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本的再解读及其当下意义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成熟理论的提出都必须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在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马克思曾经长期从事法律、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同时,在《莱茵报》的记者生涯也为他更为深入的观察社会,并从中抽象总结出这一伟大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了写作这部重要的著作,马克思当时几乎查阅了能够找到的所有文献。事实上,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已经天才的意识到"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关键词】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正是这样独到的眼光使得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超出了唯心主义盛行的历史时代,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而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的形成不靠简单的臆想或是无端的激情情绪,而是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当下,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始终重视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把握全局,认清我国现在的具体情况,从而正确的制定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背景下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显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通过对几个经典论断的辨析和对当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考察,使经典文本具有更大的张力。
  
  一、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个说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其实,这两个说法非常清晰的昭示出马克思在理论建构上的细致与深刻,是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直指要害的理论概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提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了当时哲学界的理论成果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乃是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哪怕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无法摆脱这样的窠臼,孤傲的尼采不能不被看做一个天才,但像他这样的人在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也只能提出所谓的"超人"哲学,认定只有凭借精英们的努力和意志,历史的车轮才能前进,时代才会发展。这种唯心主义理论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有力的批判。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很多作家都以尼采的这种观点标榜自己,像冰心的成名作《超人》,鲁迅先生早期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论文表达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想见,在那样一个风行着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时代,马克思的理论创举具有明显的独异性和创新性,但更重要的是其科学性。从种种具体的社会表象背后挖掘出经济这个基础来,这仿佛拨开迷雾一般,将以往缠绕在"经济基础"这个核心枝干上的枝蔓都剪掉了。在恩格斯那篇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马克思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背后寻找真正决定性因素的功劳:"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为繁芜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关于"生产"的论述事实上仍然不甚明了,马克思也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上。顺着这个思路,他进一步将对物质生产的考察细化。这里的逻辑性成就了马克思理论建构的细致和深刻。当我们说"物质生产"的时候,还没有完全脱离繁复的现实材料的堆积,科学研究的关键则是能够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从各种现实资料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个一般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实践。马克思顺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线索,对现实的生产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理路提纯,由此产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互动的概念,这是其理论建构的重要一环。从具体实践出发,马克思说:"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当马克思意识到将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抽象成一个更为具有概括力的概念时,他引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他正确的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由此,"生产力"这一概念所指称的巨大历史动力被揭示出来,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不再是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幻想来的救世主,而是不可抗拒的被安置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的产儿。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前者无疑是具有决定性的。正像巴尔扎克不无同情的描写那些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贵族们似的,由于他试图"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去刻画这大变动中的历史沉浮,所以这些曾经是历史进步推动者的贵族们终于也在一片大工业机器隆隆声中渐次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如果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使得马克思的历史由实践性的考察深入到理论性的抽象中,那么在抽象概括之后,他又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来关照实践,是一个非常完满的系统。为这个理论系统画上句号的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提出。现实国家机器中用以维持统制的一切意识形态,不过是在一定生产力决定下的经济基础的显示表征罢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清了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满性,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是一个由实践层面过度到抽象概括层面再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圆形体系,这个体系的建构,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二、理论的当下意义
  
  马克思的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求人们必须要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认清自己的历史位置,这样才能有目的的改造社会,通过有效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很多人看到当下世界形势的表象,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似乎不仅没有衰落下去,反而有时呈现出经济发展增长的趋势,难道马克思当年预言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错了么?我们必须认清,任何制度的更替都不用是短时间的,这里的原因非常复杂,资本主义显然不会轻易的放弃领导权。现在,我们经常使用一个所谓"全球化"的概念,什么是全球化,事实上,笔者认为即是"美国化",是西方话语系统和思维方式全面影响入侵那些欠发达国家的过程。不过在这个"全球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显然容易忽略其背后的一些问题。事实上,所谓"全球化",从生产力角度来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但也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里用力阐述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根本矛盾始终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致命性矛盾,生产的全球化越发展,这对矛盾就会越深刻的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念,这也正是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对时代的定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现今为止最先进和最高级的社会形势,也是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如何抓住机遇,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以促进其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了我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刚刚结果的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反复谈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这正是认清自己的历史情境,努力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同样受到关注,这就有效的保证了"基础"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举。显然,我们的党中央和政府完全意识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的重要性,我们今天重读原著,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深刻理解学习"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它本来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是充满着活力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在当时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彻底粉碎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桎梏;在今天,它同样具有高度的历史指导意义,提醒我们认清自己的历史位置,努力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完善社会主义体制;也同时坚定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这正是我们今天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胡锦涛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4]《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页
  [6]胡锦涛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1页
  
