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到了突袭,没猜到珍珠港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mysw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军预见到了敌方的突袭,却弄错了事件发生的地点。所以,这一役,输得惨烈。
  1941年,在日本偷袭美国前夕,没有人预料到突袭的目标是美军位于北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即便当时美国人已经从日军的反常行动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知道日本即将会有重大军事部署,但是最终日军的突袭还是让美军措手不及,几近摧毁了美国的整个太平洋舰队。
  “紫密”和“魔法”
  密码是战场上传输信息所必不可少的。早在一战的时候,日军的“红密”和“蓝密”两种通讯密码就分别被美国海军特种通信单位和美国陆军情报服务机构成功破解。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和日本结盟同为轴心国国家。德国政府向日本派遣技术援助,提高日方的通讯技术和加密能力。作为技术援助的一种方式,德国送给日方改良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新加密系统,以保障日德高层之间的沟通信息绝密、安全。这套新的加密系统,代号“紫密”(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
  紫密和恩尼格玛(德軍的一种密码系统)一样,能够将有序的信息打乱成毫无关联的乱码信号,而完成这种加密不只是依靠一个密钥或者一个密码本那样简单。信息的传输方和接收方通过专门的密码机进行加密和解密。密码机内有许多加密转子,机械将信息转换成毫无意义的乱码信号,接收方反向利用密钥和密码机还原信息,每次加密都会更换密钥。密码机内转子结构复杂,不了解密码机的结构难以破解紫密。
  美方将海军特种通信单位和陆军情报服务机构的智囊集结到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研究紫密,开展名为“魔法”的密码破译项目。破译者试图通过手工计算,找寻加密规律,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无计可施。他们意识到紫密的破解难度是之前的红密和蓝密无法企及的,也正因为如此,紫密极有可能用于加密重要机密,破译紫密具有更高的价值。
  美军破译高手威廉·弗里德曼和弗兰克·罗列特耗时数月,不懈研究,终于在众多截获的加密信息中摸到了一些线索。他们依靠着猜测和想象,构建出一个模拟紫密机的加密设备。多年后,经过比对,美军所创造的这款密码机与实际的紫密机结构上惊人地相似。
  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当时,整个美国知道紫密并有资格阅读“魔法”解密信息的人不超过10人,这一解密小组甚至比原子弹的研究更为隐秘。不过在这10名特殊人员中,有一人是时任总统罗斯福的部下。
  日方每日更换密钥,美军破译员甚至基于对过去日本加密方法和加密倾向的认识去猜测日本人对密钥的选择。从破获的信息来看,紫密主要用于外交信息的加密,极少出现涉及军事指令的消息(日军采取另一套系统加密军事机密,而军事加密系统的破解工作当时并没有完成)。
  美军通过“魔法”项目,从日方密码中得到了许多我们现在称为元数据的信号,即消息的来源,传递消息的时间,发送信息的频率,以及各个通信站的信息。
  1941年11月,当时华盛顿方面正试图以协商的方式与日本缓解两国紧张的局面,进行着徒劳无功的旷日谈判。11月26日,日本最北端的一个海军基地最先有了动作: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舰艇、7艘游轮、6艘航母携带着353架飞机起锚始航。
  日军跨越了北太平洋,无线电却没有发出任何信号,紫密也一直保持沉默,而这异常可疑。
  11月27日,美国陆军部向太平洋指挥部发出消息:“日军行动或为战事前奏。”华盛顿方面自然地认为,太平洋指挥部收到了预警信息,一定会做好预防战事的准备工作,故没有再度跟进太平洋战场的预备工作。而事实上,太平洋指挥部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当回事。
  没有人下令对夏威夷周围海域进行空中巡逻,也没有人下令美国舰队撤离珍珠港这一“陷阱”。珍珠港,一个日军最佳的袭击目标,沉睡着,欢愉着,完全不知道将要遭受怎样的厄运。
  自大夜郎的哭泣
  1941年12月6日,美国海军情报处获悉日军大量舰艇所处的位置,但一些重型航母的行踪不明,于是想当然地推测这些航母可能停留在日本的港口内。
  12月6日,美国截获紫密信息,日方下令驻美大使馆和火鲁奴奴的领事馆烧毁文件,并销毁两台紫密机中的一台。随后,又令其销毁剩下的那台紫密机。紫密信号通道完全乱码,信息乱七八糟。这是战争即将开始的确切标志。只是发动袭击的目标究竟会在哪,并没有答案。
  美军将赌注压在西南太平洋,认为当时的菲律宾(美国殖民地)、新加坡(英国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荷兰殖民地)、印度(法国殖民地)是最有可能的攻击目标。没有人想到过夏威夷,骄傲的美国人觉得日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么大的跨洋军事行动,他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过硬的技术撑起这样的海上袭击。最关键的是,他们认为日本人不可能守得住这样天大的秘密,一定会透漏蛛丝马迹,有迹可循。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群岛中的瓦胡岛最先通过雷达探测到了大型飞行中队向群岛靠近。即便到了这个最后关头,指挥官还以为那是美国派到夏威夷的轰炸机,仍然告诉雷达操作员们“不必担心”,并要求操作员们回家。
  没过多久,日本战机飞临珍珠港上空狂轰滥炸,未做准备的美国人在珍珠岛上毫无反击之力。2402个美国人在这次袭击中丧生,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被炸沉,至今仍在水下,成了舰上1177位美国海军士兵的坟墓。
其他文献
