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学与美术,两者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征和领域,也能相互融合和共生。文学形象可以成为美术绘画的题材,而绘画又是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再现,因此,对文学与美术共生与融合进行研究,能够探知到文学与美术的相似性,也能为读者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开辟新的道路。
关键词:文学 美术 共生 融合
一 引言
文学与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文学主要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描绘和再现,文学具有跨空间性和跨时间性,同时,文学作品还需以文字为载体,并且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从而实现生活或者实物的描绘。而美术则是对事物抽象的绘制,美术可以脱离现实,但是在美术作品中也必须表现现实中美术家的情感。文学与美术虽然存在诸多差别,但是文学与美术也是能够融合和共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古诗和水墨画中,文学与美术达到完美的共生与融合。
二 文学与美术的联系
文学与美术之间共属于艺术的范畴,他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联系。文学与美术可以共生于同一个文本中,如中国古代的水墨画,画中包含有诗词歌赋,为其增添艺术气息,体现了文学与美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这一特色;而文学与美术也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中国的古诗中,将文学与美术融合,用文字刻画一幅美景图,在图画中,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尤其是中国的扇文化,其中就是文学与美术融合的典范。
1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
很多美术作品都是按照文学原著所提供的情节和题材进行描绘的,最能明确体现的是手绘人物或者风景画。但是文学却无法像绘画那般可以直接进行描绘,达到直观的物象显示。文学的传播需要通过文本和读者的联想,读者在想象中出现某些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并不如绘画形象那么直观和具体,文学形象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由于美术具有直观表达美的特性,故美术在艺术手法上比文学更能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绘画是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无法表现绘画大师创作的时间过程,也就难以直接表现所描绘物象的详细内容,因此,将文学和绘画合理结合,达到共生的情景,也就成了时代发展所趋,故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插图、连环画等绘画种类,此类绘画与文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文学与美术共生,更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读者易于理解其中的含义。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在西方国家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而东方的中国艺术中得到完美的诠释。在中国的回廊文化和饰品文化等艺术中,不仅包括了唯美的绘画艺术,还融合了文学中的诗词歌赋艺术,如中国的屏风,大多是描绘或者刺绣有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而在绘画的边角,均会提有对绘画进行赞赏或者诠释的诗词,文学与美术的共生在屏风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与美术融合
绘画能反映社会生活,但只能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清明上河图》,它将社会繁荣定格于纸间,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文学却不受时空限制,故可以自由、多形式、多内容地展示出复杂的社会生活。美术与文学还存在更加紧密的关系,即绘画与诗歌相互融合,将文学与美术结合起来。从画面上看,诗和画,可以巧妙融合,构成浑然天成的美感,如中国古典的画品上,几乎都题有一至两首诗,诗的内容就是对整幅画的描述或者赞美,诗画完美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
在中国最有名的诗画诗人就是唐代的王维,他将诗画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水墨画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杰出的一种,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开创了简淡抒情的新意境。在诗画的取材上,王维以悠然野趣的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追求一种闲静安逸的生活。他的诗画题材中体现的多是山庄、剑阁、村墟、野渡等,如王维《雪溪图》,图画表现的内容平淡天真,感情委婉丰富。在其绘画表现手法方面,王维开创了“渲淡”、“破墨”和皴点等绘画手法。他让山水画制作由“绘”到“写”,在王维的《山水论》和《山水决》两本书中提及将禅“自性论”与“意境说”融入山水画中,使画更具虚静空灵意境和平淡自然风格。王维用一颗唯美的诗心,在自然山水内领略朴实和恬美,于寂静禅定内感悟自在与永恒,创造出诗画完美融合的一种境界,他既是一位高超的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
三 文学作品内蕴含的美术意蕴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蕴含着诸多艺术元素,中国的诗歌中不仅有音乐性、舞蹈性,还有绘画性。中国诗歌中的“情”是蕴含诸多艺术的底蕴,“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这些可用来评价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句,也可用来评价美学艺术。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已经将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表述得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知山川之美、造化之秀,这自然界万物,皆蕴含着一种生命力的美。诗与画进行水乳交融,诗情酝酿出一幅幅醉人的画面,而画意也氤氲在浓郁诗情中。唐寅《题画》一诗中言“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此诗中蕴含画意,也能自画中探知诗情。
文学和美术的高度融合体现在散文中,尤其是那些景色俱佳的散文中。中国的散文多是于形散中蕴含深意,于风景人物中提问情感。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出美术的意蕴,几乎已成寻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景色的那段描写,已成不朽的经典,将现实的荷塘赋予梦幻般的美色渲染,使其语句极具绘画的艺术特色,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直观的景色美。朱自清将人的五官调动起来,形成一种视觉和嗅觉的模糊,将听觉凸显,将荷塘的美凸显,于文字间读者可以看见一幅“夜下美景图”。