  作者简介:田帅(1983--),中共党员,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艺术系学生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轶萌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主旨的多层探究,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对于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提高文学素养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安塞腰鼓》;领悟主旨;诵读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更是昂扬向上之民族魂魄的赞歌,这是在诵读此文后大多数教师的共同感受。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领悟到如此的高度,又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安塞腰鼓”视为“象征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一道极其简单的习题的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并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将此题作为一个模型进行拓展、引申与应用.  【关键词】分类讨论;两点一线;变式;综合应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例题和习题是学习和巩固教材知识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有些基础题是教材中的由教材中的题目改造的,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以下谈谈对此题的研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理性分析,论述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释义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意义等,并相应地提出了适合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过程目标三层管理结构模式是能够贯彻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能够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   【关
期刊
【摘要】本文就教师如何做好素描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素描;教学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教师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个性化和素描教学的多元化,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
期刊
【摘要】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首演于甘肃兰州,是对莫高窟千余壁画上舞蹈动作的一次汇编,它的展演让敦煌舞举世瞩目。《丝路花雨》掀起了敦煌舞蹈研究的热潮,开创了敦煌派古典舞,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语汇。“飞天”和“反弹琵琶伎乐天”舞姿被公认为敦煌舞蹈的典型形象,随后又提炼出勾脚、出胯和“S型”体态,奠定了敦煌舞派的基础。《丝路花雨》也是一部西域舞蹈集锦,舞剧中《胡旋》、《胡腾》、波斯舞、印度舞等汇聚一
期刊
【摘要】阿伦·瑞德莱所著的《音乐哲学》是一本从哲学角度探讨音乐来源的书籍,本文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以及该书主要内容的阐述,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从而论证了音乐来源于生活且反映生活的观点。   【关键词】《音乐哲学》;阿伦·瑞德莱;音乐的来源    作为习惯了标题性音乐思维的中国人,西方音乐的无标题音乐时常让我们困惑不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有些音乐之所以难懂,莫非它们来自于遥远的火星?
期刊
【摘要】介绍了TCDS 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并根据使用情况,提出了使用该系统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TCDS ;构成;功能;故障    2004年第五次铁路大提速要求而开发设计的160km/h速度级新型客车(代号25T)构造速度为170km/h能满足以160km/h持续运行20小时的需要,一次库检作业满足5000km无须检修的要求,旅客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后,原来低速运行条件下不易暴露的车辆制动系统和
期刊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如何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  【关键词】理想信念;形势任务;业务技术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目前,我国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了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对人
期刊
【摘要】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位最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达到了希腊的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这个问题上, 二人都提出了著名的摹仿学说。但由于基本哲学观点的差异,其内容却是大相径庭。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两位先哲的“摹仿说”的基本观点作一粗略的比较,旨在辨别精华和糟粕,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是怎样批判、继承和发展的,探视了他们“摹仿说”不同的基础与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修辞文本,在小说的英译过程中,这些修辞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的受到译者所在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红楼梦》回目中的修辞文本及杨、霍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文化与心理在修辞心理机制建构与修辞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回目英译,修辞文本,修辞心理机制,集体心理    1. 引言    我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大量地使用了修辞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