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材料 能近取譬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404070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在作文写作中,要求学生做到观点鲜明、思维清晰、表达准确、论据充分且有说服力,这体现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往往会有简洁的情景材料,有体现思辨的火花,这就要求学生有机敏的思辨能力,整合创生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因此,高中作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辨性写作的能力。

一、高中学生思辨性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导致作文出现偏题和离题的现象
  很多学生在作文审题立意的时候,没有通盘考虑出题者的意图,仅仅只是抓住了一个细小的点,然后进行提炼立意,导致作文偏题,甚至是离题。如:晓晓考上了一流高校,却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觉得自己“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对此,人们看法不一。你如何看待晓晓的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针对这样一则材料,很多同学仅仅抓住了“擅长应试”四个字,就开始确定文章的中心立意,即“应试教育的利和弊”……這样的现象在每次作文中都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审题立意时,没有对作文材料进行深入理解,只是抓取个别字词,断章取义,从而忽略了材料的核心矛盾。
  (二)作文升格不够或者升格突兀,缺乏文章内部的思辨性
  现在高中生的作文往往出现通篇文章的思想在同一层面滑行的现象,就着现象论现象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有的同学有升华主旨的想法,因此往往在文章的最后将主旨拔高到社会、国家,但是很多同学升华的内容和作文前面提到的内容不相符或者联系不大,呈现出为了升华而升华的大而空的现象。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置身其中,寻找矛盾之处,确定作文辩证的核心之处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将进一步强化情境性设计。《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景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针对目前作文的命题方向以及高中生在作文审题立意时忽略中心,只抓取片段或个别字词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一个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法,就是置身其中,去感知材料的中心或者矛盾之处,然后抓住这个中心或者矛盾之处进行立意。
  我们仍然以文章开头给的作文题为例。这是一则情景化的材料,为了能更好地审题立意,我们可以以晓晓的身份带入,去体会晓晓这种说法中暗含着的思想和潜台词。首先,我们以晓晓的身份去体会“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一个乡村女孩考上了一流高校,即将踏入大城市去学习,那么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方面是来自大城市的同一高校生来说,乡村女孩子可能有着一种劣势,而这种劣势在晓晓的话中可以理解为自卑、怯懦、不自信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面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和困难,晓晓的话里透露出了她积极应对的一面,她能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那么如果从第一个方面去看,我们会发现,晓晓认为生在乡村的她因为缺乏视野和资源,没法和城市里相同条件的人们去比较,她认为这个劣势导致了她虽然考上一流高校,但是依然不够优秀。而人们对此看法不一。不一的看法主要是缺乏视野和资源仍然可以很优秀,那么材料的矛盾点就出来了,那就是视野和资源与优秀、成功的关系。如果从第二个方面去看,晓晓的话是积极正面的,人们看法不一的立足点不完全成立,因此,在考场上进行立意时,笔者更倾向于选择第一种的立意。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对待一则材料,往往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而这一部分未必是整个材料的核心点。相反地,如果我们能够有一种参与者的心态,去阅读、品味材料,置身于材料事例之中,那么我们就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材料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材料中的人物所富有的情感,再以自身为例,提炼观点,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审题立意,也可以实现写作时的真情流露,让文章有话可说,有理有据。
  (二)能近取譬,推己及人,提升作文的思辨性主旨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遣词造句的功力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考查一个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思维的深度。但是就目前现状来讲,很多考生无法做到思维的深度,只是在思维的表层滑行。部分同学在论证时,缺乏思想,只是人云亦云,套用作文的模式,缺乏理性的思辨色彩。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认为,可以在置身其中的审题立意的基础之上,进行以自身为例,将个性的东西推向普适性,让思想在局部性的适用范围内辐射到更宽广的范围中去,将个人的合理性、普遍性的想法推广至众人的身上,从而提升作文的思辨性主旨。
  如“有人说,对于目标,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达目标誓不休。也有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察先机者会变通,目标当然是可以改变的。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这则材料的审题立意较为简单,即面对目标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达目标不罢休,矢志不渝;另一种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但是这篇文章的主旨的升格对很多同学来讲非常困难,大部分同学的升格都是将自我的目标升格到国家的目标,这样来构造文本,只是这样的升格毫无意义,甚至给老师一种假大空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置身其中,明了自己的目标,也分析他人的目标,我们会发现,我们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近了说,我们初中时候的目标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而高中时期的目标是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大学时候的目标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目标在变,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目标,都指向了一个最终的期望,那就是让生活更美好。那么从个人的这一点来讲,我们可以推己及人了,不只是我个人希望生活更美好,所有的人都在希望生活更加幸福,让社会更美好。因此我们可以将立意从个人的目标升格为对人类、对社会的终极目标。在对目标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可以立意为“心怀天下,寤寐求之,迂回夺之”。可以分为这样的三个分论点:1.小到个人,大到社会,我们的目标都是同一个——让生活更幸福,让社会更美好。这个目标从未改变过;2.目标不曾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3.保持初心,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目标,顺时而为,拼尽全力,亦可通权达变。这样的作文升格相对于同学们的作文立意就来得更切实,并且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因此,在作文的升格过程中,我们不必急于去提升思想的深度和纬度,我们要明白任何好的学说、好的思想都是“道不远人”的,我们如果能够以自身为出发点,拿自身做譬喻,从而推己及人地进行主旨的提升,往往比空洞地上升到国家、社会来得更有力。
  (三)界定概念,让论述充满思辨性的光芒
  现在很多论述性的作文会出现漏洞百出的现象,这最深沉的原因是学生思辨性思维的缺失,但是从可操作性的层面来说,是学生对自己论述的范围的界定不明确,因此出现了很多论述上的漏洞,极其容易让他们找到破绽和把柄,致使论述缺乏严密性。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作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采用概念界定的方法。所谓概念界定,就是将我要论述的核心进行范围的框定,让我的论述在我界定的范围内具有不可推翻的正确性和严密性。界定的方法可以是正面界定、反面界定或者正反对比界定。界定的格式可以是“××是……,而不是(而非)……,……不是我所说的××”等。
