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俊龙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2005年10月12日,这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日子!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驭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绕地球飞行77圈,历经五天,安全回返,再次唱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壮丽凯歌,浩瀚的太空又镌刻上了两个中国人的名字:费俊龙、聂海胜。他们成了祖国的骄傲,人民的英雄!
  秋风送爽的季节,我们来到景色秀丽的阳澄湖畔,费家浜村是费俊龙的诞生地。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和感佩,我们走访了费俊龙的家人、邻居、老师以及当年的同学,他们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动情地讲述着费俊龙的点点滴滴……我们寻觅着英雄成长的足迹,感受着英雄平凡而又动人的事迹,我们由衷感到:英雄,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现撷取费俊龙童年时代的几个小故事,以飨少年朋友们。
  替“三囡囡”起名字
  初夏时节,阳澄湖东岸景色宜人。
  正是这大自然催发生命的旺季,1965年5月的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费家瓦房里传出一声清脆而极富穿透力的啼哭——这是费俊龙哇哇落地的喜讯。
  “我家有小弟弟啦!”9岁的大姐美琴从东间屋里蹦蹦跳跳走出来,喜滋滋欢呼着。
  正在南间屋里“咕噜噜”抽水烟的爷爷,听到这个喜讯,顿时一拍大腿,高兴得眉开眼笑,感叹地说道:“总算有孙子了!”
  没错,完全是巧合,费俊龙的曾祖父、曾祖母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后来,爷爷和奶奶也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父亲和母亲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代人生得一个男孩,自然喜上加喜,疼爱百般。
  父亲费长宝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冲冲走进东房间,迫不及待地掀开被窝,一眼不眨地看着儿子:嫩嘟嘟的脸蛋、特别端正的五官、结实匀称的身体、莲藕样的胳膊与小腿……正是应了“三月桃花看不厌”这句俗语。
  不过,父亲接下来的一个举动着实让大姐、二姐看不懂了。只见父亲转身去客堂间里取了一只墨砚,滴进几点清水,磨出香浓的墨,用手指一蘸,然后,轻轻地往儿子红润润的小嘴唇上点去。
  “爸爸,怎么让弟弟吃墨水?”站在一边的二姐美珍满脸疑惑地说。
  “这是乡俗,意思是让儿子吃点墨水,巴望他长大后有知识、有出息!”母亲躺在床上喃喃说道。
  “那,弟弟叫什么名字?”大姐亮着脆脆的嗓音问。
  父母倒是一下被问住了,只顾沉浸在喜得贵子的兴奋之中,还没顾得上为儿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父母看了看大女儿、小女儿,异口同声地说:“三囡囡。”
  经过一阵欢快的忙碌,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费家门前比往常热闹了许多,前来看望费俊龙母子的大嫂大婶们络绎不绝,有的还送来了鸡蛋、红糖之类的礼品,一时间,费家屋里装满了道喜声、问候声。或许又是巧合,俊龙出生这一天,为了让生产队里的父老乡亲喝上清洁的地下水,费家宅地南边的场角上正在挖一口水井。这下,费家门前显得热闹了,工匠们劳作时的吆喝声、铿铿锵锵的铁铲声,还有绳索与土筐吊泥时的吱嘎声……
  父亲点了一支烟,坐在门前的木凳上,一边看着工匠们挖井的情景,一边悠悠地想着为儿子起个响亮的名字。
  父亲很是自信,自己大小也是个村队干部,在村上人眼里算是识字人,今天不怕想不出个好名字。
  “今年是蛇年,那么,儿子是一条吉祥的‘地龙’……”
  “大女儿叫美琴,小女儿叫美珍,但男孩是不该顺着姐姐们的名字的。”
  “儿子是费家人的心肝宝贝,但总不能一辈子呼他‘三囡囡’这个乳名。”
  可是,父亲苦思冥想了半天,当太阳落到阳澄湖西岸时,还是没有替儿子想出个满意的名字。
  南边场角上已经出现了水井的雏形,父亲久久凝视着圆溜溜的井口,脑海里突然冒出了灵感——今天是生产队里挖井的日子,而井里自有惠及百姓的清泉,儿子的名字就带个“井”字吧?没错,“地龙”潜于井之清泉,有朝一日,准能腾飞而起,再说,吴语中“井”字的谐音为“俊”,费家有龙为俊杰,不亦幸哉。
  “太妙了,儿子就叫‘俊龙’吧!”
