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市黑名单(之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un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俑:
  早期出自北方诸省,如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甘肃、山西之秦、汉、唐墓出土陶俑甚多,形状各异,以仕女、文臣武将侍佣为主,兼有优伶百戏、十二生肖及其他玩偶等。唐以后彩釉陶制作尤精,所谓唐三彩更为其滥觞,三彩釉陶中的蓝彩器更以艳丽夺目、工艺难度大而著称,然其制作无论工艺价值及造型之神气日渐衰微。
  以收藏价值与市场走向变化来看:
  唐三彩多年前已形成居高不下的市场价格,仕女俑所谓“唐肥婆”动辄数十万元尚属低价,其辨伪之知识,有关书籍文章多有介绍,不加赘述。然当今以陕西为例,过去不为人注目之汉墓灰陶俑已身价日高,超过二三十厘米之跪、站俑,价格已过数千元,小而制作精巧富有特色者,价亦不菲。
  因此,造假者趋之若鹜,陕西、河南均有此类专业户,其特点为青灰色重,质地紧密,其内外往往涂以黄泥,轻拂即脱落。真品老旧器物土斑牢结,色泽斑驳,手感光滑润泽,赝品则有生涩之感。
  笔者曾在一藏友处见到两匹灰陶马,造型端庄,神情生动,颇具大宛汗血马腾云驾雾之势,但陶色深灰,手感生涩,又无自然包浆,故观者多疑为赝品。
  
  
  ●汉陶罐(包括陶仓、陶鼎、炉灶、畜圈等):
  汉陶罐过去在陕西关中及北部地区出土量很大,有上釉陶与无釉素罐之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出土量特别大,陕西、河南古玩市场上可以极低价格买到,汉代素陶罐二三十元即可买到,带有绿或黄釉,其上浮雕各种兽纹、狩猎纹器形较大者也不过百元左右。
  另外,因形制用途不同还有魂瓶、陶仓、陶鼎、炉灶、牲畜圈等,也有带釉与不带釉之分,价格亦与陶罐不相上下。
  但时至本世纪,藏陶已蔚为风气,特别一些有实力的藏家喜爱汉陶的大气与厚重沧桑感,陶罐价格亦随之猛涨,一般无釉汉陶罐已涨至二三百元,较大而品相较好的釉陶罐,价格已愈千元。而且有价无市,有继续上涨之势。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汉罐的赝品,已在古玩市场上比比皆是,并以陕西、河南为较大的集散地,向全国古玩市场不断输送。由于制作成本低,且与真品相差无几,售价又稍低于真品,故受骗上当者前赴后继,越来越多。
  汉罐真品与赝品,一般有经验者不难区分,但许多初入道者,往往买时不加留意。须知一般赝品无釉罐,色泽偏新,无磨损感与千年沧桑岁月形成的斑驳包浆,而真品釉陶罐不仅动物、狩猎纹刻工大气、粗犷,釉迹有剥蚀痕迹。更重要的一点是大部分汉釉陶真器表面泛浮一层类似贝壳内银色的浮光,将器物侧置阳光下,绿底或黄底中闪耀出这种亮色,令人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赝品所难以达到的。
  同时,仔细观察赝品的纹饰一般显得刻板、拘谨,缺乏古人那种粗犷的随意性,而且与真器比较,甚至有造型上的差错。
  需要顺便提及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罐。过去青海、甘肃等地常有当地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陶罐,被农民拿到市场出卖,由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收藏者不多。这些陶器多有彩绘的鱼、人、动物形和几何形花纹,是彩陶文化的珍贵物证,价格不太高。
  但近年也出现了大量的赝品,一般胎较真品厚,彩绘亦较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矿物颜料效果不同。
  
