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钱种试验田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s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的一天晚上,我在收听广播时,听到山东烟台农科所研制成功小麦新品种“烟农15号”的消息。广播里介绍说,这个新品种秸秆粗而壮,产量稳,最关键的是抗倒伏。
  家里田地多,我时常要帮父母干地里的活儿,播种、插秧、割稻、割麦等早已熟练掌握。印象最深的是小麦,我老家是小麦产区,种的是冬小麦,每年四五月份收割的前一个月时间,由于正值春夏之交,雨水多、刮风多,小麦秸秆较高,倒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产量低,而且收割时需用手将倒在地里的麦子先扶起来,费工又费时。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秸秆利用率便很低。那时候燃料少,秸秆的利用非常广泛,除当燃料外,还可以编草席、盖草房、喂牲畜等。倒伏后的秸秆在地里容易腐烂,颜色变黑,牲畜也不吃。
  听了广播后,我决定在家里搞一块小麦试验田,推广这个“烟农15号”。第二天,我就给烟台农科所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情况介绍了一下,表示准备试买几斤。不久,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购小麦良种得要钱,那时候,最缺的就是钱,我过年的压岁钱只有几角,购种子起步价是五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支出。当我跟父亲提出要钱购买麦种时,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只好私下求助母亲,好话说尽后,母亲瞒着父亲借了五块钱给我。
  不久,小麦种子便邮寄到了。可试验田呢?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全面分田到户,只是分到组,五六户人家以组为单位。我们的组长说,要开个小组会征得大家的同意,才能给我试验田。小组里有一个刚当兵回来不久的叔叔,思想比较活跃,他第一个带头支持我。当年秋天,小麦新品种就播在了我的试验田里,虽然只有两分地。
  从播下的那天起,我每天都要去地里一趟,看看有没有发芽,什么时候能出苗。记得它出苗与当地的小麦相比迟了几天,但苗壮叶绿。随着小麦一天天长大,我每天都揪着心,要是试验不成功砸了锅怎么办?
  千盼万盼,小麦开始抽穗、灌浆。快成熟了,与当地小麦比,其麦秆要矮三分之一,但壮实。此时,本地小麦有近三分之一出现了倒伏现象,我的这块小麦试验田里却风景独好。后来一算,我的小麦产量高于本地小麦15%左右。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再播种时,我的“烟农15号”成了村里村外的抢手货。
  这块试验田让我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大。
其他文献
这里说的“探子”不是间谍,是检查粮食质量的工具,过去粮店里常能看到,在麻包上插着,如今已经是稀罕东西了。  探子有点儿像刺刀。宋大爷平房改建搬家时,掀开床板,一把探子滚落下来,让搬家公司的人吓了一跳,心想这老头儿怎么在褥子底下藏着一把“刀子”?宋大爷捡起探子,对满脸惊奇的人们讲起了探子救命的老事。  日伪时期,宋大爷只有16岁,跟着他爹干脚行,在码头上装卸。那年赶上日本人强化治安,粮食靠供给。眼看
上了点年纪的人肯定都还记得,上世纪下半叶的某个时期,中国社会最走红的人物是“高干子弟”。他们穿着父母留下的将校呢军服,蹬一双三接头的“55”式军官皮鞋,骑一辆进口的英国自行车,趾高气扬。那模样,相当于今天的富二代一身名牌,开着法拉利或保时捷跑车招摇过市。  什么东西吃香,就免不了有人要以假乱真,所以当时假冒“高干子弟”的事层出不穷。不说别人,我就遇上过两位。  “高干子弟”的底细  王雨七是我当兵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粮店当经理。1960年春节前的“借粮日”,是粮店最忙的日子,因为节粮度荒,大部分居民提前写粮本,我们提前收钱,收粮袋,按组编号,码放在粮店,只等25日零点一过售粮。  那天,我们店一直忙到晚8点,才关门结账。出纳员小高、小洪结账时发现粗粮票少了20斤,细粮票短了20斤。按粮食局规定,粮票差错5斤以上为大事故,要报局务会讨论,局长批示处理意见。现在少了40斤,可真把人吓死了。这
那年夏天,我在5号地割麦子。北大荒的麦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起伏,一直翻涌到天边。一人负责一片地,那一片地大得足够割上足足一个星期,四周老远见不着一个人,真的磨人的性子。  那天中午,日头顶在头顶,附近连棵乘凉的树都没有。吃了带来的一点儿干粮,喝了口水,刚刚接着干了没一袋烟的工夫,麦田那边的地头传来叫我名字的声音。麦穗齐腰,地头地势又低,看不清来的人是谁,只听见声音在麦田里清澈回荡,仿佛都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