  爷爷一听,满口称好。这名字寄托着费家人的殷殷厚望。
  大姐、二姐更是欢呼雀跃,忙着在村里奔走相告——“我家‘三囡囡’的名字叫俊龙!”
  
  最后一次烧田火
  
  农历十二月廿四晚上。费俊龙家里灯火闪亮,格外温馨。
  妈妈从灶上取下一蒸笼热腾腾的糯粉大团子,然后,把大团子一个个放进竹匾里。俊龙和姐姐们围在竹匾旁,抢着为大团子盖红印子。
  妈妈笑哈哈上前一看,俊龙盖的印子最好,不偏不移盖在大团子中间不说,还记得妈妈的关照,分别在赤豆甜馅团子上盖圆印子,在萝卜丝咸馅团子上盖方印子。
  “快,乘热吃罢。”妈妈一下令,姐弟三人美美地吃起了大团子。
  俊龙还没吃够时,爷爷手持亲手扎制的稻草把竿,兴冲冲对孙女、孙子说:“哪个先吃完,就跟我烧田火去。”
  俊龙更开心了,说不清从哪年起,每逢农历十二月廿四晚上,总会跟爷爷去田头烧田火,那夜色中熊熊跳跃的火焰,夜风里隐约飘过的田火民谣,给了他非常美好的印象。
  “爷爷,我吃完了。”俊龙说着,匆匆吞下最后一口团子,从爷爷手里接过一个稻草把竿,然后,一溜烟跟着爷爷往村边田头跑。身后传来大姐、二姐紧随而至的呐喊。
  屋外一片漆黑,加上才从灯光里走出来的缘故,俊龙和爷爷走在通往田头的泥路上,全像瞎子似的,怎么也迈不开大步。
  “爷爷,你当心。”俊龙赶忙上前一步,伸手扶住爷爷。
  “乖囡囡,爷爷没事,你自己当心点。”爷爷说。
  不一会,到了田头。啊,太壮观了。天空黑黝黝的,缀满了星星,田野里寒风轻拂,一片静谧。
  俊龙手中的火把点燃了,近处远处的田火也烧开了。
  一时间,阳澄湖东岸到处是田火,伴随着人们如痴似醉的呐喊与祈祷,一团团熊熊燃烧、一堆堆袅袅升腾、一缕缕轻轻飘荡,直把夜空映得红彤彤一片,于是,星星黯然失色,整个田野变得烟雾茫茫……
  “爷爷,平时大人一直关照,小朋友不许玩火,否则,一不小心会闹火灾烧毁稻堆麦垛、树木房屋的,这下怎么连大人们也在这样玩火?”平时善于思考的俊龙问爷爷。
  “没事的,烧田火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风俗,种田人用红红的火苗盼望春天的到来,也可以烧死可恨的害虫,好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爷爷说。
  “还有,这么多人随意在庄稼地里乱踩乱踏,不会糟蹋嫩绿的麦苗吗?”俊龙又问。
  “哈、哈,三囡囡真乖,不过,别担心,眼下地里的麦苗还没有长高拔节,尽管由你踩踏,顺便还可把冻松了的泥土踩结实呢。”爷爷说。
  俊龙茅塞顿开。这时,大姐和二姐早已擎着火把,大喊大叫着,跑向了田头深处。
  俊龙不甘示弱,高高地举起火把,撒开两条小腿,飞快地朝着大姐、二姐冲去。
  你看,俊龙真灵活敏捷,一会儿飞快地奔跑在泥土酥松的田埂上,一会儿又大步流星闯进湿漉漉的青苗地里,简直想把所有的田角落都烧上一遍。一阵狂跑过后,俊龙拖着疲惫的双腿,气喘吁吁地站到了一边。
  这时,冷飕飕的夜风里传来大人们吟唱的民谣。