  如2019年绍兴市一模作文:楚王打猎时丢了一张弓,手下请求去寻找,楚王说:“不用找了,‘楚人遣弓,楚人得之’,何必寻找呢?”孔子听了此事,说:“楚王心胸不大,‘人失弓,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捡到不可呢?”老子听了此事,说:“连人也应该去掉,‘失弓,得之’,对天地而言,弓不失也不得。”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在这次作文中,有一篇高分作文题目为《观照自身也需心怀天下》,我们可以发现的是观点中“观照自身”被人批驳的点是对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争权夺利。此时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界定概念,我们要把对个人得失的斤斤计较的行为排除在我们观照自身的概念之外,因此,我所认为的“自身”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个人,而是与“我”有关的群体、利益,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因此,观照自身未尝不是一种心怀天下的表现。文章也运用到了概念界定法,让文段更具思辨性,也让论述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清晰观照自身得失,似乎是浅显易行的要求,其实不然,首先,人们对‘自身’的界定常常是模糊的甚或是偏差的。自身并不一定指向个体,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我’的象征,既与‘我’利益相关的群体价值。正如楚王从自己君主的身份着眼,他的‘自身’便上升到了楚国利益,由此可见,清晰观照自身利益,与当世禄蠹们的争权夺利并无勾连,与市井小民的锱铢必较也相去甚远,观照是经过向内的省察,摆正自己与周遭利益与价值链条的关系,如此方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得失。”
  当然,在概念界定的时候,我们要合理地规避那些会被人诟病的地方,也要更加理性地去对待概念的各个方面,在界定时要理性且具有说服力,而不是任由个人情感的取舍,而忽略了现实性。如能熟练而理性地运用概念界定的方法,相信一定会给你的作文增添足够的思辨色彩。
  综上所述,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置身其中,去体会材料的意图,去感知材料中人物或者出题者的意图,以及个人对材料中现象的情感和体会,来确定审题立意,继而可以让学生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来提升作文的主旨思想,当然在写作时亦可以用概念界定的方法,讓自己的文本更具思辨的色彩,让自己的论述充满说服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极端灾害等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多起大规模停电事故,导致社会生活无法正常运转,造成巨大经济财产损失。为了缓解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分布式电源被广泛接入配电网中,且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配套充电设施不断建设,为配电网恢复提供了更多资源。在大规模停电、主网无法为配电网及时送电的情况下,一方面,利用已接入的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本地电源可以及时为配电网内重要负荷恢复供电;另一方面,通过将电动汽车灵活调度至充电站处供电,能够与分布式电源协同运行,进一步提升配电网的韧性。在此过程中,充电站作为供电
近年,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实施,整本书阅读因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成为教学研究与实施的热点。缘于杜威“做中学”理论的项目化学习,在驱动性问题助推下,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促进学生真实阅读,深入讨论。考虑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复杂性,借助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推动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处。教学中,笔者结合项目化学习要求,开展了《简·爱》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并做了反思与改进。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背景
期刊
校本研修一般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指导下,由中小学校长组织领导,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的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校本研修不同于一般上级部门的教师在职培训,它的关键词是“校本”二字,它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学习为出发点,是否密切关注研究本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发生的问题。  我校作为一所有63年办学历史的“老学校”,办
期刊
一、主题背景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教材的编排上,小学中高年级还特别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高年段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
期刊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头迅猛,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率位居世界前列,伴随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幅,新能源产量与市场消纳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日趋恶化。从近期看,受国家补贴政策调整的影响,未来两年存在风电和光伏并网补贴“关门”时间,但2020年各地新增装机可能大幅增长,并网诉求旺盛。从远期看,在政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中,国家明确提出: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20%,因此,我国还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能源消纳难题。在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体制背景下,如何通过
“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应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转向与改变——从‘教书’走向‘育人’,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价值的挖掘与提升。”从学科育人的层面实施英语教学,是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重心。教育戏剧(Drama-inEducation)具有过程性、即兴性以及全员参与性等特点,“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即兴回应。它不以表演为目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戏剧过程,促进参与者在认知学习、个性与社会性等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紧扣语文要素,实现语言实践训练是当前教学的基本常态,能有效地培育学生阅读与表达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的养成。从语文要素这一抓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进而思考“怎样教”的问题,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哪里去”的目标。在“教学评一体”的理念引领下,落实好语文要素是当前课改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明确语文要
期刊
牵引传动系统是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核心。牵引电机作为牵引传动系统关键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的稳定运行。目前牵引电机主要采用定期检修的方式,存在“过修”和“欠修”等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高速铁路电力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控制”,重点针对牵引感应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和转子断条故障展开研究,探讨了基于特征信号和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仿真和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为了克服传统感应电机模型用于故障模拟时
当你走进安师附小校园,你会被孩子们驰骋在操场上的那股拼劲所吸引,你会被孩子们在学校音乐会上的翩翩起舞所着迷,你会被学生每周三下午多才多艺的拓展型课程所驻足,你会被学生课堂上渴求知识的眼神所感染……这所美丽的校园已经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已经成为他们梦想的“起航地”。这种乐学、善学的内驱力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归功于学校“养正蕴秀”评价机制的驱动,但是一年前当学生评价体系刚建立时,景象却远非如此。
期刊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数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顽疾”,虽然各种减负政策要求不断出台,却始终没有得到切实的改变。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既成为义务教育“双减”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落实加强义务教育作业管理的政策要求。在“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