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龄:生命不息,笛声不止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中旬的时候约陆老采访,因为他刚刚获得了“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而在此之前的2009年底,他被授予“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这些都是很有重量的荣誉;但是那时候他说,再等等吧,老伴住院了,我日日要去探望她。九十岁的老人,把去医院陪老伴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虽然采访没约成,我心里却落下了很多温情——再隆重的荣誉,终究不比老来相伴相依,这简直就是现实中的“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可谁能料想呢,四月中旬再约,陆老在电话里声音低沉,“她已经去了”。
  如约来到陆老家中,迎面是一面墙的老照片和“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奖牌,仔细一看,有和毛主席的合影,有和江泽民主席的合影,还有和英国女王的合影,然而陆老却首先引我们去看一张老夫妻两人在冰天雪地里的合影,说:“这是2006年我和夫人应邀去欧洲巡回演出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阿尔卑斯山顶吹《梅花三弄》的留影”,语调很是伤怀。可正当我要出言相慰时,老人却语气一转,知足道,算一算我们都相伴了63年了,你说,是不是可以算作钻石婚了?
  63年,真的足够漫长,可是陆春龄与笛子的结缘,却比这还要长很多:他7岁时就怀着对竹笛强烈的兴趣,开始向一位精通音律的邻居求教,从此踏上了音乐之旅。因为家境清贫,他初中未毕业就当起了汽车司机,后因汽油供应短缺,又靠踏三轮车谋生,继而在江南造船厂做车床工人。但是,不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他都从未放弃过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依然执着地苦练笛子,因而笛艺日渐精湛,在不满20岁时就加入了当时沪上有名的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从此专攻民乐,投身于江南丝竹的寻访、演奏和创作之中,经他寻访整理的笛子曲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中花六板》;他创作的《今昔》、《喜报》等乐曲也都是笛子演奏的保留曲目。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了大量演出和教学活动,挖掘并开发了许多中国民族音乐素材,1952年,受上海市文化局委托,他与许光毅、凌律等同仁开始筹建上海民族乐团。20世纪50年代,陆春龄开始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课,从事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至今,培养出大批竹笛和江南丝竹的专业人才。自1954年起,他多次走出国门,进行演出和教学,足迹遍及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为多国元首演奏并深受好评,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评价为“音乐大使”。1987年1月,陆春龄一手创建了上海江南丝竹协会,如今这个当年的民间组织已成为担负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任的前沿机构,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为传播和弘扬江南丝竹音乐做出了突出贡献。协会凝聚了以陆春龄为核心的丝竹界精英,举办过国际性的江南丝竹大赛,成功改编、创作过多首江南丝竹曲目,发行过许多江南丝竹专辑,并于2002年11月,经上海市文广局批准、文化部核准备案,成为首批获文化部认可的具有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资格的单位,为规范江南丝竹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陆春龄本人更是在2009年底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此成为担负着继承、延续和发展中华珍贵文化之使命的“人间国宝”。
  在从事民族音乐事业的八十年间,陆春龄践行着“生命不息,笛声不止”的励志铭言。历经千锤百炼之后,他的笛艺包容并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出于对竹笛演奏的探索和对江南民乐的感悟,他演奏的主要基调与江南丝竹血肉相连,饱含着江南丝竹清新秀雅、韵味隽永的艺术风格。陆春龄曾多次强调,江南丝竹音乐不仅是他最喜爱、最擅长的领域,更是他艺术成长的肥沃土壤,如今,这个他最喜欢的领域亦成了他肩上最重要的“担子”。
  
  记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您觉得要怎样担负“传承”的责任呢?
  陆春龄:传统要继承,更要发展、弘扬,要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去。我的任务不仅要向世界介绍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也要从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中去吸收和学习新的好的东西加入进来,让江南丝竹这个古老的艺术既保留传统的精华,又能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已经90岁了,现在还能吹还能讲还能教学生,还能为民族音乐做出我自己微薄的贡献,我觉得很开心,但我做的事情还大大不够,作为我来说,我现在需要更好地去培养年轻一代。老当益壮、甘为人梯,有一份力量,发一份光。
  
  记者:那么对于年轻人来学江南丝竹,来学民乐,你有什么忠告或者寄言么?
  陆春龄: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决定来学习民乐,那么“有爱好”啊“能坚持”啊“勤技艺”啊什么的我觉得都不用我多说了,我要说的是,首先要有艺德。“德”是一切之首,年轻人要有这个意识,技术再好都建立在“德”的基础上,这样的艺术才能有正气有生命力。其次,民乐艺术家要有“架子”,我出访了70多个国家,其他国家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是“六(陆)春龄”还是“七春龄”,他们只看到你是中国的艺术家,你在演奏的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乐器,所以你的言行举止一定要担得起这个“架子”,要自信、自豪、得体地传播民族的优秀艺术,不要不懂装懂夸夸其谈,“中国艺术家”的架子要摆正,“臭架子”则不能摆。这次上海要开世博会,正是一个宣传国家形象宣传民族传统艺术的好机会,作为一个民族艺术家,上面两点一定要时刻牢记。
  
