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混过的圈子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j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圈子?
  并没有人给这两个字标准的定义。网上有句流行语:你的圈子对了,你的人生就对了。有心人还加以总结,普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闲事,赚的是工资,想的是明天;生意人的圈子,谈论的是项目,赚的是利润,想的是下一年;事业人的圈子,谈论的是机会,赚的是财富,想的是未来和保障。
  中国早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今天,和谁在一起,似乎也真得越来越重要,因圈子而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铁娘子》这部电影中,一位杂货店主的女儿,因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改变了交际圈子,而一步步踏进政坛,最后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但是,有一天权力放下时,也一样曲终人散。耄耋之年的撒切尔夫人罹患老年痴呆症,时常在幻觉和回忆中切换。77岁生日时,这位昔日交友广泛的女强人只收到4张生日贺卡。她将可怜的几张生日贺卡仔细摆放在壁炉台上。
  时空交换,屏幕前有多少人会担心有一天同她一样要承受孤独?想想,你的圈子真是属于你吗?
  圈子泛滥
  主持人:热衷于加入圈子的人通常是出于什么心理?
  邱致中:现在很多人喜欢归纳,并用一些段子来形容一些现象,有的甚至是为了写段子而制造现象。其实有些现象完全是人为的归纳,事实未必如此。我认为所谓的圈子理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古以来都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圈子不是现在才有的。圈子大概分两类:自然的圈子,某些人因为共同爱好或者其他共同点走到一起,加入这种圈子的人,一般都是凭兴趣,并不刻意;另一种就是不自然的圈子,为了某种目的刻意走到一起,并期待圈子带给他们利益,带有功利之心。
  洪新:我在美国的时候,遇到一件事情。一位公司的总经理为了进某个圈子,就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常打高尔夫球的附近买了房子,他以为一个星期至少会遇到这些人两次,自然就进了这个圈子。但是,后来这个圈子的人集体投票拒绝他加入。可见,西方人对圈子品质的要求。可是在国内,很多人想更急功近利地利用圈子。当然还有人是为了找到归属感,找到经验,找到共同价值观。让自己更舒服地融入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王辉耀:有的圈子是休闲的需要,大家平时很累,圈子里没有利害冲突,没有上下级。有的圈子是大家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是思想需要。还有人为了商业目的认识更多人,想接触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主持人: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已经有了各种圈子,现在微博、微信又在形成各种圈子,现代人真得那么渴望交际吗?
  洪新:我觉得不完全是社交渴望,是有的人很有心机规划的做一些事情。有的人在微博上塑造形象的方式就是我粉谁,谁粉我。只要看他粉谁,就知道他想进哪个圈子,这些人有非常功利的标准存在。
  王辉耀:现在的确有一种圈子泛滥化,圈子太多反而让人无所适从。旧的圈子模式被冲淡,新的圈子模式不成熟。年轻人都玩互联网的圈子,但是老年人又不会玩。而且新技术让圈子成本和门槛降低,可能也会使人情变薄,真正意义上的圈子冲淡了。似乎是大家都在追求一种时髦,就像别人得了感冒,我不患不行。
  邱致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规律。人类天生会有一种被组织化、被群体接受的欲望。很多人不想成为孤家寡人,更有些人还希望成为某些特定群体的一部分。现代媒介的发达只是帮助人们更快、更方便的交际。
  花钱买圈子
  主持人:有人说,有人脉就有机会,圈子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对人有帮助吗?还是只是中国特色?
  洪新:我是一个非常依赖朋友圈子做事的人。因为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陪伴我的人都是周围的朋友,朋友帮我忙,我也帮朋友忙。很多事情我都是通过圈子中的朋友做成的。在我所参与创办的FSDC海归俱乐部中,会员之间合作成功的事情很多。所以圈子一定在商业场对人很有帮助。
  现在在中国,企业做到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想到“官”的问题。大家都有可能被一个不可预见的力量推翻的恐慌。所有企业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大或者小,都会想到安全的问题。他们会想利用各种关系积累财富,准备后路。
  邱致中:当你在争取做一件事时,会发现如果找到一个圈子,里面有人跟你做的事有关系,那么你想做的事就会变得容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计划经济,政府说了算,所谓的商业圈子是没用的。但是,现在经济开放、市场改革,大家都想努力多挣点钱,就会用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来寻找生意的机会。国外也是一样。
  王辉耀:中国的确有比较浓的圈子文化,但发展不平衡。文化圈子比较少,商业的圈子比较多,甚至小老板交个钱进个圈子,只为跟领导照相。国外就比较成熟。他们很重视商业圈子,也很重视政治圈子、学术圈子。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脉关系就应该是圈子多样化,而不是只发展功利圈子。
  主持人:相对比较,你喜欢加入哪种性质的圈子?
