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源头,他们的组织归属感是否强烈将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获得广泛的群众信任,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实现有效的思想引领,更关系着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否牢固。要增强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围绕着大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团组织的工作机制,从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活动组织三方面实现突破,全面提升团组织在团员中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大学生团员;高校共青团;组织归属感
组织归属感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了归属感之后,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1]。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源头。大学生团员只有有了组织归属感,才会将自己视为共青团组织的一员,对团组织有着高度的认可和信任,能自觉地听从团组织的号召、服从团组织的引领、跟从团组织的行动。
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团员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状况,不仅能够摸清大学生团员的心理诉求,还能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方向。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带领广大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2]。大学生团员则是共青团组织的中坚力量。除了研究生团员之外,与其他类型的团员群体相比,大学生团员所受教育程度是最高的,其入团时间也是最久的。这一主要团员群体的组织归属感是否强烈将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在大学生中获得广泛的群众信任,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实现有效的思想引领,更关系着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否牢固。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高校大学生团员教育工作,了解当前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的基本情况,在山东某省属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的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1份,回收率为96.1%,受访对象中大一新生占26%,大二学生23%,大三学生24%,大四学生2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一、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现状
大多数学生对团组织有感情,但相当一部分团员组织归属感较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游离感和距离感。调查发现,有90.1%的大学生团员在回答“如果你现在不是共青团员,你是否申请入团”时选择“申请入团”,说明大学生对共青团有明确认识、有感情;在回答“你认为自己的团组织归属感是强是弱”时,11.1%的团员认为“较强”,23.2%的团员认为“一般”,65.7%的团员则表示“较弱”或“没有”,这说明加强大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培养非常必要。
多数学生对团组织的地位和性质有着正确认识,但普遍认为团组织的存在感不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团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在回答“你认为影响团员组织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多选)”时,51.2%的团员认为“团支部的领导不够得力,团支部建设比较薄弱”,70.5%的团员认为“团员主体意识不强,没有自身的活动阵地,较被动”,72.5%的团员认为“团组织的活动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缺乏团的特色”,79.1%的团员认为“团组织在帮助团员解决思想疑惑、生活难题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很少”。
多数大学生团员希望得到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关心帮助,从而增强团员的内心归属感和凝聚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81.4%的团员在回答“你是否愿意接受团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时表示愿意接受。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才能增强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多选)”时,67.1%的团员认为应当“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60.2%的团员认为应当“发挥团员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团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72.8%的团员认为应当“提高团活动的质量,组织一些富有团组织特色的活动”,76.6%的团员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团内帮扶机制和服务团员机制,帮助大学生团员成长、成才”。 在回答“你希望团组织从哪方面开展工作(多选)”这一问题时,81.6%的团员选择了就业方面,78.9%的团员选择了人际交往方面,53.2%的团员选择了学业方面,33.3%的团员选择了信仰问题。可见,共青团组织应该成为团员温暖的家,成为团员成长进步的摇篮。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高校团组织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团员的归属感,而团员归属感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学时代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塑造品格、确立信仰的的关键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团员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让团组织成为大学生团员心中真正的政治家园和精神港湾。
二、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增强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
要增强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应当从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活动组织三方面实现突破。简言之,要任用大学生认可的干部、采取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做大学生需要的事情。增强大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关键在于团组织能否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和喜欢[3]。
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组织干部是团组织最生动的形象代言人。在队伍建设上,要主动发现和培养有威信的学生领袖以及在学术研究、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突出才华的青年能人,将他们纳入团干部队伍中来,以提升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增强需要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吸引广大青年学生。高校团干部,不论是基层团组织成员,还是学院、学校团委老师,都应加强学习,热爱岗位,努力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思想上,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时刻与大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工作中,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创新团组织建设模式,保证团的工作深深地扎根于大学生、广泛地影响到大学生。 注重改进高校团组织工作方式。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符合青年学生的想法,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交流和沟通,以平等的姿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的亲和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多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与团支部概念淡化。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采用多种形式,要积极主动运用网络、邮箱、qq群、短信平台等渠道,与团员及时进行互动有效的交流沟通,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在交流过程中,注重平等沟通,主动跟大学生交朋友,把每一次与大学生的见面变得轻松、活泼、有趣。
打造具有高校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以品牌谋发展是近年来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理念之一,品牌活动对于团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共青团在品牌活动打造上,应当将共青团特点和大学生内心需求想结合,把服务团员学习、成长和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以活动数量和规模为追求,而以学生受欢迎程度为目标。在活动内容上,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仅要善于将党的大理论同学生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还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需要,为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从心底里需要团组织、认可团组织、拥护团组织。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加强自身建设。高校共青团的首要战略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潮流,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良好品行的塑造。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注重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开展团员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生活中的困惑。同时,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以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分层次对大学生团员开展就业、学业的指导与交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许青.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7-31.
[3]贺业方.在基层共青团工作中吸引和凝聚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13-16.
