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短期培养可提高伯氏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获得率

来源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yhgniewvlfdjtoop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观察了正常状态下ICR小鼠体内伯氏疟原虫PbANKA1596cll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从采血状态、培养环境及时间等多方面优化伯氏疟原虫PbANKA1596c11(Pb1596)体外培养方法,增加成熟裂殖体比例,为提高转染效率打下良好基础。当小鼠体内原虫率达到5%~15%时,经梯度离心富集滋养体期感染红细胞,再用0.01L小体积完全培养基、缩短培养时间至8~10h体外培养,观察成熟裂殖体的生长状态及比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的体外培养方法在保证细胞90.27%的高存活率同时,有效增加成熟裂殖体的
其他文献
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是人类的主要感染虫株,目前已获取且传代保存的国内分离株较少,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也未见报道.在本试验自感染前第10天起至排卵囊结束后14天
探讨根皮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随机将未感染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昆明小鼠分成4组A—D,每组10只:未感染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复方鳖甲软肝片阳性
为了解我国季节混合流行区云南省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抗原Dufly抗原结合蛋白(DBP)基因多态性特点,提取19株我国云南株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DBPRⅡ区基因片段。以SalI标准株作
为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天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天再进行感染。通过薄血膜吉姆萨染色法计数红
本文探讨旋毛虫成虫可溶性虫体蛋白(Solubleadultproteins,SAP)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phatesodium,DSS)诱导的C57BL/6小鼠结肠炎的影响。将36只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
通过生物芯片实验,观察约氏疟原虫(P.yoelii)来源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PyMIF)和宿主小鼠来源的MIF分子(MuMIF)在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
设计Nested PCR引物扩增牛源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dium parvum、羊源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牛源安氏隐孢子虫C. andersoni、鸡源贝氏隐孢子虫C. baileyi及猪源隐孢子虫C.
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组成特点,重新优化并合成FCR3S1.2株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表膜蛋白1(PfEMPI)DBLα区基因序列,利用PCR的方法,将优化后的基因序列分为3段。分别将全长基因和3个基因片
为探讨重组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保护效应,本研究克隆表达了弓形虫棒状体蛋白5,并分析其诱导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应答和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作用。采用PCR
本研究应用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的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建立敏感、特异的检测循环抗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SEA皮下多点注射法免疫海蓝鸡,水稀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