四 美术形象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文学形象多是作家用语言或者文字刻画出来的,而画家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再在文学作品中渗入自己的感受,将它用美术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真实化的描绘。其实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此,美术形象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1 画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也会积极地调动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并随着对作品的深入将其形象进行具体化。作品阅读结束后,相应的形象也就在心底成形了。当然,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莎士比亚的喜剧》,爱好文学的人能从中体会到莎翁的语言幽默艺术;平凡的读者能从故事中看到笑点;而绘画家却能自其中想象出人物的形象或者风景的景象,描绘出一幅人物画或者风景画。同时从事艺术事业,画家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又是迥然不同的,他会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想象中,加入一定的绘画手法,或夸张或写实等,再加上他自身的特殊形象,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术形象。由此可知,美术形象塑造无法脱离文学形象描写,但又是对文学形象的进一步创造,因此,画家理解文学形象的深度,是塑造美术形象的基石。
美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绘画、雕塑、雕刻等形式。各种艺术的形式表现手法均不同,因此不同文学形象经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美术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对文学形象的再现,需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表现方式。美术形象塑造也会受到画家生活环境、性格、人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但丁《神曲》中将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他又将地狱分为漏斗形状的九种,细分为18种,而18层地狱说法就源于此处,18层地狱到了中国,就被赋予不一样的色彩渲染,我们常见的地狱画面是一个阴森恐怖、大小鬼弥漫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画家对地狱的不同诠释,它受到画家传统教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美术的表现方式中,最新颖的是中国的陶瓷绘画,它不同于雕刻等艺术,陶瓷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文学作品中某种文化的理解,在陶瓷文化中添加绘画元素,从而将文化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陶瓷文化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2 对绘画形象典型性的捕捉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风景形象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相当具有典型性,对于形象描写的语句都非常具体有代表性意义。美术形象也和文学形象类似,画家往往喜欢将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或题材进行渲染,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多绘画是源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捕捉到了绘画形象的典型性,如《但丁之舟》这一幅绘画:
但丁《神曲》这一首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丁之舟》主要取自《神曲》故事,画家主要描绘了但丁经维吉尔引导游地狱的情景。画中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折磨和被死亡威胁的一种情景。画家使用对比色调,突出主题思想,将两个站立并裹着大衣的主要人物的衣物进行色彩对比,主要是绿色与红色;阴河垦处的幽灵在扑向小船的时候,画面颜色需表现为恐怖和阴森情景。由于《但丁之舟》这幅画作源于《神曲》这一篇诗歌,因此,自问世以来,就遭到学院派画家以及世界上喜欢但丁的学者的嘲弄,官方甚至不让其展出。可是最终此种绘画题材还是为法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喜爱,从而成就了法国画坛的天才。
米洛斯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描述雕刻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是整个欧洲文化的土壤。维纳斯这个形象于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发现了雕刻于公元前2世纪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大理石圆雕而世界闻名。雕塑根据希腊神话中对女神维纳斯的文字描述:“少女阿弗洛狄忒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躯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地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的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对维纳斯的描述,用大理石雕刻出维纳斯的形象,由此可知,这尊雕塑完全是米洛斯的想象加上其精湛的雕刻手艺而成的艺术作品。由于雕刻挖出的时候缺失了两支手臂,反而给予美学家和文学家丰富的想象,他们认为,这种残缺美更趋于现实,更惊心动魄,从而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维纳斯的美学评论。
五 结语
文学与美术,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作品是基于现实将形象通过文字编辑并想象出来的作品,而美术作品则将形象直观地呈现于眼前的作品。文学与美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美术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静态的空间,而文学则表现出一种时间的运动痕迹,是一个流动的形式。但是美术与文学能够相互融合,例如,美术形象可以源自文学作品之中的形象,而美术也能和文学相互依存,于绘画中表现诗歌内容。当然,艺术上,文学与美术共生的现象,已经成为从古至今的流行主题,而文学给予美术题材的土壤,美术也能增添文学的魅力,因此文学与美术最终都能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 李白璐、姜海:《殊途同归——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时代文学》,2010年第24期。