【关键词】大学生团员;高校共青团;组织归属感
组织归属感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了归属感之后,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1]。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源头。大学生团员只有有了组织归属感,才会将自己视为共青团组织的一员,对团组织有着高度的认可和信任,能自觉地听从团组织的号召、服从团组织的引领、跟从团组织的行动。
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大学生团员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状况,不仅能够摸清大学生团员的心理诉求,还能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方向。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带领广大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2]。大学生团员则是共青团组织的中坚力量。除了研究生团员之外,与其他类型的团员群体相比,大学生团员所受教育程度是最高的,其入团时间也是最久的。这一主要团员群体的组织归属感是否强烈将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在大学生中获得广泛的群众信任,关系着共青团组织能否实现有效的思想引领,更关系着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否牢固。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高校大学生团员教育工作,了解当前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的基本情况,在山东某省属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的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1份,回收率为96.1%,受访对象中大一新生占26%,大二学生23%,大三学生24%,大四学生2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一、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现状
大多数学生对团组织有感情,但相当一部分团员组织归属感较弱,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游离感和距离感。调查发现,有90.1%的大学生团员在回答“如果你现在不是共青团员,你是否申请入团”时选择“申请入团”,说明大学生对共青团有明确认识、有感情;在回答“你认为自己的团组织归属感是强是弱”时,11.1%的团员认为“较强”,23.2%的团员认为“一般”,65.7%的团员则表示“较弱”或“没有”,这说明加强大学生团员对团组织的归属感培养非常必要。
多数学生对团组织的地位和性质有着正确认识,但普遍认为团组织的存在感不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团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在回答“你认为影响团员组织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多选)”时,51.2%的团员认为“团支部的领导不够得力,团支部建设比较薄弱”,70.5%的团员认为“团员主体意识不强,没有自身的活动阵地,较被动”,72.5%的团员认为“团组织的活动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缺乏团的特色”,79.1%的团员认为“团组织在帮助团员解决思想疑惑、生活难题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很少”。
多数大学生团员希望得到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关心帮助,从而增强团员的内心归属感和凝聚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81.4%的团员在回答“你是否愿意接受团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时表示愿意接受。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才能增强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多选)”时,67.1%的团员认为应当“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60.2%的团员认为应当“发挥团员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团员参与的积极主动性”,72.8%的团员认为应当“提高团活动的质量,组织一些富有团组织特色的活动”,76.6%的团员认为应当“建立健全团内帮扶机制和服务团员机制,帮助大学生团员成长、成才”。 在回答“你希望团组织从哪方面开展工作(多选)”这一问题时,81.6%的团员选择了就业方面,78.9%的团员选择了人际交往方面,53.2%的团员选择了学业方面,33.3%的团员选择了信仰问题。可见,共青团组织应该成为团员温暖的家,成为团员成长进步的摇篮。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高校团组织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团员的归属感,而团员归属感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学时代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塑造品格、确立信仰的的关键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团员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让团组织成为大学生团员心中真正的政治家园和精神港湾。
二、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增强大学生团员组织归属感
要增强大学生团员的组织归属感,应当从队伍建设、工作方式、活动组织三方面实现突破。简言之,要任用大学生认可的干部、采取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做大学生需要的事情。增强大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关键在于团组织能否得到大学生的信任和喜欢[3]。
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团组织干部是团组织最生动的形象代言人。在队伍建设上,要主动发现和培养有威信的学生领袖以及在学术研究、文体活动等方面有突出才华的青年能人,将他们纳入团干部队伍中来,以提升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增强需要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吸引广大青年学生。高校团干部,不论是基层团组织成员,还是学院、学校团委老师,都应加强学习,热爱岗位,努力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思想上,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时刻与大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工作中,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创新团组织建设模式,保证团的工作深深地扎根于大学生、广泛地影响到大学生。 注重改进高校团组织工作方式。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符合青年学生的想法,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采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交流和沟通,以平等的姿态关注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的亲和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多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与团支部概念淡化。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采用多种形式,要积极主动运用网络、邮箱、qq群、短信平台等渠道,与团员及时进行互动有效的交流沟通,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在交流过程中,注重平等沟通,主动跟大学生交朋友,把每一次与大学生的见面变得轻松、活泼、有趣。
打造具有高校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以品牌谋发展是近年来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理念之一,品牌活动对于团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共青团在品牌活动打造上,应当将共青团特点和大学生内心需求想结合,把服务团员学习、成长和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以活动数量和规模为追求,而以学生受欢迎程度为目标。在活动内容上,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仅要善于将党的大理论同学生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还要主动了解大学生的需要,为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从心底里需要团组织、认可团组织、拥护团组织。
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加强自身建设。高校共青团的首要战略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潮流,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健全人格的培育和良好品行的塑造。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注重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定期开展团员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生活中的困惑。同时,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以团组织生活为载体分层次对大学生团员开展就业、学业的指导与交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奋斗目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许青.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7-31.
[3]贺业方.在基层共青团工作中吸引和凝聚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