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建筑类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ljok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国内展馆依托于古代建筑进行改造的工程还在持续,古时的建筑格局、采光、安全性这些基本因素很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展览需求,因此,博物馆利用古建筑展览就会有很多的局限性。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合适的陈列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如今的展览情况。
  关键词:古建筑 展品 现代 陈列 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独立的建筑体系,汇聚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古建筑在体现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还兼具了展览场所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古建筑在风格、构造以及格局方面与现代的展览风格、构造以及格局方面都不尽相同,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彰显。因此,如何打破这种矛盾,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古建筑,是现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古建筑的自身价值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古代建筑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通过对古建筑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因此,古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根据以上情况,在《文物保护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也作出了规定,包括对于作为博物馆进行展陈的古建筑也有保护细则。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古建筑自身的文化底蕴、风格、建造特点,体现古建筑与现代展陈融合的优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艺术表现上,文化价值是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形式,其意义远高于固有的实用价值。古建筑的设计及建造中融合了匠人的奇思妙想,将独特的设计理念融入于建筑之中,可以说,古建筑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其文化价值对后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历史背景是古建筑形成历史价值的必然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通常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且历史也会与建筑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古建筑所具有的历史背景给予了其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而使其超过了物质的范畴,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便得到了延伸与传承。典型的古建筑物在经过历史的洗礼后,便获得了难以磨灭的历史价值,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古建筑承载的历史价值永远无法被替代,并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古建筑的美学价值
  我國古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风姿,并成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汉朝的古拙自然之美、唐朝的宏大雄伟、宋朝的绮丽素雅、元朝的粗放不羁、明清的清秀典雅。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色调、风格形式,或精致或雄壮浑厚的建筑形式,形成了婀娜多姿、形态华美的美学风格。若将建筑看作静态的乐章,那么古建筑便是其中最为华丽的乐章。古建筑外形或华美瑰丽,或素雅简洁,结构形式或单一或浑厚,极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并深化了建筑的意境。可以说,我国古建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葩,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二、古建筑展陈的局限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有许多博物馆都是将古建筑利用起来,在古建筑的内部进行展陈,例如北京的戏曲博物馆,南京与周家大院以及丁村的民俗博物馆,还有南京的太平天国博物馆等等,这些古建筑建造初期的用途并不是要作为博物馆使用,因此,在现代作为展馆的话,在空间和格局上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古建筑的群组式布局导致展示内容的分散
  我国古建筑在建造的时候,都会根据周围环境因地制宜,遵循统一、科学的建造方式。在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文中,对古建筑还有详细的说明。古时候的建筑物都是用木架做的架构,在布局方面也有统一的规律,古建筑都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个的建筑,多个单个的建筑就组成了庭院,多个庭院相互之间又组成了不同形式的群组。
  因此,古建筑中有大到几十万平方米、几千间的宫殿,也有小到只有几单元间的民宿。古建筑多是以“间”作为单元,形成了一座座古建筑群,这是古建筑的一个特点。同时,这样的布局就会使得古建筑多而松散,特别是用作现代展览的话,就会有很多不适宜,例如: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展品,因为房间布局问题,就会不得不分开陈列,散放在好几个房间之内,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观众不能一气呵成地看完这一系列的展览,需要从这一个房间再到另一个房间,更有甚者,需要好几个房间才可以看完整个作品的展览,大大降低了展览的效果,使得展览叙事上会有一些肢解的情况。
  (二)柱子及高度影响展陈造型艺术的塑造
  在诗经《小雅·斯干》中提到“殖殖其庭,有觉其楹”,意思是宫殿的大堂宽阔镜平方正,发现大堂前面的柱子笔直高大。由此我们可得知,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屋顶比较大的,并且屋顶的坡度也较大,房屋的整个荷载都是由横梁来承受的,但是,由于木料的材质问题受到了限制,横梁的跨度就不能太大,因而房屋的整体建筑空间较多,立柱多且密。另外,由于材料的原因,各间房屋的大小又是不一致的,很容易形成明间大、两侧房屋逐渐缩小的布局模式。立柱较多的这种情况,也会给展览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展品的陈列以及展品的艺术塑造。例如一些民宿文化展馆,想要利用古建筑这一空间,就要接受其立柱较多的缺点,展品依附于现有的空间构造,会大大地限制观众浏览时的观看路线和观看内容,缺乏新意,减少了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相反,现代的展厅不管是对一些古文物的展示,还是对于现代展品的陈列,都会强调展陈设计的独特性,这样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也更加强烈。
  另外,中国古建筑因为在设计之初,等级、用途都不尽相同,等级越高,建筑越宏伟,面积越大,相应的开间数也就越高,建筑物的也就越高,相对来说,附属的建筑就会显得比较矮小。因此,面对古建筑高低不一、大小不一、面积不一的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展品的布局以及展品的场景设计,从而影响展览效果。   (三)空间形制与现代展陈思维产生冲突
  中国古建筑在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居住,满足古时候人们的生活需求,而现代,我们将古建筑用作展览使用,其本质用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我们进行展览陈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大的难度,古建筑的设计形式与现代的展览形式就很难得到统一。当古建筑需要用作展览时,不管是展览的线路还是展品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甚至一些地方还需要细化。例如:徽派建筑婺源李坑的“大夫第”,现如今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展览,但是展厅的空间规划与展品的设置摆放没有规律,立意也不明确,因此,展览的效果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来。
  三、古建筑与现代展览的整合策略
  要想解决古建筑与现代展览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做好古建筑和现代展览之间的平衡,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和谐的局面。所谓和谐,“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两者相遇但不相害,道虽然不同,但是两者并不相悖。“和”最重要的是要协调相互之间的“不同”,使不同事物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一)消除“古”与“新”之间的话语差别
  首先,我们从话语类型来分析,不管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展览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代表着不同的话语类型。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首先就需要我们消除古建筑和现代展览的话语类型的差别,建立一套新的,适合双方的话语类型,为这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使得这两种类型能够融合,通过这种形式让观众体验到展览的魅力。
  例如:在展览的时候,利用古建筑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有相应或者相同文化底蕴的展品,使观众在展览的时候能够更加愿意走近展品,用一種新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展品,感受展品,从而提高现代展品的价值,在时空交错的空间环境下,让人们对现代的展品和历史文化的底蕴有一个精神层面的沟通。
  (二)借助场景设计“盘活”现代展陈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为现代展览馆提供了新的展览角度,使得展厅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现实与虚拟的对比。现代展览馆根据所需的展览内容,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以及所需要的背景进行场景布置,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展览的需求,使人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熏陶。
  (三)建构以美学为原则的空间结构
  在古代建筑设计之中,主体是空间,是物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具有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构建的目的是信息传递,最重要的是营造的这个场所是必须依靠于空间而存在的。这个空间在设计之初,也是物体与人类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其实是依靠人的设计,展示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空间感的艺术存在方式,是人类和物的交往中介,同时,也为展览活动提供一个美学意义上的空间结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古建筑保护起来,并将其中一部分作为现代的展览馆使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一方面解决了古建筑重新利用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展陈设计提供了思路。此外,利用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来进行展品的陈列,对今后的文物保护、古建筑创新也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潘各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邢照华.浅析古建筑中以空同处理为中心的陈列艺术[J].东南文化,2009(2):90-94.
