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学者人生的楷模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蔡仲德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中国变化很大,学校也变化很大,也许蔡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但无论如何,我想他依然会带着深深的不安和忧虑,依然会在操心着国家、学校、音乐美学教研室与亲爱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因为在他的内心,总是抱有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怀有一颗爱国、爱校、爱人的赤诚之心。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刚到学校不久,就知道附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叫蔡仲德,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当时他正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后来,我作为学生在音乐美学讲座的课堂上认识蔡老师,他讲的是《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蔡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演讲和对古代文献倒背如流的学识,令我十分敬佩。l983年我毕业后留在刚成立的音乐美学教研室任教,蔡老师也恰好在下半年从附中调入音乐美学教研室,于是我们成了同事。那时的音乐美学教研室是一个永远令人向往的集体,它的成员有于润洋、何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和我,这个集体还包括当时在音乐学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杨恍、叶琼芳和因身体不好病休在家的李大士,不久李起敏也调入教研室。这是一个充满着事业心、正义感、爱心和无私的集体,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我倍受长者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既是我工作中的同事,更是我学习上的老师和为人处事的楷模。蔡仲德先生自然是我学习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老师和在治学与人格上的榜样。蔡老师严谨、执着的治学和正直、率性的人格,以及他那充满热情的为人和见义勇为的爱心永远存留在我的心底。
  80年代后期,我萌发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想法,也就是将传统音乐的形态和观念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作综合研究。我认为:“某种文化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它在同一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某种文化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根深蒂固。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和形态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但从内在的文化规律上来看,它们却牢固地统一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一些文化精神之中。”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蔡老师,蔡老师很高兴并十分支持我的做法,他说由于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欠缺使他无法深入对音乐形态的研究,希望我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经过将近一年的思考和研究后,我为音乐学系的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思想》的选修课。记得蔡老师还曾两次来听我讲课,课后给我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我把其中的部分讲稿整理成三篇论文,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和《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这三篇文章在发表前我都请蔡老师帮我审阅过,尤其是前两篇文章,蔡老师对其中的文献应用提出了许多建议。音乐美学教研室具有优良的传统,教研室的同仁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齐心协力为学科建设做出努力。教研室也有学术争鸣的良好气氛,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存,互补互助、共同提高。这种讨论有时是集体的,有时是个人之间的,不分资历,不论老少。蔡仲德老师比我大12岁,也是我的老师,但我们之间的讨论却是平等的。记得我们曾经就“人本主义和艺术本体”、“五四”文化和评价青主、 “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人生意义和生老病死”等问题进行过讨论。蔡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不太同意他的一些观点,也坚持我的看法;但蔡老师的批判精神在和我讨论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激烈。其实我心里明白,蔡老师对于后辈多是鼓励,是希望我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只有一次蔡老师是认输的,那是在他病重的时候和我讨论“人生意义和生老病死”。他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对社会和他人有用,同时也包括不给社会和他人增添麻烦。他说,他当时的情况给家人、给同事、给学校、给社会都增加麻烦,自己也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所以,活着毫无意义,生不如死。他想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命。我告诉他, “生死还有一个情感问题,安乐死是道德领域思考的问题,但从情感方面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尽管情感有时显得很愚蠢,但它毕竟会把握人的行为,尤其是当世俗观念还根深蒂固时,只能用感情的力量去抵御现实的痛苦。”蔡老师说: “你说得对,世俗的观念尽管很可恶,但它毕竟会影响人的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世俗观念,人的情感就会失衡。我想我还是要活着,用我的爱和情感去战胜病魔。”蔡老师终究没有战胜病魔,但他却为了爱和情感忍受了巨大的折磨……
