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再利用价值”因此在改造中保留了主厂房、冷冻房、行政管理楼、马厩四栋建筑,厂房的内部空间采用完全现代的材料,根据使用功能的需要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新元件,既更新了设计技术延长建筑生命又保持了建筑原有的外观特色。由此可见,强调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以“老瓶换新酒”的形式,丰富了城市多元化的景观需求,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
一些建筑虽然在外部造型具标志性特征、作用或历史价值,但内部空间可利用的功能价值不多;再加之年久失修结构老化破损,经有关部门鉴定后并没有维护的必要。改造设计中尽量保留具有意义的肌理作为文化记忆的标签强化历史可信度。学者陆地在再对历史性建筑再利用观点上提出“对于没有内部空间、丧失了基本建筑属性的古建筑和遗址来讲,尽管也存在利用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只可能存在于物质肌体的外部”。改造活动突出表现建筑及构件的艺术特征,传递的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采取在保护建筑外观前提下改造重建内部空间结构。
3、建筑具有特殊历史价值且建造基体仍有使用寿命,功能结构具备改造潜力和价值
在对上海1933老场坊建筑的外围肌理进行修复时,保留了装饰派艺术的精细外貌雕塑,有意识的留下墙面肌理上当年标语斑驳的痕迹;保留建筑结构构件,伞形柱无梁楼盖、交错的楼梯过道,对内部空间协调植入新功能,进驻餐厅、公司以及其他商业门店,个体空间且仍延续了原作的部分特色精神。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选址原无锡茂新面粉厂,工厂从1940年代至今,建筑设备保存完好,厂房建筑的造型简洁,钢木作为砖墙的承重结构独具视觉特色,面粉生产流程及其设备保存完好,整体展示了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的风貌,改造使无锡茂新面粉厂成为折射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的物质载体而被完好有效的保存。有些建筑受当年的功能需求、技术材料和经济条件调节,建造品质较高,其空间、结构和寿命以及所处地段还可继续使用,建筑内部空间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物质信息。在改造项目中突出建筑信息的“原真性”,以“最少干预”原则复原空间中遗留的工业设施部件及其他有价值的物质信息,运用艺术的处理手法构思素材之间潜在关联性和语境的张力,有效利用原有建筑基础结构,替换与重组内部空间功能,从而为其找到新的合理的可行用途。
三、小结
综上所述,老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空间适应性和易改造性,具备空间高大、内部结构开阔、采光方式良好等特点;其外部造型、肌理与建筑构件蕴含独特的文化语义,从视觉感受上丰富着城市空间的艺术形态。但在改造设计中,则更多要考虑到项目的具体价值需求,以资源可利用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为工程设计原则对老建筑的生命条件和利用价值进行整体评估和挖掘,权衡利弊谨慎规划。德雷斯顿技术大学教授在接受《纪念物在线》杂志采访时说:“良好的使用是一半的维护”,费尔顿也认同维持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赋予老建筑合适的新功能,研究老建筑的改造再生方法,利于消化老建筑的闲置现象,符合建筑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