  一下,俊龙的耳朵被粗犷的民谣吸引住了,也是俊龙打懂事以来头一回如此认真地谛听——“烧烧田角落,来年多收三石六。”
  “三石六是多少?”俊龙问大姐。
  “大约好几百斤吧。”大姐念书不多,一时也说不出个准。
  俊龙想到秋天将多收这么多粮食,天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然而,俊龙再往下听时,脸上一下涌起了疑惑与不快——
  “烧了田角落,自家屋里堆着大稻垛,别人家的稻垛荸荠大;烧了田角落,自家屋里养只大猪猡,别人家的猪猡蒲鞋肚里登得落……”
  夜色渐深,田火已散。回家路上,爷爷和大姐、二姐依然陶醉在烧田火的兴奋之中,惟独俊龙闷闷不乐起来,无精打采地拉着一截焦乎乎的田火竹竿。
  “弟弟,你不开心了?”大姐关心地问。
  “没有,我只是觉得,刚才大家喊的民谣太自私、太难听。”俊龙激动地说。
  “三囡囡真傻,哪个人不是巴望自家好?”二姐直言不讳地说。
  “巴望自家好,这没错,可巴望别家不好就缺德了!”俊龙理直气壮地说。
  “唉,别看俊龙年纪最小,可说的话实在有理!”爷爷频频颔首赞许。
  那一年,费俊龙才是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去烧田火。
  蚊帐顶上的香蕉
  爸爸去镇上开会,给爷爷捎回来两个香蕉。黄澄澄的香蕉,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平时很少有水果进家门,爷爷舍不得吃,要留给美珍和俊龙吃。
  姐弟俩放学回家,远远地看见爷爷站在村头小河边的树阴下,手里捧着水烟筒,不时吸上几口,然后手搭额前眺望着,正在等候他们。
  “爷爷——”俊龙高声呼喊着,飞快地奔跑起来,小书包“啪、啪”地敲打着小屁股,他跑得更欢了。
  “三囡囡——”爷爷高兴地迎上前去,怜爱地拍了拍俊龙的小脑袋。等到姐姐美珍走近了,爷爷拉着孙儿、孙女的手,乐呵呵地往家走去。进了堂屋,爷爷吩咐姐弟俩放下书包,先做回家作业,说是做完了作业,有好东西吃。
  美珍眼珠子一转,心直口快地说:“爷爷,我知道,肯定是山芋。”他们家自留地上种了山芋,有时放学回家姐弟俩肚子饿了,爷爷就拿出煮熟的山芋给他们填饥。
  爷爷摇了摇头,说:“不,不是的。”
  “那肯定是芋头。”美珍继续猜测着。
  “不对,不对,那都是老皇历了,你今天肯定猜不到的。不用猜了,谁先做好作业,好东西就先给谁吃。”爷爷说着,只见俊龙早已在桌子上摊开书本做起了作业,“还是三囡囡乖,看来好东西要先给三囡囡吃了。”
  听爷爷这么说,俊龙脸上笑眯眯的,做作业更认真了。二姐美珍不再声响,赶紧手握铅笔,趴在桌子上写了起来。
  等到俊龙和美珍完成了作业,爷爷把姐弟俩带到南屋的房间里。“爷爷,好东西在哪里?”美珍朝四周看看,爷爷房间里很简陋,除了一张床铺、一张桌子、两条凳子,并没见有什么好吃的东西。
  “别急,别急!”爷爷让姐弟俩坐到床铺上,竹榻垫子发出了吱嘎的声响,“你们先闻闻,房间里有什么味道?”
