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磁带电视台的规划和实现

来源 :教育科学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磁带录像机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用磁带成为了电视台的节目载体的时代。在所有人的眼中,不采用磁带进行电视节目的存储和交互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今天,磁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最早导致磁带可能被抛弃的根源来自IT行业,其实,在基于计算机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制作领域站稳脚跟后,磁带录像机的终结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随后开始的基于计算机硬盘服务器的自动播出以巨大的技术优势横扫了整个播出行业,今天继续使用磁带进行全流程传统制作和播出的电视台已经屈指可数了。
  做为主流磁带录像机的生产厂商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妥协成为了主要的竞争手段。于是,使用硬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卡做为节目存储和交互载体的录像机纷纷上市,磁带录像机则退守一隅,失去了当年一统天下的气势。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自然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频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也有业内人士急于打破日本两大录像机生产厂商的市场垄断的愿望。不管怎样,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使用硬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卡做为节目存储和交互载体的非磁带录像机仍然是磁带录像机的沿袭,但磁带录像机退出市场,电视台实现无磁带应用的全流程生产已经指日可待了。
  亦喜亦忧,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别无选择的使用磁带录像机时,我们对其在应用中的各种弊端深恶痛绝,可当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却又无比的纠结。抛开技术因素来说,上一代的电视人几乎都有着强烈的“磁带情结”,他们更习惯于把辛苦的劳动成果落实在一盘实实在在的录像带上,而不愿意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上去检索自己的作品。
  更为实际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制作观念。当计算机网络取代了怀抱磁带跑来跑去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后,人们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来进行操作。原来海量的磁带节目的处理,录像机在电视行业应用的重新定位,现有录像机的继续使用,……等等,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显然电视台想要进入无磁带或更进一步实现无录像机的过程还会相当的艰难和漫长。
  要想确定无磁带或无录像机电视台实现的可行性,需要先解答以下问题:
  1、录像机不可替代吗?
  2、视频信息的交互可以依托网络吗?
  3、目前基于网络的非线性编辑可以取代录像机编辑吗?
  4、使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以后可以废弃现有的磁带库吗?
  5、计算机平台的设备最终能够取代目前电视行业的传统设备吗?
  似乎上述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是”来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时间就是今天,可能是数年后或更长的时间。但就目前来看,这个方向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应该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从目前的技术格局来看,基于磁介质的存储载体应该是可以长期存在的。所要被替代的只是采用线性方式进行记录的使用录像带的录像机。如果从这个狭义的角度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就已经可以构建一个无磁带电视台了。因为不使用磁带的ENG摄录一体机已经比比皆是了。在电视台内的节目制作已经都是在非线性编辑网络上来完成的。而在电视演播室、配音间里,也都在使用挂接在非编网络上的播放工作站和采集工作站了。然后成品节目会存储在媒资系统中。在播出环节我们已经在使用基于硬盘阵列的播出服务器了。因此,从狭义上说,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已经进入了无磁带的时代。
  似乎第二个问题也已经得到了解决,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在电视台内部通过网络进行的视频信息交互。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个问题制约了无磁带电视台的实现,成为实现广义上的无磁带电视台的技术瓶颈。
  我们来描述一个无磁带电视台的节目生产流程:摄像机在外景地工作,所采集的视音频信息通过网络实时的传回电视台,电视台内的工作人员使用非线性编辑对节目进行编辑,在演播室内通过播放工作站和录制工作站重放和录制,制作完成的节目提交送审,审片环节也在网上完成,随后节目被归档存储在媒资系统中。节目播出时节目文件从媒资迁移至播出服务器,完成最终的节目播出。
  这个流程中有兩个环节存在问题。第一是通过网络传送标清或高清电视信号的可能性;第二是作为电视台应该如何来实现节目视音频的技术标准的评估或测量。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我们需要获得足以保证视音频信号传送的稳定的网络带宽,这个问题通过和网络运营商的协调应该可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则相对棘手,到今天为止,国际上对于基于视频压缩文件的技术评估和测量都还没有一个标准。由于无磁带的制作流程的实现,我们在整个流程中都没有机会对信号质量进行评测,因而从技术角度这一问题的解决起来有足够的难度。
