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民办院校为基础,建筑材料课程为对象,从民办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建筑材料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找出适合民办院校师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 建筑材料 教学方法 民办院校
1、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
教好一门课程,在研究课程特点之前,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等等。
民办院校在中国有30几年的发展历史,却始终没有被大众完全认可,这与民办院校本身的定位及社会传统意识关系甚大。我国民办院校普遍设置起点低,招收分数线低,收费高,人们普遍认为公立院校正规、可信,而民办院校主要以赚钱为目的,缺乏可信度。未来的用人单位,对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学生,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普遍存在歧视性。这些特点使民办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打击,他们的特点是:思想行动上积极热情,但缺乏耐挫力;学习行为上要求进步,但缺乏意志力;生活态度上崇尚创新,但缺乏分辨力;职业意识明确需求,但缺乏竞争力[1]。
2、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2.1材料性能多,逻辑性差
建筑材料课程教材,一般有12章的内容,其中重点章节为:材料的基本性质、胶凝材料、混凝土、金属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内容。材料的基本性质是各种建筑材料性能学习的基础知识,此外除了胶凝材料与混凝土内容有联系外,其它章节都没有必然的联系,随便拿出哪一章先进行讲解,都不会出现逻辑上错误。各种建筑材料性能差别大,学生普遍觉得课程枯燥,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本门课程,学习效率差,逐渐产生厌学的态度。
2.2叙述性理论多,计算较少
本门课程中,计算题目主要出现在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混凝土这两章,其它章节除了实验的结果计算外,没有设计计算题目;学习内容主要为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材料的性能多样化,一些学生容易混淆不清,比如部分同学会将石膏和石灰膏混淆,各种硅酸盐水泥的共性以及特点分不清,掌握不熟练,对于工科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3 材料种类多,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感观认识较差
建筑材料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材料,学生没有实际见到过,比如:天然石材这部分内容,大理石和花岗岩比较常见,但是这两种石材种类非常繁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比较吃力;混凝土这部分内容中,混凝土的种类多,作用广,轻骨料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等等,无法在课堂上展示,自然也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模糊。
2.4 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增多,而课时有限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课程,新材料不断涌现,而在有限的学时中,只能教授建筑上常用的几大类材料,比如:水泥、混凝土和金属材料等等,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的淋漓尽致,所以学生课后的自学成为学生扩展知识面的一个主要方面。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教材建设
始终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重点,并紧密结合“十二五” 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使教材建设适应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综合在一起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3.1.1教材建设的目标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丰富资料,合理配套;编选并重,择优选用。
3.1.2课程教材的选用
华南理工大学苏达根编著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九章,后附实验教材。本书最大优点是每一章节有相应的案例分析题目,习题丰富,重视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可以作为民办院校教材或是参考教材使用。阎培渝、杨静编著的《建筑材料》第二版,本书最大优点是将所有的概念都能从微观以及宏观上讲解清晰与透彻,重视理论研究,适用于科研型大学使用,可以作为民办院校学生的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学习用书。董梦臣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及屋面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书后附实验教材。体系较新,结构严谨,概念清晰,知识覆盖较为全面,内容丰富而不繁琐,全书重视材料的性质以及应用,脉络十分清晰,思考题和习题配合恰当,比较适合民办院校学生使用。
3.2 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3.2.1实际案例教学法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来源于实践与实验,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必然要与工程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以实际案例作为媒介,把现实的土木工程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广州海印桥钢筋混凝土拉索破裂事故,凤凰沱江大桥坍塌事故,广州天河区某建筑工程由于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引起的纠纷与索赔等等,在学习相应知识的同时,引入大量相关工程实例,增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3.2.2引经据典法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轻松自在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容易相互配合、激发灵感、教学相长,因此,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诗词歌谣或历史典故,比如:在讲述“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时,可以引用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学生对石灰的来源、石灰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的功用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就会有大致的了解,而且非常容易掌握。既引导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3启发对比式教学法
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比如,陶瓷锦砖和玻璃马赛克外表看起来非常接近,但是不会用玻璃马赛克做地面材料,因为它的耐磨性很差;通用硅酸盐水泥包括六大水泥,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很大的相异性,分开学习,很容易使其性质混淆,对比学习各大水泥的特点,先学习共性,再学习特性,学习特性的时候注意突出重点,比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的一大特性是有良好的耐热性,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的特性是有很好的抗渗性能等等,这样学生更容易区分与掌握它们的性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新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3.2.4简单实验的课堂演示
在讲述材料性质时,如果实验较简单,不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可在课堂直接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密度的概念以及实验方法时,可以将李氏瓶、煤油、水泥等带入课堂,一遍进行理论的讲解一边进行实验的演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的深刻;在讲授混凝土减水剂的减水效果时,将减水剂和一定量的混凝土带到课堂上,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亲自演示,这样同学们很容易看出减水剂的显著作用,亲自做实验的同学肯定终生难忘减水剂的作用效果了。又如利用两个相同规格的容量瓶装入质量相同,但颗粒级配不同的砂子,对比两个容量瓶,学生会很明显的看到级配好的砂子所占体积小。由此可以很轻松得出结论,用颗粒级配好的砂子配制混凝土的空隙率小,强度大。所以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对学生对材料性质的掌握帮助很大。
3.2.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实验以及实训教学两个方面。
实验教学方面,包括验证实验、演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及选做实验。实验室管理制度要严谨完善,每次实验之前,主讲教师填写《实验课项目卡片》,交给教务干事,由教务干事安排给专职实验老师,实验完成后,实验老师填写《实验室日志》以及《建筑材料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由教师给出实验成绩。
