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台湾吗?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l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徐晋如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个极大的谎言是中国文化在台湾。”这话极为刺耳,在我等对中国文化深具情感的台湾人听来,当下,就不免要心生反感。
  但是,接着他又说,“台湾民间文化即平常所谓小传统保存得较好,但精英文化即大传统也一样不忍卒视。高校里学者一样写毫无价值的论文……”这段话,恐旧我得承认,徐晋如说得对。
  台湾民间,尤其学历不丰甚至从未上学的乡间庶民,当然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天高皇帝远,自古以来,民间之厚实,本得力于鲜少受到政治力之干扰;而今台湾民间之底蕴,更尤其不是眼下政府之功。认真说来,这种文化底蕴,自明末以降,本是民间一路积淀而成。其间,郑氏政权、清朝政府,不管立教兴学,抑或移风易俗,日积月累下,辗转影响中,都颇见教化之效。而后,日本殖民,虽有损,亦有增;大体说来,日本文化里的唐风宋韵,仍对台湾民间不无裨益。
  到了两蒋时代,因迫于形势,不得不亲美;精英分子故而多半西化,学术也开始沦丧,主流社会更因而充满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然而,两蒋对于传统文化,终究情怀甚深。他们标榜中华文化,虽不为知识分子所喜,却仍在教育上多有影响,也让民间得以自在自为。于是,两蒋时代,台湾社会风气大体淳朴,民情依然敦厚。受益于此,故而相较于海峡对岸,台湾今日中年以上者,均清楚可见那传统之底蕴。
  但是,自从李登辉之后,形势丕变。资本主义挟持着台式民主,迅速让台湾变成了一个产国主义综艺岛;多数的政治人物,除了受制于财团,每天为恶性膨胀的产业发展忙迫不堪之外,更受制于所谓民意,时时得讨好,刻刻需作秀。主政者如此,教育焉能不坏?于是,教育沦为资本主义的螺丝钉制造所,学术也堕落成资本主义之帮凶打手;学生更从小被讨好,自幼受宠溺,在产国主义综艺岛这大环境下,他们只能企慕着财团老板、运动明星以及影视戏子的种种浮华豪奢,除此之外,已几乎不知有何可资向往。
  于是,马英九执政。马是个儒家,有家国之思,对传统文化情感甚深,因此,他恢复了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也确实想推动读经。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完全撼动不了当前之形势,甚至,在他任内,大环境不仅毫无翻转,反更恶化。综艺八卦彻底盘踞了媒体版面,教育持续败坏,学术更加空洞无聊,即使所谓中国文化之学术研究,也只能写着徐晋如所说的“毫无价值的论文”。
  年轻—代,课堂读论盂,下课谈Laav Gaqa,放学之后,再听满世界竞说乔布斯。若说单单读了那几页经书,便摆脱得掉那铺天盖地的低级趣味,又抗拒得了这排山倒海的物化狂潮,那么,若非存心欺瞒,就未免过度天真!
其他文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家里突然流行起那种巨长的大西餐桌来,两头各放一把椅子,左右分散四人,十个人,总有两个人说话要用喊的,而桌子一定要用名贵的橡木,苍蝇立在上面都得摔跤。  如果如宴地用体面的西餐桌山寨美国式场景,那应该是个阳光洒满房间的早晨。女主人优雅地忙碌在灶台边,煎蛋烤面包,最好还能摊个包着蔬菜的奥美。然后一回头,笑容明媚迎接睡眼陧忪的darling。于是,两人开始早餐,配点咖啡、牛奶
期刊
以往研究发现,作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公众的社会参与将有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然而,对于战后恢复期公众的社会参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环境决策的制定,学界鲜有关注。本研究以索马里为例,分析了战后恢复期公众的社会参与对环境决策制定和环境恶化感知的影响。特别地,民间社会团体和政府的合作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提供了宝贵机会,并有助于推动环境恢复的进程。当然,这需要以解决法治缺失问题,修复公共信任,提升治理机构正当性,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和保持持久的和平为基础。本研究以定量的问卷调查法(n=313)和文献分析法作为主要