  
  ●瓦当(包括秦汉砖):
  瓦当为秦汉宫廷、陵墓、大型建筑用的筒瓦前面的遮盖部分。由于大多数为宫廷官方建筑专用,故多有小篆体吉祥文字或记事文字和动、植物及云纹图案。文字如“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汉并天下”……图案有鹿、蛙、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瓦当收藏历史据现有资料证实,清末已有许多大家精于此道,当时主要是出于史料的考证与书法渊源的追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已有不少藏家在西安搜购,当时因基建大兴,出土量不少,藏者不多,大概二三十元就可买到一般品相的瓦当,图纹特殊的价格稍高。
  近两三年由于古玩收藏热,瓦当价格亦随之升温。2005年,一方普通的“长乐未央”瓦当,要二三百元,品相好文字独特的要数千元,动物纹中豹纹较少,价在数千元。
  其实瓦当造假,一二十年前已屡见不鲜,当时市价虽然不高,但赝品成本极低,特别在河南、陕西部分农村,以此为生者不乏其人。
  当今瓦当价高,赝品亦随之水涨船高,一般常见品种亦开价数十上百元,藏友不能不注意。
  瓦当辨伪专著已不少,笔者不是此方面专家,也曾交过学费。根据本人粗浅体会,收藏瓦当除必须具备历史知识和在文字方面的修养外,要有辨识古陶的能力。一般古瓦因为是出土物,应有老厚包浆,质感紧密,有的背面有细绳纹,其碴口多已经自然风化变得平夷。新瓦手感轻,躁气明显。书法图案因用千年老瓦作模子,固多残损或漫漶不清,与老瓦的沧桑感区别明显。
  另有秦代方砖,有几何纹者(亦有一砖同时集有四种不同的几何纹)收藏者不多,价亦不算高。但近两三年陕西出土有十六字秦砖(小篆书体,排列四行),因铭文吉祥、书法遒劲,一面世即为人瞩目,仅一方拓片,也卖到数十元。其实物索价可以想见。
  随之古玩市场又曾出现复品,制作精到,亦颇具古瓦特征,索价8000元,究竟是真是赝,笔者不敢断言,不过劝初入藏市者还是谨慎为好。
  
  ●甲骨(包括骨片):
  甲骨片收藏始于清代巨擘王懿荣、刘鹗等人,其后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开辟了甲骨之学,为我国殷、周历史的研究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甲骨原为殷人以牛、猪等动物的骨片作为占卜和祭祀、记事等用途的载体。最初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出土流失,被当作中药材“龙骨”卖入中药铺,经王懿荣等学者大力抢救,始为世人所注意。但学者与收藏者、古董商毕竟不同,后者注意的不是学术历史价值,而是观赏价值与经济增值力。所以,甲骨虽在古玩市场偶有所见,亦未能形成市场价格,售价不高,用行话来说就是未“形成气候”。
  但近年,不知何因,甲骨走向了拍卖市场(也可能和媒体集中报道、陕西岐山周公庙发现的几片甲骨的重要价值有关),拍到了数十万的价椒不知是偶然因素还是有人炒作,笔者亦感到茫然)。甲骨一下升了温,据说一片小小的有十多字的甲骨私下已开价数万元。
  既有此类现象,笔者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风,以免“吃药”。
  其实,近年古玩市场上常有假甲骨出现,视其骨质,有的油渍尚未洗净,有的骨质偏厚,骨体完好无残损,细观文字虽仿甲骨但不伦不类,不忍卒读。因作假者多为文化较低之农村工匠,其笔划根本不具备古人的功力,文字内容也是东拼西凑,有的是照抄史书东施效颦,漏洞百出。
  据笔者所见真品殷周甲骨,骨质早已疏枯钙化,几近化石,其自然风化磨损痕迹,绝非后人所能轻易模仿。当时刻写甲骨多用青铜工具,笔锋或纤细或敦厚,而与今人所刻风韵大不相同。
  另据报道,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曝出宁夏盐池县出土大量新莽g棚象牙钱币与骨简的消息,其中骨简达数千枚,所谓骨简又与甲骨不同,第一,从内容看:甲骨多为卜辞,即占卜用的文字;而此片骨简则为直接记事而用,包括军事命令、移民和政令方命的文书。第二,从时代上讲,甲骨为殷、周时期,骨简则为新莽时期;第三,从书体上看甲骨为金文之前的独特书体,颇多接近象形文字,而骨简则以隶书为主。
  此批骨简面世后,曾与“象牙”钱一起流向北京、西安等地,价格不菲,骨简价格达到每片数千元。
  经过笔者实地调查,研究实物,得出个人结沦:骨简中赝品极多,系用当地出土之古代兽骨,经造假者刻錾出古书之文字而成。此批假简出自宁夏吴忠市,其中有不少无字兽骨同时流出,笔者在市场上见到过。
  此批骨简文字多为楔形,间或夹杂有简化汉字。
  
  
  ●砖雕:
  砖雕艺术原用于古建筑装饰,很少在古玩市场出售,前些年出现于北京、西安古玩地摊。汉画像砖有车马、狩猎纹饰,还有唐代莲花方砖、飞天纹饰方砖,此后出现宋金时期仕女、文臣、优伶等,皆造型古朴,富有时代特征,来源大概出于古墓或庙宇。然而,当时售价不高,问津者甚少。
  但笔者近日亦看到不少赝品砖雕,多为大头娃娃、汉代车马、贩夫走卒等图纹,其砖质颇新,体质轻薄,画风浮躁,一看即知现代人所为,此点不应不引起有兴趣的藏家的警惕。
  (图:杜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