  美珍转动着头,东闻闻,西闻闻,说:“我闻到了——”她把鼻子凑近俊龙,“噢,是三囡囡脸上的百雀灵香味。”
  “二姐姐瞎说,我倒是闻到了一种水果香味。”俊龙认真地对爷爷说。爷爷赞许地点着头,说:“三囡囡说得对,是水果香味,再猜猜看是什么水果?”
  美珍翕动着鼻子,还在使劲嗅着。俊龙上下左右搜索着,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蚊帐顶上。帐顶似一张张开的丝网,中部向下垂着,上面躺着两只香蕉,像被网住的两条鱼。
  “香蕉!”俊龙脱口而出。
  “哈哈,还是三囡囡乖巧!”爷爷夸赞着。
  这时,美珍已经脱掉鞋子,上了床铺,伸手去摸香蕉,可是还差着一截。往起一跳,竹榻吱嘎响着,向下坠去,手指刚能碰到香蕉,香蕉轻轻弹起,随即又垂了下来。往复了几次,美珍便喊了起来:“三囡囡,你跳得高点,你来抛香蕉。”
  果然,俊龙比二姐跳得高,香蕉被抛了起来,像两条鱼儿一样在网中窜来跳去,却总是跳不出帐顶去。
  看着姐弟俩累得气喘吁吁,爷爷高兴地笑着,他感到了一种满足。“别跳了,别跳了,我帮你们拿下来!”爷爷说着,从床铺下拿出一把蒲扇,伸向帐顶托住香蕉,慢慢移至边沿,一下就把两只香蕉取下来了。
  “哦——”姐弟俩拍着手,高兴地欢呼起来。
  爷爷把香蕉分给姐弟俩每人一个。
  姐弟俩不知什么时候吃过香蕉,香蕉是什么味几乎都忘了。美珍三两下就把香蕉皮剥了,刚想往嘴里送,只见俊龙拿着剥了皮的香蕉,递给爷爷,说:“爷爷,你先尝一口!”姐姐脸微微红了一下,赶紧也走向爷爷,说:“爷爷你也尝一口!”
  “好,好!你们吃,你们吃!”爷爷看看俊龙,又看看美珍,心里真比吃了蜜糖还甜呢!
  
  “采茶扑蝶”
  
  巴城镇中心校举行辅导区文艺汇演,布置每个学校出一个节目。和平村小学的吕老师苦苦思索着能排练什么节目。终于,他想到了“采茶扑蝶”。
  舞蹈“采茶扑蝶”需要9个演员,8个女孩子饰演采茶姑娘,一个男孩子饰演蝴蝶。在班上挑选8个女生容易,选一个男生倒让吕老师犯难了。学校里从没排练过舞蹈,即使真要跳舞,那也是女孩子的事情,男孩子是绝对不会参与的。果然,当吕老师在班上宣布排练舞蹈“采茶扑蝶”,参加辅导区文艺汇演时,同学们觉得很新鲜,你看我,我看你,嘻嘻哈哈笑着,热闹了一阵,便有几个女同学陆陆续续举起手来,吕老师点中了8名女生,惟有一名男主角无人报名。
  吕老师说道,男同学没人报名我就要指定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而且气氛显得有点儿紧张,男生怕自己被选中,女生则是瞪大了眼睛,期待着男主角的诞生。
  吕老师的目光在班级里扫视着,忽然,吕老师发现了一双亮亮的眸子,正盯着他看呢!嗯,费俊龙,这个男同学每次交给他任务,总是不声不响地去完成,从不用老师担心,再说他长得秀气,聪明、灵活,很适合演男主角。于是吕老师说道:
  “现在我宣布,男主角由费俊龙同学担任!”