  邱致中:为了业务需要我也会加入一些不自然的圈子。但这样的圈子大家目的性都很强。不是所有话题大家都喜欢,更不是所有时刻大家都在享受,可能有时,对有的人来说还是一种痛苦。所以我更喜欢在自然的圈子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
  王辉耀:我比较喜欢大家有共同理想和理念,跟这些人交往我能获得一些启发性的东西,激发新的思路。其实,年轻时大家只单纯喜欢交朋友,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更喜欢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
  洪新:当年,我们11个从海外归来的人,决定每个月第一个周六一起吃顿饭,只因为大家有共同语言,在一起可以聊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就创立了FSDC海归俱乐部,现在已从最初的11个人,发展成了1400多人。活动也不再只拘泥于吃饭,但前提是“无目的交往”。这就是我喜欢的圈子。
  主持人:进入什么样的圈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吗?
  邱致中:现在只要花钱什么头衔都能买到,包括某某委员都可以买到,还是什么身份的象征?自然的圈子没有身份之别,不自然的圈子,大家都是为了某些目的来的,花了成本进来的,除了说明有钱,还能说明什么呢?   洪新:我的确见到有人利用圈子,把自己塑造成知名的人物,有一些这样“优秀”的人,把自己变成有“身份”的人。很有心机通过圈子做成事。但看到他(她)成长的人都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底线放在那。可能对他(她)来说的确是成功,但别人的眼光是不是能承受?自己心里是不是真得开心?我想这不是身份能平衡的。
  王辉耀:可能进了圈子就会认识一些“谁谁谁”。但是社会要靠做真事而存在的,圈子也是建立在实力和能力上的。花钱买进的圈子或者身份是不能持久的。
  圈子带来归属感
  主持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大佬也热衷于圈子?
  洪新:我觉得在大的会议中,很少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每个人都只是在描绘一个美好的故事。但是在圈子里,特别是小圈子里,不跟人说的那部分就可以说。
  对于那些教父级的企业,他们光环下面也有自己的烦恼,与他们层次不同的人是没办法体会的。只有跟他因为有同样地位,同样感触的人才会懂。他们许多心理压力释放的方向是一样的。在这个任何事情都要竞争的社会里,每个人有巨大的压力,能在圈子里找到归属感,会令人很舒服,大佬们也不例外。
  邱致中:对那些大佬们来说,也许并不需要在圈子中获得什么利益,没有功利都是自然的圈子,这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想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感。
  王辉耀:中国企业家在政治上没地位,也不会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他们需要提高社会知名度,树立自己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企业家,在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就有了被认可的需要。
  主持人:你觉得圈子文化在中国还会盛行多久?
  王辉耀:在中国,有一些人是在“混”圈子,只想着参加各种圈子找机会。但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公益建立群体,推广精英思想,并且为打造行业的精英圈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也是一种社会力量的形成。
  其实企业家也要多考虑一些商业之外的事情,比如判断政府怎么想。如果天天打高尔夫,可能只是企业家,永远只是生意上的事。思路和眼界,是不会超越同行的,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一定要跳出小的格局,要把各种圈子打通。捐座楼不如捐个政策研究的智库。生意是做不完的,而圈子会一直存在。
  洪新:中国社会从紧箍到改革开放,人所要结交圈子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大。一些共同点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而科技手段又让圈子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平台。所以,我觉得圈子没有理由会消失。
  邱致中: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最好。圈子存在了几百年,未来也不会消失,特别是自然形成的圈子。但是对于不自然的圈子,一定会散的。当一个人有一天不需要这个圈子,比如他换了一个工作,或者他退休了,就不会再参加这个圈子,也不会有参加的兴趣。
其他文献
年初,当SAP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时,谁能想象,三年前,这家公司仍陷入官僚作风严重和效率低下的沉疴中。  其实,SAP市值创下新高并不能简单归功于2013年美国股市的复苏。在2012年,SAP收入同比增长14%,实现了连续12个季度软件收入两位数增长,而且,在云计算、HANA内存计算和移动三大业务方向中,SAP可谓实现了大爆发:云计算收入达4.56亿欧元,暴涨12.8倍;HANA创收3.