  [4]张娜娜.探析古建筑空间内现代陈列之利弊[J].美与时代·城市,2019(007):90-91.
  [5]李小涛.展品陈列与古建筑保护[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礼潜,男,本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建筑、博物馆陈列展览)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为了缓解日益加重的乡愁  这一辈子,我从未中断地还乡  回到那个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村庄  夜晚  我喜欢和乡邻在老村里四处游荡  看树影凌乱  看月光越过矮墙  看星子在夜空落下  但不是早年我熟悉的那颗  我们相互诉说这些年对生活的亏欠  对病痛和离别的一再纵容  黎明之前,天那么黑  一直担心不习惯走夜路的我  会成为黑夜和村庄的一部分  无法分离  作者简介:王涛,男,1986年出生,系中国诗
期刊
七律·咏柳宗元  枷锁革除婢返乡,惜才破土建黉堂。  深挖水井源多道,广种农田米满仓。  九赋诗文情寄字,十骚著作墨飘香。  胸中忘却沉浮事,蓑笠孤舟钓雪霜。   七律·咏韩愈  颠沛伶仃志气昂,淮西平定战旗扬。  诗含激电千龙舞,文起惊雷万马狂。  忠胆一颗戳悖谬,大牙两粒辨高强。  伐舟宦海鸢飞影,南岳开云览胜光。  七律·咏欧阳修  总角诗文似涌泉,青春绽放中三元。  冰心见月陪明圣,慧眼识
期刊
让人夜夜辗转反侧的,只有梦里的故乡。  冬天的一个清晨,我战战兢兢地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我小小的村庄。站在村头,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熟悉的记忆:儿时的伙伴,童年的游戏,还有简单质朴的满地油菜花。这时雪还在漫天飞舞,我的身子被大衣裹得严严实实,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种莫名的孤独,不想说话,只想静静地看着我的村庄,好好看看养我育我的故乡的模样。一滴眼泪融化了一圈的雪,而流不尽的只有当初的少年和当初的故
期刊
摘要:琵琶演奏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其具有极高的传统性与古典性。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演奏与表演同样重要,两者的巧妙融合,可较大程度地提高演奏效果。然而,在以往的琵琶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都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奏”的方面,忽视了“演”,极大地削弱了琵琶演奏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琵琶演奏,分析其对表演所提出的需求,以及表演在演奏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琵琶演奏 表
摘要:魏晋时期,归隐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隐逸队伍庞大,与之相随的隐逸诗也达到顶峰。晋代王康琚一改之前的隐逸主题,以“反”字表明自己主张的朝隐、心隐。王康琚的主张实则是儒道结合的产物,但是深究又会发现是一种逆反式抒情的结果,与陶渊明的隐逸相比,不是一种真心的隐逸,只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王康琚 《反招隐诗》 主题 原因  一、招隐题材的演变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招
摘要:张爱玲文本中的女性意识表达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不仅表现为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有待挖掘的是由叙事视角、文本结构等组成的叙事形式和性别权威影响下的叙事主体、叙事意义在文本中对“闭合式”悲剧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本文拟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入手,探讨叙事视角和性别美学在《金锁记》文本中的表征以及其背后所展现的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金锁记》 女性主义叙事学 张爱
摘要:侗族主要分布于我国黔东南、贵北一带,侗乡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是善歌的民族,在灿烂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侗族大歌——嘎老作为中国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民歌品种,填补了我国民族音乐中复调音乐这一空白,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亦占据一席之地。在时代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号召之下,分析侗族大歌在呼吸、共鸣、咬字、颤音等方面的演唱特色,鉴赏其演唱技巧与支声复调融合之
摘要: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间有平衡性与依赖性的关系,把控两者间的协调关系,对提升艺术表演的表现力与影响力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协调性进行阐述,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提出两者在技术上契合的策略,希望对声乐表演者的专业水平提升起到借鉴和参照作用。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演唱 协调性  钢琴乐器的包容性更强,与声乐表演的融合,让钢琴不再局限于独奏表演。钢琴可丰富声乐作品演绎的形式,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