  在网络中导致信号劣化的最主要环节是转码。视频文件的压缩格式目前主要有:M-JPEG、DV、MPEG-2I、MPEG-2IBP以及MPEG-4格式。作为编辑使用时,M-JPEG、DV、MPEG-2I等格式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是目前非编网络的主流编辑格式,但缺点是码流较大,不利于大量存储。而MPEG-2IBP码流上的优势比较显著,有非常高的存储性价比,而且也是目前传输和播出的首选格式,但在编辑上的局限性较大,编辑功能也受到一定的限制。MPEG-4格式由于码流小、视音频质量比较好等特点,多被用在广域网在线点播和传送上。
  对于素材格式的选择上,目前有三种选择模式可以考虑:
  (1)统一格式的模式。即编辑和存储都使用MPEG-2IBP等格式。对于存储来说,这种模式的优点比较突出,存储的造价比较低。但对于编辑的限制比较大,不利于周边系统的开发。
  (2)格式细分的模式。编辑时使用帧内压缩的格式,如:DV、MPEG-2I、M-JPEG等,最大程度地为视频编辑创造有利条件。存储时则按实际情况而定。对于视音频素材来说分为两大类:节目和素材。节目指的是电影、电视剧以及其他可以直接播出的节目。节目一般以再播出为主要存储目的,再编辑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可以使用MPEG-2IBP格式进行存储。而素材存储的目的是用于再编辑利用,所以使用与编辑相同的格式进行存储,尽量减少格式转换带来的损失。   (3)格式粗分的模式。编辑使用MPEG-2I帧格式,尽量发挥编辑系统的创造性,存储则全部使用MPEG-2IBP格式,最大可能地发挥了每一种格式的优点,既保证了编辑的灵活性,又实现了存储的经济性。但缺点是从MPEG-2IBP转换到MPEG-2I时存在一定的图像损失。目前,有一些设备支持纯I帧和IBP帧之间的转换,而且损失极小,如:Mole、TransCode等。以压缩格式的特点和应用之间的关系来看,这种方式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多格式并存的情况下,在系统中考虑采用技术成熟的转码设备,实现不同格式之间的转码,尽量降低信号的质量损失,是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对于格式的选择,是否采用统一的格式,还是遵从第一版格式,支持多格式并存,是目前在构建无磁带电视台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压缩格式上做到统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比如现在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采用MPEG-2格式,但是各个厂家的MPEG文件却互不兼容。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网络环境中,视频信号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和传输的,而非传统意义上流的方式。如果文件互相不兼容,就会对系统的运行造成极大的麻烦,甚至可能需要多次编解码,不仅影响了信号的指标,还降低了效率。所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文件格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AVI、MPEG等,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性的有三种:MXF、GXF和AAF,其中最被业内看好的是MXF的OP1A格式文件,这种文件既具有极好的开放性,有可以和录像机文件实现无转码交互使用,其应用优势不言而喻。
  录像机格式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文件格式大战的帷幕已经悄然拉开。传统录像机的生产厂商也充分利用其业内的地位和技术优势,纷纷推出跨位于AV和IT行业的新型非磁带介质的格式录像机。从业内角度来看,由于传统录像机厂商在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优势目前尚不能动摇,其所推介的文件格式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在行业内并存。
  基于文件进行视音频指标测量的技术也进入了使用阶段,这一技术的成熟将成为无磁带电视台实现的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基于录像机的磁带编辑也就可以彻底让位于基于计算机平台的非线性编辑了。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AM)将是最后一个实现无磁带的环节,它是对各种类型的视音频资料、文字、图片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信息发布以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存储系统包括了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
  1、在线存储系统无一例外采用硬盘阵列实现,通常选用的近线设备主要是数据流磁带。主要是因为数据流磁带的技术成熟、容量较大、價格较低,而且传输速度较快。以常用的数据流磁带为例,单盘磁带的容量都在100GB以上,而传输速度为15MB/秒。数据流磁带的缺点主要是装载速度慢,而且由于在几何空间上是线性存储,所以定位速度比较慢。
  2、在近线集群的构成上,更多使用由数据流磁带机阵列、数据流磁带柜和机械手构成的集群系统,这一构成显然更符合IT行业的数据存储规范。
  3、离线存储系统则沿用了传统磁带库管理方式,存储系统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存储管理系统则是存储平台的核心,决定着存储系统的综合性能。对于存储管理系统,应能完成如下工作:对数据存储和迁移任务的合理分配和调度,保持系统高效稳定工作;实现数据在各存储设备,包括磁盘阵列、磁带库、磁带密集架及专用服务器之间的安全迁移与备份;可适应平台多种的存储方式,比如面向文件、面向对象等等;可进行有效的数据迁移策略的设计,实现灵活的存储和迁移策略。
  总之高密度光盘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最终将会使最后一盘磁带从电视台退出。基于高密度光盘存储所制作的大规模近线系统的上市和其海量的离线容灾存储能力,将使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越来越接近数字化图书馆的结构,从而使得计算机平台的设备能够取代目前电视行业的传统设备,电视台能够真正工作在无磁带的生产流程中。
其他文献
提高电机功率因数降低油井耗电的措施及效果分析  王斌 钟山 周士安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孤三区, 山东 东营257231)  摘要:通过提高电机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的热损失,以达到降低油井耗电量的目的。为此从五个方面想办法:对于异步电动机,合理的选择电动机的容量;优化抽油机井的工作制度,降低电机的输出功率;实现电机的低载启动,降低电机的匹配功率;推广永磁电机等节能设备;提高在低