  吕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热烈地鼓起掌来。费俊龙微微笑了笑,脸上堆起了红晕,他并没有推辞,默默地接受了。
  离辅导区文艺汇演只有一个半月时间,吕老师与同学们立即投入紧张的排练活动。舞蹈“采茶扑蝶”讲的是茶叶飘香的季节,一群农家姑娘上山采茶,面对着满山丰收的景象,姑娘们愉快地唱起歌来。女生跳的是集体舞,只要动作整齐就可以了,而男主角费俊龙是独舞,他需手持一根竹篾,顶端安着一只篾制的漂亮大蝴蝶,不断地晃动手中的竹篾,变换着各种姿势,蝴蝶便像在空中飞舞起来,尤其是表演中有一个仰面弯腰动作,这是全剧的高潮,对演员要求很高。吕老师手中舞动着蝴蝶,往后翻腰,头能顶地,然后不用手撑便仰起身来。费俊龙一旁看着,两眼愣愣的,心想这怎么能成呀,自己往前弯腰手都碰不到地呢!吕老师看出费俊龙的心思,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来,即使腰不能弯到地也没关系。
  老师越是宽容,费俊龙却越是与自己过不去,老师能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要做到。接下来的日子里,清晨起床后,费俊龙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子里搁腿、弯腰练韧带;放学后,节目排练结束,同学们都回家去了,费俊龙来到吕老师宿舍,由吕老师辅导他再练上一阵……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训练,费俊龙的舞艺与日俱进,同学们都夸他跳得跟吕老师一模一样,只是弯腰跟吕老师相比,离地面还差了铅笔长那么一截。距辅导区汇演还有半个月时间,费俊龙练得更加刻苦了。
  “采茶扑蝶”明天就要去参加辅导区文艺汇演,今天和平村小学举行彩排。下午第三节课开始,“采茶扑蝶”在学校操场上向全体师生公演。音乐声中,由8个女同学扮演的农家姑娘,身穿花衣衫,手提竹篮子,唱着歌儿上山采茶。她们翩翩起舞,动作优美,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特别是当费俊龙扮演的蝴蝶飞舞上场时,全场气氛更加热烈,费俊龙今天化了妆,红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乌黑的眉毛,头上扎了一条雪白的毛巾,愈发显得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他引领着姑娘们满场舞动,蝴蝶忽高忽低,忽急忽慢,忽而盘旋,忽而穿行,令人眼花缭乱。更让人没有料到的是,当他向后弯腰时,竟然能像吕老师一样头顶着地……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二天,舞蹈“采茶扑蝶”在辅导区小学生文艺汇演中,经评委老师们一致评定,荣获一等奖,男主角费俊龙更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他文献
DNA鉴定是一种医学技术,可以运用到司法、医疗等诸多领域,亲子鉴定仅仅是其中一个领域。亲子鉴定的确能在短时间里让“结果”大白于天下,但是这种鉴定的结果却也在无形中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特别是孩子。  亲子鉴定不仅仅是父母之间的事,或许它能为成年人在陷入情感、婚姻等僵局时提供一个依据和参考,但是它的对象却直接指向孩子。所以,亲子鉴定常常又成为“伤子鉴定”。  婚姻专家建议,亲子鉴定应当慎之又慎。无论亲
期刊
在家乡的护城河边,有条长着两排梧桐的路。  那天路有些破了,年久失修的缘故,却因此少了些呆板。夏天从这里经过,绿树浓阴,阳光晃眼,那么好。  我很中意这条路上的梧桐。梧桐不是一种美的树,它斑驳的树干甚至让人会有种很脏的感觉。但夏天一来,整条路却因这些梧桐悠然鲜活起来。梧桐长得很好,所有的枝干几乎都被绿叶遮蔽,连照下来的阳光都是一种文雅温润的绿色。这旺盛的生命气息让人不得不振作抖擞,我总能感觉到自己
期刊