  蔡仲德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至今无人超越。后来他的研究转向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他对中国文化研究所提出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始终认为蔡仲德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具有中国文人最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精神。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会永远载入史册。因而,今天在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大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和回顾蔡先生的学术成果、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无疑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衷心希望蔡老师的学识、学养、学德、学品永远成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也借此机会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对蔡仲德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王次熠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人民音乐》主编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歌》是作曲家阮昆申为中国音乐学院五十年校庆而作的一首民族管弦乐作品,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作品首演于2014年5月13日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由关迺忠指挥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演奏。此后,该作品不仅参加了2015年的“上海之春”,由王甫建指挥上海民族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上演,而且还于2016年4月9日由叶聪指挥新加坡华乐团在海外上演。这部作品具有哪些特征?它的成功对于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
20世纪的世界钢琴乐坛中,俄罗斯形成了一个令人敬仰、地位不可撼动的学派。早在19世纪,这里的钢琴音乐发展还远落后于西欧和南欧,凭籍独特的音乐审美追求和严格、高超的技术训练,一批俄罗斯钢琴家将烙印上自己民族特性的诠释赋予了钢琴艺术,成为20世纪以来备受世界乐坛瞩目的演奏流派。当今享誉世界的俄裔女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Elisabeth Leonskaja,1945—)正是一位师承俄派钢琴家李赫
南漳,地处汉水之南、荆山之麓,是楚文化发祥地,也是三国故事源头,还曾孕育出“和氏献璧”的千秋史话。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今日南漳教育的内涵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和资源。  在一个万物勃发的春夏之交,记者一行来到南漳县调研采访县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到之处,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深厚的人文底蕴令人钦羡。眼前一亮的是,卞和献玉、水镜荐诸葛、丁兰刻木事亲等历史人文典故,化作一股精气神,在南漳县的校园内
在目前国内多类型并存的音乐节生态结构下,高校类音乐节与其他成气候的主流音乐节类型(如演出机构下设类音乐节、基金会赞助类音乐节、旅游产品类音乐节等)最显著区别是学术性重于市场性、专业性先于娱乐性。高校类音乐节固然在输出口径和社会接触面上相对较小,但基于丰厚的人才储备和整齐的学科设置,音乐节往往作为促进内部资源整合、同类院校交流的多功能平台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将于2016年10月下旬,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第七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活动。  会议议题:待定  请学会会员安排时间与会交流。如有论文提交于2016年9月30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学会秘书处收稿信箱:ecmcnnet@aliyun.com(在文稿上方注明:“与会论文”字样)。学会理事会与年会承办单位广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流行音乐不仅经历了从复苏到兴盛再到过剩的加速度发展过程,而且伴随社会转型的步伐,也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文化方向。作为文化运作和阐释的特定空间,流行音乐必然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形式“是一个所有参与势力谈判和妥协的结果”①。因此,对流行音乐的认识也应以政治、经济的特定结构为基本语境,在此前提下深入探究其特质,这正如贾克·阿达利所强调的:聆听音乐是一种政治经济
9月6日,河北交响乐团在石家庄举行徐新逝世周年纪念音乐会。音乐会前,我通过电子邮箱  给齐大伟团长寄去了我保存了两年的一段录音——2005年9月11日,由该团顾问、艺术总监徐新策划组织的交响音乐会《英雄河北——烽火篇》在北京公演。演出当天上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个录音就是徐新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我们的音乐会,每一场都应当有中国作品!”  从电脑播放器的音箱传出的他那激昂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自古皆以和为贵,润雨和风,鸟语花香,谓之大自然的和谐;月圆静谧,平和安乐,谓之家庭的和谐。而音乐中的琴瑟和鸣,天人合一;书法中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绘画中的身手两忘,人我俱无,则传神地勾勒出了“和”在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别无选择”———中国现代作曲家室内乐作品音乐
小巧陶笛正越来越风靡于世界各  地,特别是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第二届亚洲陶笛艺术节于2012年8月18至20日在日本名古屋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由亚洲陶笛学会主办,日本中部陶笛学会承办,也是继2010年在韩国仁川举办的首届亚洲陶笛艺术节之后的第二次亚洲陶笛音乐盛会。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等地的30多个陶笛团队参会。为期三天艺术节的包括“亚洲的吹管乐器”专题讲座、三场陶笛音乐会、亚洲陶笛
樊祖荫(1940.1-),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自上个世纪初王光祈提出“希望中国将来产生一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而且这种国乐是要建筑在吾国古代音乐与现今民间谣曲上面的。因为这是我们民族之声。……跻于国际乐界而无愧”。之誓言以来,多少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