期刊
他被人比作医药领域的任正非。公司上市前,他经历了一场大手术,“腰斩26针”,但手术后两个月就开始路演。  作为科伦药业(002422.SZ)董事长的刘革新,三年前信誓旦旦的将公司推进资本市场时,没人注意到他刚刚经历过一场劫难。投资者们关注的是占据着国内大输液行业“第一把交椅”的科伦药业,上市之后能否一路高歌。  2013年5月29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最大股东刘革新、第二大股东潘慧等人对其所
期刊
在中国,已经鲜有投资机构只专注早期投资领域。  长久以来,国内一二级市场的大幅差价,特别是创业板推出后带来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倍账面回报的刺激下,VC/PE经历了一轮疯狂投资期,而且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标锁定在更快见到回报的中后期,甚至Pre-IPO阶段。  即使是一些国外知名的创投机构,到中国以后也改走“中国特色”——由早期转投中后期,以至于众多机构顶着VC的名,却做着PE的事,致使数年来国内VC/P
期刊
或是为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或是为加快职能转变;或是为理顺相关部门与市场关系;或是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抑或是为了重启IPO……2013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有几点颇受瞩目。  亮点1 减持  稿件中提到“发行人控股股东、持有发行人股份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所持股票在锁定期满后两
期刊
6月12日,端午节。有着“民营油企第一人”之称的龚家龙,没有陪着家人共度佳节,只身登上了飞往加拿大的班机。这一次,他要去考察一个天然气区块。  四年了,龚家龙早已数不清第几次飞行在中加之间。四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的收购了两家上市公司,并拿到了一个钾矿区块。  “60岁在中国是一个快要进入退休的年龄。而在加拿大,80多岁还在工作的人多得是。”龚家龙告诉《英才》记者,他还是一个中年人,在那个地方
期刊
|分享主人公|首创集团董事长 刘晓光  最值得去的地方  愤青爬黄山  我第一次去黄山是在1980年,当时还没有缆车,只能爬着上去。第一感觉是震撼,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风景;再一个却有很多牢骚:黄山上有很多宾馆,但是我们住不起。一天吃饭能有两块钱就不错了,晚上得盖着军大衣在山顶上睡觉。年轻时候我是个愤青。当时愤怒不公平。  最近一次去黄山是2007年。现在年纪大了,我是坐着滑竿上去的。坐着坐着我却不敢
期刊
“你喜欢看易中天的书吗?”在一次采访中,《英才》记者曾随口问一位喜欢研究历史的企业家。“不太了解,他好像是电视里说书的先生吧”——这明显是一句调侃。  当记者把这句调侃转述给易中天并问他感想时,他的回答直接到令人意外:“我是没有想法的人,想那么多干嘛?我也没有社会责任感,更没有历史使命感,少给我戴高帽子,也别对我进行使命感绑架,我不吃这套。”  从2005年通过《百家讲坛》一举成名后,关于易中天的
期刊
推荐书:《设计中的设计》  推荐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  一体化企业具价值  我是一个非常喜爱阅读的人,几乎每天都处于阅读的状态,随时随地都在找书看。每次购书20本是常态,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就是我在搜集各类书籍的过程中发现的。  大概是在两年以前我阅读了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怎样在战略高度让设计成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主题。我认为,当代日本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期刊
棒球帽,条纹POLO衫配蓝色牛仔裤,一双休闲鞋外加黑色双肩包……这还真是浓郁的美国风格。第一眼看到的王健,《英才》记者在心里不禁嘀咕。  从威斯康星大学博士毕业,到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工作已将近7个年头。王健不忘向记者证实,他是个正宗的中国人。因为美联储、加拿大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等西方央行比较开放,允许非本国国籍人士在里面工作。现在大概至少有十位中国人在美联储任职。  从上海到北京的这一个多星期,王健
期刊
山东邹平县魏桥镇又迎来一个闷热的黄昏。  汽车和电动车挤满了马路,穿着蓝色制服、拎着黄色头盔的电厂工人穿插在拥挤的车流中,鸣笛声、叫卖声、孩子的哭声,凝和着空气中的热浪上下起伏。  沿着主干道一直往小镇西端走,路上的煤灰逐渐多起来,道路被染成黑色,不时有运煤的福田大卡咆哮着碾过路面。不远处,数十米高的煤堆和直插暗灰天空的冷却塔赫然入目,三个热电厂在道路南侧依次向西延伸开去。在电厂东边不远处,工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