妙手,总让人期冀美好的事物,比如妙手回春、妙手丹青等等,可是妙手一定能带来好结果吗?  围棋51%原则  围棋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而且大量消耗脑力,赢一场比赛不容易,赢一个世界冠军更不容易。但是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就赢得了世界冠军,还开创了“李昌镐时代”。自出道以来,至2007年之前任何一项世界职业围棋大赛,他均赢得过冠军,真正实现了世界职业围棋比赛“大满贯”。他获胜秘诀就是著名的51%原则,这
期刊
中国夸张的谐音迷信  东西方都有使用双关语的习惯,西方常用来开玩笑或用在广告中。中国的谐音广告语和网络用语近年也很多,但中国最特别的谐音体现在对祝福、团圆、运势的追求和对死亡、离别的避讳中。蝙蝠常常出现在祝福的绘画中,因为“蝠”与“福”同音;送礼时,人们会送苹果而不会送梨,因为“苹”与“平安”的“平”同音,而梨与“分离”的“离”同音。大家熟知的“4”因为与“死”近音,人们在选择各种号码,包括电话号
期刊
一首诞生于公元6世纪的歌曲,在默默无闻了1000多年之后,今天竟然被破译成了现代音乐,并登上了音乐厅的演奏台。  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是古罗马晚期著名哲学家、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波爱修斯。他于公元523年被诬陷入狱,524年被秘密处死。在狱中,他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部著作《哲学的慰藉》。这本书是波爱修斯代表作,它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被誉为人类文明三大狱中书简之一。这首歌曲就是以《哲
期刊
科学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它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使人类走出了愚昧无知,促进社会变革和经济增长,还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然而历史证明科学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进步,也有对人类严重的伤害,比如核武器的发明。但对人类伤害最严重最持久的研究却不是核武器,也不是能够污染环境的各种化学合成物。  核武器除了在广岛和长崎使用过,迄今为止对人类的伤害主要还只是表现在核威胁上。而有个科学研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期刊
延年益寿、青春永驻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因此,人们一直在借助现代医学来寻求抵抗衰老的办法。然而在美国,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抗衰老的疗法却完全不像是现代医学,这种疗法就是“换血”。所谓的“换血”,是指将年轻人的血液注入到年老人的体内,科学家认为这或许可以帮助年老人延缓衰老,甚至返老還童。现在,许多美国最著名大学的科学家都在研究“换血”的相关科学依据,而硅谷的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在准备启动临床测试,希望能
期刊
如果你家里有老式电脑、老iPod、老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千万要收藏好,它们有可能会升值的哦。  老机器,卖高价  电子产品的历史并不长,当年最早的286电脑、386电脑、小霸王游戏机等等,曾经非常流行,伴随了一代人的童年。在人们的印象中,电子产品的价值始终走下坡路,从一上市就开始逐渐贬值,如果新一代产品上市,老款贬值就更厉害了。10年前的电脑如果卖掉的话,应该就是废铁的价格,或许还不如废铁。  现在
期刊
全球通勤时间都差不多  人们每天上下班,都要在路上花费一定时间。199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尔凯蒂在研究了全球多个城市的通勤情况后,发现不论在哪里,也不论城市规划如何超前,交通系统如何改进,人们每天上下班的平均单程时间始终保持在30分钟左右,只有极少数城市例外。这就是马尔凯蒂常数。  如果家离上班的地方近,人们会骑自行车,有的会选择步行。如果路况好,公共交通改进了,人们可能会选择住得更远些。但是不
期刊
找一家中意的公司,谋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沿着职业的“阶梯”向上爬——这被许多人视作走向事业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过,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再过于追求全职工作了,他们转而投身“零工经济”。  何谓“零工经济”?说白了就是通过打零工获取报酬。我们经常见到的摆地摊、发传单或者开摩的都是“零工经济”一些旧有的形式。很显然,“零工经济”使从业者免于办公室的束缚,但也剥夺了从业者的经济安全感(打零工
期刊
人工智能的领跑者  著名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在2016年3月与韩国顶尖围棋高手李世乭进行人机大战,并以4:1的总比分获胜。与李世乭的对决让世界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而到了2016年岁末,AlphaGo的进击版更是通过名为Master(“大师”)的账号,在网络上与中韩高手连番过招,以连赢60场的成绩令人惊叹。  在创造这一前所未有围棋奇迹的背后,是一支充满了智慧和活力、用数字构建未来
期刊
很久以前,帆船是海上的霸主。19世纪快速帆船首次从亚洲到欧洲,为西方带去了茶叶、香料甚至黄金。当时最著名的快速帆船是“卡蒂萨克号”运茶帆船,它从英国伦敦到澳大利亚悉尼只用了70天时间,创造了当时最快帆船的航行记录,速度高达31.5千米/小时。  然而,帆船毕竟需要依赖海面附近的盛行风环游世界,如果有些海面风力太弱,帆船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随着技术的进步,蒸汽船于19世纪出现,取代了帆船的位置。不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