[2] 马娅:《均特·格拉斯的文学创作与美术的关系研究》,《云南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12期。
[3] 谷万里:《文学与美术的契合》,《学理论》,2009年第30期。
(董千,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
关键词:文学 美术 共生 融合
一 引言
文学与美术都是艺术的一种,文学主要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描绘和再现,文学具有跨空间性和跨时间性,同时,文学作品还需以文字为载体,并且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从而实现生活或者实物的描绘。而美术则是对事物抽象的绘制,美术可以脱离现实,但是在美术作品中也必须表现现实中美术家的情感。文学与美术虽然存在诸多差别,但是文学与美术也是能够融合和共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古诗和水墨画中,文学与美术达到完美的共生与融合。
二 文学与美术的联系
文学与美术之间共属于艺术的范畴,他们之间必然存在诸多联系。文学与美术可以共生于同一个文本中,如中国古代的水墨画,画中包含有诗词歌赋,为其增添艺术气息,体现了文学与美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这一特色;而文学与美术也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中国的古诗中,将文学与美术融合,用文字刻画一幅美景图,在图画中,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尤其是中国的扇文化,其中就是文学与美术融合的典范。
1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
很多美术作品都是按照文学原著所提供的情节和题材进行描绘的,最能明确体现的是手绘人物或者风景画。但是文学却无法像绘画那般可以直接进行描绘,达到直观的物象显示。文学的传播需要通过文本和读者的联想,读者在想象中出现某些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并不如绘画形象那么直观和具体,文学形象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由于美术具有直观表达美的特性,故美术在艺术手法上比文学更能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绘画是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无法表现绘画大师创作的时间过程,也就难以直接表现所描绘物象的详细内容,因此,将文学和绘画合理结合,达到共生的情景,也就成了时代发展所趋,故而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插图、连环画等绘画种类,此类绘画与文学的联系非常紧密。文学与美术共生,更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让读者易于理解其中的含义。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在西方国家体现得不是很明显,而东方的中国艺术中得到完美的诠释。在中国的回廊文化和饰品文化等艺术中,不仅包括了唯美的绘画艺术,还融合了文学中的诗词歌赋艺术,如中国的屏风,大多是描绘或者刺绣有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而在绘画的边角,均会提有对绘画进行赞赏或者诠释的诗词,文学与美术的共生在屏风中得到了体现。
2 文学与美术融合
绘画能反映社会生活,但只能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如《清明上河图》,它将社会繁荣定格于纸间,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文学却不受时空限制,故可以自由、多形式、多内容地展示出复杂的社会生活。美术与文学还存在更加紧密的关系,即绘画与诗歌相互融合,将文学与美术结合起来。从画面上看,诗和画,可以巧妙融合,构成浑然天成的美感,如中国古典的画品上,几乎都题有一至两首诗,诗的内容就是对整幅画的描述或者赞美,诗画完美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化表现的形式之一。
在中国最有名的诗画诗人就是唐代的王维,他将诗画完美地融合为一体,水墨画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最杰出的一种,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话,画中有诗”。王维以诗入画,开创了简淡抒情的新意境。在诗画的取材上,王维以悠然野趣的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追求一种闲静安逸的生活。他的诗画题材中体现的多是山庄、剑阁、村墟、野渡等,如王维《雪溪图》,图画表现的内容平淡天真,感情委婉丰富。在其绘画表现手法方面,王维开创了“渲淡”、“破墨”和皴点等绘画手法。他让山水画制作由“绘”到“写”,在王维的《山水论》和《山水决》两本书中提及将禅“自性论”与“意境说”融入山水画中,使画更具虚静空灵意境和平淡自然风格。王维用一颗唯美的诗心,在自然山水内领略朴实和恬美,于寂静禅定内感悟自在与永恒,创造出诗画完美融合的一种境界,他既是一位高超的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
三 文学作品内蕴含的美术意蕴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蕴含着诸多艺术元素,中国的诗歌中不仅有音乐性、舞蹈性,还有绘画性。中国诗歌中的“情”是蕴含诸多艺术的底蕴,“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这些可用来评价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句,也可用来评价美学艺术。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已经将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表述得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知山川之美、造化之秀,这自然界万物,皆蕴含着一种生命力的美。诗与画进行水乳交融,诗情酝酿出一幅幅醉人的画面,而画意也氤氲在浓郁诗情中。唐寅《题画》一诗中言“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此诗中蕴含画意,也能自画中探知诗情。
文学和美术的高度融合体现在散文中,尤其是那些景色俱佳的散文中。中国的散文多是于形散中蕴含深意,于风景人物中提问情感。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出美术的意蕴,几乎已成寻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景色的那段描写,已成不朽的经典,将现实的荷塘赋予梦幻般的美色渲染,使其语句极具绘画的艺术特色,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直观的景色美。朱自清将人的五官调动起来,形成一种视觉和嗅觉的模糊,将听觉凸显,将荷塘的美凸显,于文字间读者可以看见一幅“夜下美景图”。
