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把教育目标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其实就是把“语言教育”纳入了幼儿日常教学之中,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培养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文标记的感知兴趣,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激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初步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语言是人们从事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顺利完成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初步阅读能力,我们可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增进阅读技能等方面着手进行活动教学。
一、制造情境,激活幼儿的阅读的内需力
内需力是个体求知学习的天然动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发。第一,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幼儿阅读的内需力。可以多渠道地给幼儿“添麻烦”制造认知冲突,让他们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产生读书的需求和急切的求知欲,从而指引和指导幼儿去“读”。形成一个“问题——读——问题”的良性和理性的循环,使整个阅读活动充满趣味。如《幸福的种子》,从“种子为什么是幸福的”?“幸福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这样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书中的情景图、动脑思考,小伙伴间相互讨论、释疑。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第二,启引幼儿听、看成语动漫或寓言动画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发挥自己讲述故事的内容。如“狐假虎威”、“乌鸦喝水”等。这些小动物的形象孩子们非常熟悉、喜爱这些角色。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看故事的前半部分,再让他们想象故事的悬念部分,这样不但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对他们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大有益处。最后,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让孩子们阅读。为了激活并使幼儿保持阅读的内需力,我们可以精心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特别是儿歌式的阅读内容轮流展现,使他们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获得相关的体验,感受阅读的趣味性。
二、根据幼儿智力发展情况和规律, 实施因情施教、因儿施教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是由于家庭以及所接触地其他的人和事、环境等等的不同而导致。因此在平时与幼儿的接触和教学中,要从心里承认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尊重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实施因情施教、因儿施教。如部分幼儿很喜欢看、读幼儿故事,但他们不善于想象和拓展,教师可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常识,施展适当的肢体语言,利用课件播放材料中的插图(使插图变静为动),延展幼儿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之路。还有部分幼儿想象力非常丰富,但表述不到位、不完整,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要真心和诚心的多与他们沟通,多给孩子自我表述的机会,必要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指导。部分幼儿阅读自制力不强或习惯不好,这时我们通过视频播放一些优秀的动画,让这些孩子学习其中认真做事的习惯,纠正他们不当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用不同的策略调动他们主动、积极的阅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幼儿的阅读是有别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阅读的。我们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进行指导,指导的方法应多样化、多异化,以推进幼儿群体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为主,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要指导幼儿在阅读时把对图文的观察与自己的想象、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在感观中思考,在思考中感观,让他们学会“五官”齐上阵,做到“听中思,思中读,读中悟”,逐步发展他们简单的分析、猜想、判断、总结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读《乌鸦与狐狸》时,读前让孩子根据题目猜想、预测,这两个小动物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接着让孩子们看视频读,验证自己的猜想;当读到“乌鸦看见狐狸叼走了肉”,继续引发孩子们猜想“乌鸦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一)物质环境
在班级区域活动角里设置“小小图书角”、“我的阅读天地”,摆放一定数量的具有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层次性的图书,让孩子们随时在“我的阅读天地”里做阅读活动。另外,要注意定期更换图书。
(二)心理环境
幼儿的阅读,并非小学、中学的阅读。所以,我们应当注意给幼儿一个心理觉得“安全”的读书氛围,无任务型阅读。不过孩子们在读时,我们要有爱心、耐心的对其进行指导,同时组织孩子们进行小伙伴间的交流,促使他们人人参与。
(三)家庭环境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长创设家庭阅读环境来提高其阅读水平。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孩子更乐于读。当然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他们往往会在外出散步时、带孩子春游时等等场所,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使孩子在民主和温馨的环境中随心所欲的发挥想象,在平等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总之,无论孩子是否阅读成功,教师都要耐心的引导,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注重平时与幼儿们多交流、多沟通,给幼儿走向成功添一把力,在“给力”中让孩子们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和水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语言是人们从事各项工作正常开展、顺利完成基础。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初步阅读能力,我们可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增进阅读技能等方面着手进行活动教学。
一、制造情境,激活幼儿的阅读的内需力
内需力是个体求知学习的天然动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发。第一,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幼儿阅读的内需力。可以多渠道地给幼儿“添麻烦”制造认知冲突,让他们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产生读书的需求和急切的求知欲,从而指引和指导幼儿去“读”。形成一个“问题——读——问题”的良性和理性的循环,使整个阅读活动充满趣味。如《幸福的种子》,从“种子为什么是幸福的”?“幸福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这样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书中的情景图、动脑思考,小伙伴间相互讨论、释疑。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第二,启引幼儿听、看成语动漫或寓言动画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发挥自己讲述故事的内容。如“狐假虎威”、“乌鸦喝水”等。这些小动物的形象孩子们非常熟悉、喜爱这些角色。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听看故事的前半部分,再让他们想象故事的悬念部分,这样不但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对他们阅读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大有益处。最后,选择安排教学内容,让孩子们阅读。为了激活并使幼儿保持阅读的内需力,我们可以精心选择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特别是儿歌式的阅读内容轮流展现,使他们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获得相关的体验,感受阅读的趣味性。
二、根据幼儿智力发展情况和规律, 实施因情施教、因儿施教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是由于家庭以及所接触地其他的人和事、环境等等的不同而导致。因此在平时与幼儿的接触和教学中,要从心里承认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尊重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实施因情施教、因儿施教。如部分幼儿很喜欢看、读幼儿故事,但他们不善于想象和拓展,教师可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常识,施展适当的肢体语言,利用课件播放材料中的插图(使插图变静为动),延展幼儿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想象之路。还有部分幼儿想象力非常丰富,但表述不到位、不完整,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要真心和诚心的多与他们沟通,多给孩子自我表述的机会,必要时对他们进行单独的指导。部分幼儿阅读自制力不强或习惯不好,这时我们通过视频播放一些优秀的动画,让这些孩子学习其中认真做事的习惯,纠正他们不当的地方。所以,作为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用不同的策略调动他们主动、积极的阅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幼儿的阅读是有别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阅读的。我们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进行指导,指导的方法应多样化、多异化,以推进幼儿群体的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为主,为孩子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要指导幼儿在阅读时把对图文的观察与自己的想象、思考有机的结合起来,即在感观中思考,在思考中感观,让他们学会“五官”齐上阵,做到“听中思,思中读,读中悟”,逐步发展他们简单的分析、猜想、判断、总结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读《乌鸦与狐狸》时,读前让孩子根据题目猜想、预测,这两个小动物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接着让孩子们看视频读,验证自己的猜想;当读到“乌鸦看见狐狸叼走了肉”,继续引发孩子们猜想“乌鸦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一)物质环境
在班级区域活动角里设置“小小图书角”、“我的阅读天地”,摆放一定数量的具有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层次性的图书,让孩子们随时在“我的阅读天地”里做阅读活动。另外,要注意定期更换图书。
(二)心理环境
幼儿的阅读,并非小学、中学的阅读。所以,我们应当注意给幼儿一个心理觉得“安全”的读书氛围,无任务型阅读。不过孩子们在读时,我们要有爱心、耐心的对其进行指导,同时组织孩子们进行小伙伴间的交流,促使他们人人参与。
(三)家庭环境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长创设家庭阅读环境来提高其阅读水平。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及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孩子更乐于读。当然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他们往往会在外出散步时、带孩子春游时等等场所,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使孩子在民主和温馨的环境中随心所欲的发挥想象,在平等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总之,无论孩子是否阅读成功,教师都要耐心的引导,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注重平时与幼儿们多交流、多沟通,给幼儿走向成功添一把力,在“给力”中让孩子们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高他们的阅读自信和水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