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责任是高中化学学科五条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利用自编问卷对沈阳市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两类目标人群展开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各要素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其内涵理解、素材选择、教学与评价方式方面存在问题,急需改进。针对上述问题,从增进内涵理解、合理选择素材、优选教学方式、关注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有效开展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社会责任素养
  社会责任是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基本要点,是高中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中化学学科五条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化学课标》)中关于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具有安全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1]。为了使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应明晰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提供实证依据和重要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两类目标人群为对象展开调查。关于学生样本的选取,为使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且避开毕业年级,笔者选取沈阳市区4所高中的高二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学生调查问卷采取现场集中发放与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15份,经过认真鉴别,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0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3%。学生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1。
  教师样本为沈阳市各级高中的化学教师,教师问卷的发放使用了问卷星微信平台,共回收问卷127份,经过认真鉴别,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教师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2。
  (二)研究工具编制
  1.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为使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可测并易于操作,笔者将高中化学学科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容细化为“感悟化学,造福社会;尊重自然,持续发展;关注热点,理性判断;参与决策,行动践行”四个要素[2],据此进行学生问卷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见表3。
  2.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教师调查问卷主要围绕高中化学教学中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情况展开调查,教师调查问卷的指标体系见表4。
  (三)研究工具的信效度分析
  将调查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利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利用KMO值来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学生问卷的α系数为0.865,标准化的α系数为0.860,均大于0.8,项数N = 28;学生问卷的KMO统计量为0.844,大于0.8,Bartlett球形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摘 要 问题既能引发思维产生,也能在思维内部推动思维发展。语文问题能够引发和助推语文思维。语文问题能够保证思维活动具有语文色彩。语文问题是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提出的问题,对语文元素具有凝聚作用。到了一定程度,语文问题与语文思维往往交替展开。   关键词 语文问题;语文思维;语言文字运用  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思维,语文思维成为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学历案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从学生“学会什么”的目的出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学习经历,并从课程视角去关注“教—学—评”的统一,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代表着课堂的深度转变.
摘 要 随着“学习任务群”越来越常态化,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也慢慢陷入形式化、浅层化、非学科化的泥淖。为了回归正途,我们需要重回原点,溯本求源,破解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中的两类密码,一是宏观的、方向性的显性密码。二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隐性密码。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中隐性密码更为重要。笔者研究近五年全国中考题,从试题中发现可借鉴的四大“隐性密码”:真、新、活、整。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设计实施;隐性密码
摘 要 《促织》作为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篇目,具有丰富的文本解读空间。本文结合主人公成名一家的具体经历,一一深入分析了《促织》中包含的四重世界:充满压迫与无奈的世俗体制世界、充满神秘帮助力量的神异世界、充满颠倒失序的道德哲学世界、充满真幻悲喜的审美世界。这四重世界在小说中交织互融,都跟蒲松龄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每一重世界都寄托着蒲松龄对主人公一家的深切同情,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 《
摘 要 《红楼梦》前五回作为一个整体,对全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抓住前五回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有效解决导读教学如何顺利展开的难题。以《红楼梦》前五回为主要内容的导读教学,在阅读之前应进行《红楼梦》背景介绍,保证学生对《红楼梦》有正确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导以“整体意识”要求学生把握前五回的整体构架,引以写作方法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点以“贾化”帮学生梳理情节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