追访本刊话题热心参与者  都说北京人身上有股爷气,而最能将这“大爷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就得算老北京的旗人了。生于1914年,虚龄满百,可能是本刊年龄最大读者的世纪老人关景华,就是这么一位“爷范”十足的长者。讲规矩、重礼节,典型的老北京形象。他满族正白旗出身,老姓瓜尔佳氏,祖上曾做过征南大元帅,后来为皇上保卫紫禁城。关老爷子出生时,宣统皇帝已经逊位,深受民国教化的老爷子在继承祖上的勇武与精忠的同时
期刊
会说话、又懂得做人的“魅力型”领导人可以说是“损人利己”,他们能为自己争取到较好的薪资待遇,但是却无助于组织绩效;团队脑力激荡效果不彰,到最后往往只有爱发言的人意见被采纳。  如今的职场似乎是“外向人”的天堂,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说话、会做人,“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取代了“专业能力”,成为关键词;“团队合作”和“脑力激荡”成了显学;开放空间变成所有办公室设计的最高指导准则。至于个性内向的人,是
期刊
幸运7分钟让北京逃脱天地大冲撞  也许你不曾想到,今日我们能够悠闲地漫步在北京街头,能够欢庆龙年新春,能够在拥挤的地铁一号线列车上挤出立锥之地,都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伟大首都北京在2011年逃过了一次恐怖的天地大冲撞。而距离这成千上万生灵涂炭的大灾难,造物主给了我们幸运的7分钟!  2011年10月26日,这样一则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一颗报废的德国卫星“伦琴”26日坠落在印度和缅甸之间的
期刊
(一)  我在步行街认识一个老头,他是个手艺人,会用棕榈叶编蝴蝶、凤凰、蚱蜢和玫瑰,他教我左拧拧右松松,一枝玫瑰就活泼生辣的出来了。  也会用铁丝做三轮车、自行车,我让他教我做鹿,他擺摆手说下次教你,那玩意做起来太烦了!  每次去看他,他都问我想不想赚钱,说别上班了!我教你做糖葫芦,你看旁边这家卖糖葫芦的,一天能赚好几百,不比你上班好多了。  我大笑,我说我不比你,会做手艺,捏面人、做电工、木匠、
期刊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忠实的记录者,街头摄影师不依赖后期修图,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背着桐机留连在大街小巷,在与人群的对流中不断激发出灵感。悲伤、惊讶、冷漠、喜悦、哀愁……城市的种种形态在他们的镜头下定格、凝固,刹那的生命于是变成鲜活的历史。  街头摄影,也就是Strot Photography,并不是现下四处可见的明星街拍。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忠实的记录者,世界上也有许多适宜每天被拍摄的街区。从纽约到
期刊
“人活着,生命里那一点点的幸福感,要设法把它铺得宽一点大一点。而我做喜剧演员,编这些东西,大家听了高兴,我就高兴。”  我骨子里还是个知识分子  问:你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你对自己这两个角色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要求?  冯翊纲:这两个角色是蛮拉扯的。做创作要极度严谨,才能审慎地、瞻前顾后地把一个东西有组织地建构出来。可是演员又要极度奔放、调侃,甚至蔑视作者。  现在我身为自己剧团的编剧,亲眼看到我
期刊
歌手要跟乐评人搞好关系,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所以我们有很多做乐评人的好朋友,伟大的友情来自于相互吹捧。其实中国的大多数乐评人都不会乐器,甚至很多人五线谱也不认识。但他们都是乐痴,每个乐评人都有一屋子的打口唱片。  广州资深乐评人邱大立,初出江湖,就是一个卖打口带的。我在树村住的时候,某天,邮递员送来两个大纸箱,拆开来一看,全是一套一套的打口经典。那些东西对于搞音乐的来说,犹如练武术的得到九阴真经。
期刊
无论如何,2012将是一个热闹的体育年,带点儿末日狂欢的氛围,带点儿神秘莫测的气息,同时还带着点儿女人们的怨懑和男人们的怀念,2012,与末日无关,今夜我们说体育。  农历新年初七,一场漫长而揪心的澳网男单决赛硝烟四起,小德(德约科维奇)和纳豆(纳达尔)长达5小时53分钟的对决,其残酷程度完全达到了虐心水准,把体育竞技的优美和刺激演绎到了极致。在没有了李娜的幽默和胜果为热闹的年夜饭佐料之后,这场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