  记者:这次您得到“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只有三个人获此殊荣,感觉已经是对老艺术家们一生成绩的肯定了。您觉得您的艺术生涯已经到顶峰了么?
  陆春龄:我是“的的刮刮”的上海本地人,今年正好90岁,能在自己的家乡获得这个奖,觉得特别开心。而且颁这个奖的锦江小礼堂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我以前经常到这里来,光毛主席就见了8次,有好几次都是面对面吹给他听。如今得这个奖也可以算是我从艺生涯的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我说了,我的追求就是“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按我的年龄,可能不会在台上表演了,可是我不会停止吹笛子,除了担负江南丝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外,我还在创作笛子乐曲,最近刚创作完成的《抗争救灾放光芒》,是为了纪念汶川地震的,我使用了笛子独奏加大合唱的新形式,大家很快就可以听到了。
其他文献
张岚  研究员,原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现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近年来注重对文物的研究,曾主编出版多本《上海鲁迅研究》。200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策划并主持《永远的民族魂——鲁迅丧仪文物史料展》。这是关于鲁迅丧仪较为完整的一次展览,展品不少属国家一二级文物。从讣告唁电到到吊唁签到簿,从挽联挽幛到盛大出殡,大量的馆藏珍贵文物和资料,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鲁迅丧仪的情形。    陈醇  播音艺术家
期刊
“上海之春”的前身是“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1960年正式定名为“上海之春”后,一直延续至今,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最早、持续最久,曾经是国内影响最大的音乐舞蹈节。“上海之春”自创办伊始就秉承扶持新人、力推新作、活跃与提高群众文化的宗旨。2001年,“上海之春”与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两项活动合并成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继续秉承传统宗旨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增设了新的项目,在增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方面
期刊
在摄影家的眼里,舞蹈无疑是一门最能表现人的情调、最直接有力地展现人的生命力的艺术, 摄影家用镜头抓住的虽只是其“美丽的瞬间”,但常常会因之而享乐无限,甚至一生。当一个摄影家遇上了美丽的舞蹈家,且能够碰撞出火花,这不能不说是“人间添美眷”的大喜事。  张元民,电影摄影家、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石钟琴,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芭蕾舞剧《白毛女》第一代“白毛女”的饰演者,两人的完美结合,在沪上文艺界传为佳话
期刊
据说,上海胶州路大火后,某户被熏得漆黑的屋内茶几上赫然放着一叠《上海采风》,不是据说,有照片为证。消失,一旦化为乌有(不论出自何种原因),记忆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幸好有照片,但照片却令我们伤痛。那是谁家?谁在读?那读者他现在怎么样了?看过照片,每个同上海和《上海采风》有关的人都会起这番意念。  《上海采风》的写作对我来说是越来越不容易,尽管只区区每月一篇,但因我坚持所论之事必须是同上海切肤相关的,
期刊
2010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此隆重举行。吴邦国、刘云山、俞正声、朱镕基、曾庆红、陈至立、孙家正等发来题词贺词贺信。上海市领导俞正声、韩正、刘云耕、屠光绍、杨振武、胡炜、蔡威等出席纪念大会。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牧、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讲话。胡振民、周巍峙、金炳华、王仲伟和冯国勤、龚学平等分别以不同形式表示祝贺。纪念大会由
期刊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著名笑星王汝刚与李九松这对受人欢迎的搭档已经在滑稽舞台上合作了20多年。谈起搭档,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不无感慨:“我们曲艺界有句行话:找好搭档比找对象还难。要找一个好搭档不容易,而找到了之后又能长期合作就更难得。” 今年开创了“上海笑天地”、正忙于演出的王汝刚,日前,忙中偷闲,向笔者数说起他的老搭档。听着他们的幕后事,真叫人感慨万千。    李九松取名于《珍珠塔》  李九
期刊
少不更事,时常缠着父亲,让他解答小伙伴问我的问题:“为啥你爸爸姓桑?”父亲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桑弧”是笔名,取自一首古诗“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可是,都市里难觅“蓬矢”与“桑弧”这两种植物,过了许久,我才弄明白这个典故含有男儿励志之意。  父亲祖籍浙江鄞县,他出生在上海,青年时代在外滩中国银行当练习生。银行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捧了个金饭碗,但父亲志不在此。上海理工大学许晓鸣校长曾告诉我,学
期刊
一看音乐会节目单上这张照片,挺有老上海电影大明星的“范儿”;脱下绅士燕尾服演出盛装走到台下,大指挥家樊承武与常人没啥大区别。然而,各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外界甚至包括他周边的人总有个疑窦,这位风云人物怎会淡出公众视线的?当你从本文披露的背景材料中尽悉其详之后,或许会发出一声吁叹——是的,生活就是这样。    指挥台上台下  生活常态里,他的穿着很随意,几乎没有奢华品牌服装,在舞校大院俊男俏女的人堆里毫
期刊
2010年4月7日至12日,上海作协召开了由一系列主题论坛组成的首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这是上海近年来首次举办的以青年作家为主力军的大型创作会议。除开幕闭幕式外,本次创作会议设立了多场分会,每场分别由一至两位作协主席团成员负责,针对一个文学主题进行专场讨论,而参加者基本都是目前上海比较活跃的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如于东田、蔡骏、那多、葛红兵等。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孙颙在会上说,近年来,上海作协始
期刊
“白玉兰”20岁了!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周年、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典礼2010年4月7日在上海戏剧学院隆重举行。    文化名片 飘香剧坛  1989年3月,在众多剧坛名家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正式创立。从诞生之日起,“白玉兰”就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