四 美术形象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文学形象多是作家用语言或者文字刻画出来的,而画家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再在文学作品中渗入自己的感受,将它用美术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真实化的描绘。其实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此,美术形象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1 画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也会积极地调动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并随着对作品的深入将其形象进行具体化。作品阅读结束后,相应的形象也就在心底成形了。当然,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莎士比亚的喜剧》,爱好文学的人能从中体会到莎翁的语言幽默艺术;平凡的读者能从故事中看到笑点;而绘画家却能自其中想象出人物的形象或者风景的景象,描绘出一幅人物画或者风景画。同时从事艺术事业,画家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又是迥然不同的,他会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想象中,加入一定的绘画手法,或夸张或写实等,再加上他自身的特殊形象,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术形象。由此可知,美术形象塑造无法脱离文学形象描写,但又是对文学形象的进一步创造,因此,画家理解文学形象的深度,是塑造美术形象的基石。
美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绘画、雕塑、雕刻等形式。各种艺术的形式表现手法均不同,因此不同文学形象经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美术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对文学形象的再现,需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表现方式。美术形象塑造也会受到画家生活环境、性格、人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但丁《神曲》中将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他又将地狱分为漏斗形状的九种,细分为18种,而18层地狱说法就源于此处,18层地狱到了中国,就被赋予不一样的色彩渲染,我们常见的地狱画面是一个阴森恐怖、大小鬼弥漫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画家对地狱的不同诠释,它受到画家传统教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美术的表现方式中,最新颖的是中国的陶瓷绘画,它不同于雕刻等艺术,陶瓷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文学作品中某种文化的理解,在陶瓷文化中添加绘画元素,从而将文化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陶瓷文化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
2 对绘画形象典型性的捕捉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风景形象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相当具有典型性,对于形象描写的语句都非常具体有代表性意义。美术形象也和文学形象类似,画家往往喜欢将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或题材进行渲染,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多绘画是源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捕捉到了绘画形象的典型性,如《但丁之舟》这一幅绘画:
但丁《神曲》这一首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丁之舟》主要取自《神曲》故事,画家主要描绘了但丁经维吉尔引导游地狱的情景。画中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折磨和被死亡威胁的一种情景。画家使用对比色调,突出主题思想,将两个站立并裹着大衣的主要人物的衣物进行色彩对比,主要是绿色与红色;阴河垦处的幽灵在扑向小船的时候,画面颜色需表现为恐怖和阴森情景。由于《但丁之舟》这幅画作源于《神曲》这一篇诗歌,因此,自问世以来,就遭到学院派画家以及世界上喜欢但丁的学者的嘲弄,官方甚至不让其展出。可是最终此种绘画题材还是为法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喜爱,从而成就了法国画坛的天才。
米洛斯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描述雕刻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是整个欧洲文化的土壤。维纳斯这个形象于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发现了雕刻于公元前2世纪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大理石圆雕而世界闻名。雕塑根据希腊神话中对女神维纳斯的文字描述:“少女阿弗洛狄忒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躯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地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的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对维纳斯的描述,用大理石雕刻出维纳斯的形象,由此可知,这尊雕塑完全是米洛斯的想象加上其精湛的雕刻手艺而成的艺术作品。由于雕刻挖出的时候缺失了两支手臂,反而给予美学家和文学家丰富的想象,他们认为,这种残缺美更趋于现实,更惊心动魄,从而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维纳斯的美学评论。
五 结语
文学与美术,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作品是基于现实将形象通过文字编辑并想象出来的作品,而美术作品则将形象直观地呈现于眼前的作品。文学与美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美术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静态的空间,而文学则表现出一种时间的运动痕迹,是一个流动的形式。但是美术与文学能够相互融合,例如,美术形象可以源自文学作品之中的形象,而美术也能和文学相互依存,于绘画中表现诗歌内容。当然,艺术上,文学与美术共生的现象,已经成为从古至今的流行主题,而文学给予美术题材的土壤,美术也能增添文学的魅力,因此文学与美术最终都能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 李白璐、姜海:《殊途同归——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时代文学》,2010年第24期。
[2] 马娅:《均特·格拉斯的文学创作与美术的关系研究》,《云南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12期。
[3] 谷万里:《文学与美术的契合》,《学理论》,2009年第30期。
(董千,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