星期四下午的语文课,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题为《人生的价值》的作文我略加思索摊开作文本,提起笔在固定的方格里写道:“人生的价值,除了砍伐树木,破坏绿化,摧毁生态环境,建造高楼大厦,创立污染系统,最重要的就是构筑了人类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凑数”完成第一句,我满意地对着作文本吹了一记口哨一抬头,突然发现一白色不明飞行物正以风速直飞我脑门,“咚”地着陆于我的前额我咧嘴一笑,继续在作文本上写:“瞧,这就是本人的
期刊
那年春天,我们班的数学老师换了。新来的张老师很年轻,他高高的个子,长脸颊,高鼻梁,下颏棱角分明,一头微卷的黑发自然地伏着。张老师的课上得很棒,开学没多久就上了好几堂公开课。课余,他常常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聊天,有时也邀请我们到教室隔壁他的宿舍玩。  颖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她家离我家很近,放学后我们常常聚在一起做功课,然后靠在一起说话。颖长着一张圆圆的脸,两腮总漾着两坨桃红,就像我家书桌上的瓷娃娃储蓄罐
期刊
一根根娇嫩的藤  沿着竹竿爬呀爬呀爬上了天    一片片嫩绿的叶  顺着太阳长呀长呀长成了林    牵牛花花瓣里 映出了火红   的太阳  映出了银灿灿的河流    吹出了小朋友啦啦的玩水声  吹出了小鸟清脆的鸣叫。
期刊
一  夏天很烦。  这不只是因为这个暑假出奇地热,也不只是因为妈妈和爸爸正在闹离婚。夏天只觉得脑子里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  “你这是青春期综合征,得补钙。”好朋友大嘴说这话时一脸庄重。大嘴名叫祖英志,是夏天的同班同学。因了姓、长相和嘴贫的原因,一位女生爱惜地给他起了这么个外号,并且很快便得到大家的公认,流传开来。在夏天就读的二中,给同学起外号并不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反而是一种
期刊
常用的昵称:阿拉蕾  喜欢的玩偶:hello kitty(对这只粉红色的猫喜欢得不得了,曾有人唤我大脸猫,汗~)  喜欢的颜色:粉红色(据说喜欢粉红色的女孩是很有爱心的,呵呵)  害怕的事情:过马路,被人误会等等(天生胆子小,没办法啊)  喜欢的歌曲:校园民谣和其他好听的歌曲,哈哈(很博爱呢,是吧)  常吃的零食:盐津葡萄、奶糖、西瓜子、海苔等等  性格特征:敏感,脆弱,常常脸红,泪腺发达,内心总
期刊
放学了,虎子走到离家不远的胡同口,站住了,他犹豫了一下,掏出手机,神经病似的摇头晃脑给妈妈挂了一个电话。他用的是“小灵通”,这小灵通信号不太好,认方向,所以打电话信号不好时,就得摇头晃脑的,他说:“妈,是我,听见了吗?我是你亲爱的宝贝。”  “哦,宝贝,有什么事吗?”电话那一头传来了妈妈的声音。  “妈,我今天放学到同学家一块儿做作业,晚一点回来吃饭,你们不用等我。”当然,他是在撒谎。  “好吧,
期刊
阿不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6岁的时候还顶着一个光头让大家把她当男孩看待。8岁的时候自己第一次穿了衣服上街玩,好心的阿姨告诉她衣服穿反了。10岁开始写作文,第一句话总是时间过得真快呀。12岁学骑车,摔了n个跟头,脑袋都摔扁了,可还是糊弄不了两个轮子的家伙。14岁那年的秋天,和同学们一起去秋游,中途走散了,多亏了好心的警察叔叔用警车一路呼啸把她护送回家,从警车上下来的时候,妈妈差点晕倒,以为阿不被抓了。
期刊
亮出你潜在的风采放飞你青春的自信    启事  在2005年“《少年文艺》青春形象大使”选拔赛圆满举办之后,应广大少年朋友和家长的热切要求,2006年该项比赛继续进行。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已搭起,体现自身价值的窗口已推开,热忱欢迎10至17岁的少年朋友加入本次比赛,迈出走向“未来明星”的第一步。  报名方法:即日起至2006年3月底接受报名,请寄一篇作文、两张不同的生活照(脸部一定要清晰),请自留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