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智育、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它为在中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法,寓教于乐的形式,把深奥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多年来本人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探索,努力打造思想政治课“快乐课堂” 模式。
一、“快乐课堂”的理论溯源
快乐课堂是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为原则和指导思想,施教者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努力创设自然、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一种课堂模式,它的理论依据是多方面的。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具有多种属性,而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其中环境和教育作为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把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需要。
(2)教育学关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去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对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成为能动学习的主人。
(3)有关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在良好情绪的状态下,人的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郁闷消极时,则思维凝阻,操作迟缓,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快乐课堂”的构建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快乐课堂的首要条件。众所周知,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一定是待人和善、易于亲近的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而非“猫和鼠”的关系,很难想象在僵化的师生关系下能够实现高效和快乐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者而言,首先要走进学生心灵。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不仅是我们快乐教学的良好素材,而且能将思想政治课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滋润他们的心田。其次,要把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留在课堂。真诚而自然的微笑将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化学生的情绪,使讲课内容具有出人意料的说服力。最后,全面关怀每一个学生,既要在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也要在他们出现缺点、错误时给予理解和期望。
(2)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与时代发展同步,是构建快乐课堂的突破口。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有很多中学生并不喜欢空洞的政治理论,但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不少中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也比较关注。但新闻事件只是现象,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水乳交融地“化”新闻现象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事物,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从天下事引理论,寓理论于天下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3)拓宽教学渠道,实施丰富多彩的立体型的教学方法,是构建快乐课堂的必要手段。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是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快乐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呈现,更是一门综合性教学艺术的展示。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形式和内容所赋予的迷人魅力更加令人心驰神往。学生置身于快乐课堂的和谐、热烈的学习情境之中,就能保持心理的愉悦性,思维的活跃性,更好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构建快乐课堂,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可以说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和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港中学)
一、“快乐课堂”的理论溯源
快乐课堂是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为原则和指导思想,施教者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努力创设自然、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一种课堂模式,它的理论依据是多方面的。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具有多种属性,而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其中环境和教育作为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把教育的外部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需要。
(2)教育学关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去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对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成为能动学习的主人。
(3)有关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依据。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在良好情绪的状态下,人的认知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郁闷消极时,则思维凝阻,操作迟缓,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快乐课堂”的构建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快乐课堂的首要条件。众所周知,学生眼中的优秀教师一定是待人和善、易于亲近的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而非“猫和鼠”的关系,很难想象在僵化的师生关系下能够实现高效和快乐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者而言,首先要走进学生心灵。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不仅是我们快乐教学的良好素材,而且能将思想政治课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滋润他们的心田。其次,要把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留在课堂。真诚而自然的微笑将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化学生的情绪,使讲课内容具有出人意料的说服力。最后,全面关怀每一个学生,既要在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给予肯定和赞许,也要在他们出现缺点、错误时给予理解和期望。
(2)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与时代发展同步,是构建快乐课堂的突破口。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虽然有很多中学生并不喜欢空洞的政治理论,但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不少中学生对国内外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也比较关注。但新闻事件只是现象,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水乳交融地“化”新闻现象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事物,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从天下事引理论,寓理论于天下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3)拓宽教学渠道,实施丰富多彩的立体型的教学方法,是构建快乐课堂的必要手段。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是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快乐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呈现,更是一门综合性教学艺术的展示。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形式和内容所赋予的迷人魅力更加令人心驰神往。学生置身于快乐课堂的和谐、热烈的学习情境之中,就能保持心理的愉悦性,思维的活跃性,更好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构建快乐课堂,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可以说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和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