期刊
1 世界环境问题总的背景  全球各国都在为增强国力而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急剧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其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占总量的75%以上)等俗称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目前国际共识是:如不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到201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将增加1.4一5.8℃。南极洲的冰川将加速融化,海平面将逐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企业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积极引导职工不断激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创造和提供激发职工创造力的氛围。同时引导职工将日常工作与激发创造力结合。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大胆创新,引导职工积极参与自主创新,走出自主创新的“误区”,进一步研究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职工自主创新保驾护航
期刊
随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专业实施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安全播出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我台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和做法与同行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并不断完善安全播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做好突发事件安全演练工作  由于重要播出保障期原则上要求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不得对机器设备进行例行检修或进行有可能影响安全播出的施工,因此,做好突发事件
期刊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天津 301607)  摘要:从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资源解读、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资源网站,包括大型资源网站、小型资源网站和独立资源网站、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资源利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包括在线直播效果、时差问题、语言文字问题和其他技术性问题等方面,對全球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资源及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摄像头;视频资源;在线直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用营运车辆进行综合性能检测时前照灯发光参数不合格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维修质量管理、正确选用调整车灯、规范执行检测工艺、完善检测设备功能等解决途径来提高前照灯检测合格率。  关键词:汽车前照灯 使用维护 检测 技术措施  前言:前照灯作为汽车安全部件之一,其性能好壞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因此,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中,对其使用和维护、检查都作了强制性要求。如《机动
期刊
摘要:模板台车是以组合式钢结构门架支撑的大型钢结构模板系统,电动机驱动行走机构带动台车行走,利用液压油缸和螺旋千斤顶调整模板定位及脱模的隧道混凝土成型设备。台车的外轮廓与隧道理论内轮廓面一致,通过封堵模板开挖面端部的开挖面,使模板与洞璧形成封闭的环形仓,之后灌注混凝土完成隧道的衬砌。由于灌注过程中台车受到灌注混凝土浮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一次灌注全部完成,需要对灌注划分工況逐一分析。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检测报警仪和用于实验室的氣体分析仪在没有检定规程时的校准方法,为该类仪器的校准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期刊
摘要:实训场所的安全对高职院校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至关重要重要,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实训场所为例,分析了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应用危险源理论对化工实训场所的危险源进行了分类识别和分析的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化工实训场所;危险源;辨识;控制  中图分类号:X 913 文献标识码:A  实训场所是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是高职教育有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大洋船厂所建造的GPA254系列船的强电系统主配电板。众所周知,船东在工程船上的特殊要求较多,而在此船上,船东要求安装四台功率为1825KW的主发电机;另外本船是近海工程船,船东要求主配电板的设计还必需满足失效模式及故障分析(FMEA)的要求。本文从主配电板的原理和设计上做一些说明。  关键词:主配电板MSB  应急配电板ESB  0 引言  配电板向船舶上所有的电气设备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