实训教学方面,建筑材料作为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学科,必须通过施工现场的实训、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本课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习实训制度要建立完善,实习工地学生每天填写《实习日志》,实习完成,上交实习报告。并且每一期实习实训结束的学生,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热情。
3.3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3.3.1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若只采用传统的“灌入填鸭”式教学方式,即使老师备课充分,内容熟悉,讲课条理清晰,声音洪亮,但是学生看不到一些需要演示的图片与影音资料,对没有见过的材料只能凭空想象,就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而反应迟钝,昏昏欲睡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图形如材料的孔隙结构图,与材料各种密度相关的体积图、水泥石结构图等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材料的性质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脆性材料与韧性材料破坏使的结构特征、胶凝材料的凝结硬化机理等,一目了然,老师不需要多做解释,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讲课内容更加简单明了,通过图、影、音、文将课程内容形象的载入到学生面前,这就缓和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3.2 电子教室的使用
极域电子教室,是一种兼容性强、稳定性高的教学系统。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和广播教学,可以监视和控制学生的操作,实现互动教学功能。
3.3.3 精品课程网站的应用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工作,可以使教学任务标准化,统一化,使教学资源易复制,共享化,也为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高校都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建筑材料》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各大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建筑材料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使得大量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民办院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欠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无疑为建筑材料课程的讲授提供了极其丰富内容补充。
3.3.4数字化图书馆的利用
通过利用数字化图书馆,教师和学生可以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与参考用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为学生扩充课外知识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环境。
4、结论
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发展中的学问,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化,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完善,多种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得以应用和高效发挥的强有力的手段。。建筑材料课程必须进行教学研究,找出适合民办院校师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邵翠兰,向前.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2月中旬刊.
[2] 王莉,马天晓.民办高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探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0.7.2010.
[3] 徐惠忠.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 理工高教研究. 2002年2月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
李棱雪(1983—)女,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就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
[关键词] 建筑材料 教学方法 民办院校
1、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
教好一门课程,在研究课程特点之前,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等等。
民办院校在中国有30几年的发展历史,却始终没有被大众完全认可,这与民办院校本身的定位及社会传统意识关系甚大。我国民办院校普遍设置起点低,招收分数线低,收费高,人们普遍认为公立院校正规、可信,而民办院校主要以赚钱为目的,缺乏可信度。未来的用人单位,对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学生,态度也有很大的不同,普遍存在歧视性。这些特点使民办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一定的打击,他们的特点是:思想行动上积极热情,但缺乏耐挫力;学习行为上要求进步,但缺乏意志力;生活态度上崇尚创新,但缺乏分辨力;职业意识明确需求,但缺乏竞争力[1]。
2、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2.1材料性能多,逻辑性差
建筑材料课程教材,一般有12章的内容,其中重点章节为:材料的基本性质、胶凝材料、混凝土、金属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内容。材料的基本性质是各种建筑材料性能学习的基础知识,此外除了胶凝材料与混凝土内容有联系外,其它章节都没有必然的联系,随便拿出哪一章先进行讲解,都不会出现逻辑上错误。各种建筑材料性能差别大,学生普遍觉得课程枯燥,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本门课程,学习效率差,逐渐产生厌学的态度。
2.2叙述性理论多,计算较少
本门课程中,计算题目主要出现在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混凝土这两章,其它章节除了实验的结果计算外,没有设计计算题目;学习内容主要为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材料的性能多样化,一些学生容易混淆不清,比如部分同学会将石膏和石灰膏混淆,各种硅酸盐水泥的共性以及特点分不清,掌握不熟练,对于工科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3 材料种类多,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感观认识较差
建筑材料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材料,学生没有实际见到过,比如:天然石材这部分内容,大理石和花岗岩比较常见,但是这两种石材种类非常繁多,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比较吃力;混凝土这部分内容中,混凝土的种类多,作用广,轻骨料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等等,无法在课堂上展示,自然也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模糊。
2.4 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增多,而课时有限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课程,新材料不断涌现,而在有限的学时中,只能教授建筑上常用的几大类材料,比如:水泥、混凝土和金属材料等等,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的淋漓尽致,所以学生课后的自学成为学生扩展知识面的一个主要方面。
3、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教材建设
始终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重点,并紧密结合“十二五” 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使教材建设适应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综合在一起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3.1.1教材建设的目标
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丰富资料,合理配套;编选并重,择优选用。
3.1.2课程教材的选用
华南理工大学苏达根编著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九章,后附实验教材。本书最大优点是每一章节有相应的案例分析题目,习题丰富,重视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可以作为民办院校教材或是参考教材使用。阎培渝、杨静编著的《建筑材料》第二版,本书最大优点是将所有的概念都能从微观以及宏观上讲解清晰与透彻,重视理论研究,适用于科研型大学使用,可以作为民办院校学生的一个非常好的辅助学习用书。董梦臣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及屋面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合成高分子材料、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绝热材料和吸声材料,书后附实验教材。体系较新,结构严谨,概念清晰,知识覆盖较为全面,内容丰富而不繁琐,全书重视材料的性质以及应用,脉络十分清晰,思考题和习题配合恰当,比较适合民办院校学生使用。
