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羊城晚报》) 自己正确比别人不对更重要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詹姆斯和同伴离开自己出生的小镇,来到城里的中学读书。初到这里,他们有很多习惯都与同学们不一樣,这让他们很不适应。当他们得知学校的图书馆每天晚上九点开门时,更是吃了一惊,要知道在小镇里,这个时间他们都已经上床睡觉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定?”同伴不可思议地说。“确实难以理解。”詹姆斯表示认同。同伴一边摇头,一边愤愤地说:“他们是不合理的,甚至完全错误!我要证明他们不对。”“算了吧,也许我们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作息。”詹姆斯劝道。但是很显然,同伴没有把詹姆斯的话听进去。
  之后,詹姆斯试着去改变自己的作息习惯,好适应晚上九点后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同伴却没有丝毫妥协,他特意回了一趟小镇,请小镇上的人作证明,这个时间他们都已经休息了。他还找来其他一些资料,表明晚上九点更适合休息,而不是学习。
  一段时间后,同伴收集了自认为足够的证据,并把它拿给学校负责人看。“也许,你说的是对的,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勇于挑战自己……而且,有很多同学证明,这个时间段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你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学校负责人对詹姆斯的同伴说。同伴并没有被说服,他坚持自己是对的,所以从未去过图书馆。而詹姆斯早已适应了新的作息,能够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
  毕业后,詹姆斯以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最终成为有名的数学家,证明了勾股定理,还曾于1881年当选总统。是的,他就是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至于詹姆斯的同伴,他一直在试图证明学校的规定是错误的,以至于毕业时几乎一无所获。
  萤火小语:有一种人,始终觉得别人是错误的,并想要证明这一点。但很多时候,自己正确比别人不对更重要。因为别人对错与否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而确保自己正确才能够有所收获并保持进步。
  文题延伸:正确与错误;证明;走自己的路……
  (檬男摘自《青年文摘》2021年第6期)
其他文献
外公有一双苍老的手,时光在他的手上留下一道道绵长的印痕,指纹也被岁月的荒石磨去了棱角。但,每当我失意时,这双手会为我轻轻拭去眼泪;得意时,这双手掌间则会荡漾起深沉的回响,陪我度过一个个精彩的时刻。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小时候,外公常常在秋日绵绵的阳光下带我去田间拾稻子。垄上,已没有多少人在劳作,村民们都在屋旁晒谷子。远眺过去,只有高高的电线杆在地里坚守着,几只未归的鸡踩着阳光,踏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畫:一位仙风道骨、衣袂飘飘的老者泛舟江上,虽然江面波涛汹涌,但他微笑着目视远方,举止潇洒,浑身上下流露着淡定和从容。  或许这位老者曾有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激愤,也曾有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的伤感,亦曾有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但历尽千帆,他终于看清了人生,也看轻了万物。这样,即使孤身一人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他也能看上去那
夜初静,人已寐。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愉快的琴声。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仿佛织成了一张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愉悦都裹在里面。  思绪随着风声抖落,凝结成那晚的记忆:那一按,按出了四月春风的爽利、鲜妍百花的清香。  天空有些阴蒙蒙。和老爸去串亲戚,回来得有些晚,也幸亏开着车,不然大晚上的,这么远的路走回来还真有些吃力。天很黑,爸爸便打开了车灯。漆黑的夜路,在汽车光柱的照耀下,眼前一片明亮,我们一路疾驰
当今经济飞速发展,当历史文化与之相对立时,我们该取谁舍谁?  我生于江南古镇,前几日,我重新踏上那个充满无限美好的地方,重归故里。  当今已成为旅游景点的古镇周围充斥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将记忆中那个窄窄的弄堂口堵得水泄不通,我不觉得拧起了眉。好不容易挤进大门,里面的一切让我怔住。  原本潺潺流淌的小河,为了游客的安全,边上围上了一圈毫无规则的栏杆,似乎将原本自由流淌的河水框死。河中央行着来来回回的乌
人海茫茫,我们在其中浮浮沉沉:悲观的人会厌倦身畔咸苦的海水,乐观的人却在海底拾到了心仪的珠贝,只有后者在平乏的生活中寻到了满足。  同样的境遇,有人喜也有人忧,是什么决定了他们人生不同的态度?——知足,一种平和的人生态度。  那么,懂得了知足,生活便会得到快乐了吗?我认为不一定。首先,每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不同,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刺激都有可能带来愉悦。但归根到底,快乐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共情,是完
生淡的药香,伴着一丝甘苦,缠绵悱恻。时间一手托着灰烬,一手举着玫瑰,牵走了逝去的旧人,却留下久久散不去的药香。  幼年时,因为伯伯身子虚,家中便多了个柜子,是用来存放中药的。小时候识字并不多,但总是拼尽气力想将中药的名字读出,糯软的语调颤颤悠悠地咬着陌生却又令人神往的零碎字词。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许多中药名,“栀子”“当归”“寸曲”……  “栀子”温暖如阳,仿佛能融化一切冰冷的事物;“当归”生性孤僻
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从4月象群开启北迁之旅起,一路上,它们从普洱到玉溪再到昆明,一路“逛吃”,被网友调侃为“象群旅行团”。  可以看到,这次象群受到沿途各地的优待。为了保障它们的生活,大象所到之处,有关方面为它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它们的安全和行进路线,相关各地还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大象让路。  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努力,
露水打湿万物的秋天,沿着童年记忆里的小路,寻找被荒凉的时光隔开的红尘。那里有我一生一世的牵挂。  黄昏弥漫,我们回到了森林里湖边上的村庄,几只黄毛犬,守着昨天与今天的界碑冲我龇牙,用鼻腔里的声音,问候我这陌生的旅人。  多少年,匆匆逝去。我消失在哪里?从村里跑进黄昏深处的几个孩子,多像隔世的我们。雨后,大龙湾水库上的几只小船,被风吹进了云里,坡上寺庙里焚香的人把晚霞点燃。风,传来一种林中久违的呼唤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3月20日,武汉汉口余记里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共产党员夏明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当时他年仅28岁。  夏明翰,字桂根,湖南衡阳县人。其祖父夏时济,在清朝做过户部主事,当过江西、江苏督销局和两江营务处总办。1917年,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考入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  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夏明翰奔走呼号,竭尽
或问,什么是爱国?  答曰,满腔之爱,只为中国,则称“爱国”。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  古有屈原面对楚国之江河日下,仍然长太息以掩涕兮;亦有文天祥视死如归,心如铁般呼喊;还有谭嗣同以血唤醒国人蒙昧之决然……他们不惧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明白——先有国,后有家。他们脱离小家,把自己投向一个更广阔、更宏大的生命出口,挥斥方遒,共筑国梁。世纪飞逝,他们永远与山河同梦,与祖国共生。  看今朝,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