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来源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eng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时代因素,各种思想和观念以几何级增长方式便捷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他们在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辨别意识不是很强,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甚至会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被扭曲.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一个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新型的挑战就成为了我们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古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即鲍依修斯)构建完整的逻辑方阵以来,通过前贤不断探索,将表记对象扩展到包含两个以上命题变元组成的命题和推理形式,完成了包含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复合推理及其交叉领域的逻辑方阵建构体系.为便于认知,对逻辑方阵进行科学分类尤为必要.以为逻辑方阵根据表记对象的逻辑形式的数量多少,分为平面型逻辑方阵和立体型逻辑方阵;根据表记对象命题变元数量不同,分为简单型逻辑方阵和复杂型逻辑方阵.简单型逻辑方阵和复杂型逻辑方阵均有基本类型和派生类型.这样的分类对全面把握逻辑方阵体系的建构规律有现实意义.
黄元治被袁枚称为“国朝边塞第一诗人”.他在旅黔期间所写的诗文立足于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呈现出丰富的思想意蕴.诗文中有他作为流官对边疆政策的理解和阐释,有对地方建制沿革的梳理,有对苗族风俗习惯的记录,有对山川奇异景致的描写,有对前途未卜的忧虑等等内容.黄元治旅黔时期的诗文是其边塞诗文的最早作品,对其成为边塞诗文大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弘治十八年(1505),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奉使南方.此次出使与明代中叶中央政权对边省地区政治及文化管控的逐步加强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明清以来,不乏对何景明奉诏南行的载录,但文献大多简略,且相互间分歧较大;关于何景明南行的行迹,学界亦有少量研究,缺乏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研究,甚至有较多错谬.何景明南行期间创作了百余篇诗文,内容涉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与社会发展现状,这是明代中期南方社会的实录,具有珍贵历史价值.这些诗文,清晰地再现了何景
亲子共读是阅读启蒙的重要环节,通过亲子共读,让孩子和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和谐、愉悦的家庭情景中一起阅读,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亲子关系,增进感情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共读氛围的创设、课内外阅读的积累、多种阅读方式的指导等都能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网络群众路线作为群众路线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延伸和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践行好网络群众路线,有利于党在信息时代带领广大网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当前,网络群众路线践行主体的网络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群众对网络政务工作的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其他网络政务平台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会诞生一批新建小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新建学校的教师能否尽快完成职业适应,成长为一支积极进取、水平过硬、团结一致的队伍,是新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发现以某小学为代表的新建学校教师群体主要由新教师、流动教师两部分组成,均存在较严重的职业适应问题,这是教师自身情况、学校建设情况两方面因素造成.此外,流动教师普遍认为获得学校支持较少.因此,我们认为新建学校应该在完善自身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特别是流动教师群体的指导,帮助教师尽快完成职业适应.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研究成果可以从纵向文献梳理和横向类化分析两个方面探析.归纳起来,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研究在逻辑思路、微观考量、方法路径等方面已形成相对优势.然而,在研究主题、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欠缺,今后还需进一步突破和完善红色基因传承的整体论证与系统建构.
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在线学习模式,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形式及以“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改变了人们对教育模式的传统认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技术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同时考虑到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规范性,因而在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定位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的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困境,更需要批判性地共享业内优质慕课教学资源.鉴于此,本研究结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通识类慕课课程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慕课平台对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引力作用,探求慕课平台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提升其教学质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在逻辑缘起、格局基调、基本依据以及职业的最终归宿四个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择业观,对青年面临的职业选择难题做出理论解答;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与马克思择业观深层契合,为青年择业观注入新的精神元素.新时代国家对青年成长成才有着新的要求,深刻分析其中的政策导向,为青年择业破解迷雾;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择业观和“西迁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让新时代青年在价值启示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择业中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学术界热衷于从法学、社会学视角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并探寻解决的路径,以心理学视角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却较为鲜见.深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对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治和防范,建构科学有效的未成年犯罪预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