3.2 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应用
3.2.1实际案例教学法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来源于实践与实验,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必然要与工程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以实际案例作为媒介,把现实的土木工程中的相关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广州海印桥钢筋混凝土拉索破裂事故,凤凰沱江大桥坍塌事故,广州天河区某建筑工程由于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引起的纠纷与索赔等等,在学习相应知识的同时,引入大量相关工程实例,增强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3.2.2引经据典法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育学理论,在轻松自在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容易相互配合、激发灵感、教学相长,因此,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诗词歌谣或历史典故,比如:在讲述“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时,可以引用明代爱国将领于谦写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学生对石灰的来源、石灰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的功用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就会有大致的了解,而且非常容易掌握。既引导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3启发对比式教学法
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得出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比如,陶瓷锦砖和玻璃马赛克外表看起来非常接近,但是不会用玻璃马赛克做地面材料,因为它的耐磨性很差;通用硅酸盐水泥包括六大水泥,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很大的相异性,分开学习,很容易使其性质混淆,对比学习各大水泥的特点,先学习共性,再学习特性,学习特性的时候注意突出重点,比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的一大特性是有良好的耐热性,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的特性是有很好的抗渗性能等等,这样学生更容易区分与掌握它们的性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新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3.2.4简单实验的课堂演示
在讲述材料性质时,如果实验较简单,不需要到实验室进行,可在课堂直接展示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材料的基本性质密度的概念以及实验方法时,可以将李氏瓶、煤油、水泥等带入课堂,一遍进行理论的讲解一边进行实验的演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的深刻;在讲授混凝土减水剂的减水效果时,将减水剂和一定量的混凝土带到课堂上,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亲自演示,这样同学们很容易看出减水剂的显著作用,亲自做实验的同学肯定终生难忘减水剂的作用效果了。又如利用两个相同规格的容量瓶装入质量相同,但颗粒级配不同的砂子,对比两个容量瓶,学生会很明显的看到级配好的砂子所占体积小。由此可以很轻松得出结论,用颗粒级配好的砂子配制混凝土的空隙率小,强度大。所以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对学生对材料性质的掌握帮助很大。
3.2.5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实验以及实训教学两个方面。
实验教学方面,包括验证实验、演示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及选做实验。实验室管理制度要严谨完善,每次实验之前,主讲教师填写《实验课项目卡片》,交给教务干事,由教务干事安排给专职实验老师,实验完成后,实验老师填写《实验室日志》以及《建筑材料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由教师给出实验成绩。
实训教学方面,建筑材料作为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学科,必须通过施工现场的实训、参观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了解本课程学科领域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习实训制度要建立完善,实习工地学生每天填写《实习日志》,实习完成,上交实习报告。并且每一期实习实训结束的学生,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热情。
3.3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3.3.1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若只采用传统的“灌入填鸭”式教学方式,即使老师备课充分,内容熟悉,讲课条理清晰,声音洪亮,但是学生看不到一些需要演示的图片与影音资料,对没有见过的材料只能凭空想象,就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而反应迟钝,昏昏欲睡了。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图形如材料的孔隙结构图,与材料各种密度相关的体积图、水泥石结构图等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将材料的性质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脆性材料与韧性材料破坏使的结构特征、胶凝材料的凝结硬化机理等,一目了然,老师不需要多做解释,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讲课内容更加简单明了,通过图、影、音、文将课程内容形象的载入到学生面前,这就缓和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3.2 电子教室的使用
极域电子教室,是一种兼容性强、稳定性高的教学系统。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和广播教学,可以监视和控制学生的操作,实现互动教学功能。
3.3.3 精品课程网站的应用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工作,可以使教学任务标准化,统一化,使教学资源易复制,共享化,也为逐渐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全国高校都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建筑材料》是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各大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建筑材料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使得大量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民办院校师资力量比较弱,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欠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无疑为建筑材料课程的讲授提供了极其丰富内容补充。
3.3.4数字化图书馆的利用
通过利用数字化图书馆,教师和学生可以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与参考用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为学生扩充课外知识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环境。
4、结论
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发展中的学问,可以应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多样化,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完善,多种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得以应用和高效发挥的强有力的手段。。建筑材料课程必须进行教学研究,找出适合民办院校师生的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邵翠兰,向前.民办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分析与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2月中旬刊.
[2] 王莉,马天晓.民办高校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探讨.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0.7.2010.
[3] 徐惠忠.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 理工高教研究. 2002年2月第21卷第1期.
作者简介:
李棱雪(1983—)女,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就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