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芪为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其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黄芪栽培变异品种及多种掺杂混淆品充斥市场,导致黄芪质量良莠不齐,故其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黄芪药材研究的热
【机 构】
: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甘肃省中药质量与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芪为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其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黄芪栽培变异品种及多种掺杂混淆品充斥市场,导致黄芪质量良莠不齐,故其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黄芪药材研究的热点,因此找出黄芪药材的质量标志物,对全面评价黄芪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5批黄芪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造成组间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合文献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ubChem Compound等数据库分析有效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通路并在Cytoscape 3.7.1软件中绘制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出潜在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表明,建立的指纹图谱中成功指认出28个共有峰,筛选出3种差异成分可作为潜在质量标志物,依次为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该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可行,筛选出3种可作为黄芪潜在质量标志物的化学成分,有助于黄芪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的提升,为黄芪质量的全面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黄芪药效关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作用机制的探索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该文阐述了癫痫外科手术切除脑组织规范化处理的重要意义,并从标本的标记和运送、标本的处理和取材流程以及辅助检查套餐的选择3个方面详细说明了各个步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旨在规范国内的癫痫外科手术标本的取材和处理流程,推动癫痫相关神经病理和神经科临床的发展。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脑神经病理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联合推荐。
金银花作为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其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占有较高的比例.此外,现代
中肾管癌是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目前认为起源于退化的中肾管残件,常与中肾管增生相关,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子宫颈,其他部位(阴道、子宫体、卵巢门及阔韧带等处)也可发生。发生于子宫内膜,组织学形态类似于中肾管癌的中肾样癌的病例报道极罕见,本文报道子宫内膜中肾样癌1例。
骨碎补性温、味苦,归肝肾经,是治疗骨折骨伤的常用中药,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三萜类、苯丙素类、以及木脂素类等.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抗骨质疏松、
在“肾主生殖”理论指导下,阐述了肾虚血瘀证导致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黄体功能不足、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6种排卵
肺癌肉瘤是肺肉瘤样癌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发病率低,具有高度侵袭性,易于复发和转移。该文报道1例53岁女性原发性肺癌肉瘤病例,为肺腺癌和未分化肉瘤两种成分混合。分子检测显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