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利用双关语“指物借意”的语言表达手段,含蓄又诙谐的文字效果表达情感和思想,接收者结合语境、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选择与理解,使得交际过程更为轻松,富有深意。本文从关联顺应相结合的理论模式下对双关语进行解读,运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和顺应论中的语言选择过程来分析交际过程中的双关语。
[关键词]关联—顺应模式 双关语 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72-02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巧妙利用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等现象,使句子具有两层不同的含义,即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说话者机智地将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通过这种语言形式和文化色彩蕴藏在特定交际中,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听话人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获得信息,结合语境和文化特点对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想象、推理和猜测,既让语言交际妙趣横生、讽刺幽默,使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又可以化解尴尬,含蓄委婉,使交际过程恰到好处,更为和谐。本文利用语用学理论新模式关联—顺应,此模式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的同时,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与特定语境相结合,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结合两个理论的优点对双关语的选择和理解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关联—顺应模式
(一)关联理论
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往往从主观上不希望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选择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深层含义。听话人获得相应信息结合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从认知角度提出的,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的过程。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而人类认知假设认为:人类认知事物时总遵循着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一是代码模式(code model),二是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交际双方配合自然,产生话语,首先要让各自的谈话意图被对方识别,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即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听话人接收到话语中设置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i)指出了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这种明示刺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能使听话人有效进行加工处理,并且要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好具有一致性。同时要激活相关认知语境,寻找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进行推理判断语境暗含,从而取得正确的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二)顺应理论
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behavior),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共同探索语言产生意义的规律和过程。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指有多种语言形式可供选择。选择的过程并不是按照规则进行,选择范围是动态灵活的,可以通过商讨获得重新选择,即商讨性,因此这种选择带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说话者有策略地对语言进行使用,即顺应性。主要表现在对语境成分的顺应: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对语言结构成分的顺应,动态过程的顺应。语言使用功能在于产生意义,而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进行顺应选择的动态过程,顺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Verschueren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语用理论结构进行了描述。
(三)关联—顺应模式
关联—顺应模式是学者从说话人的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解方面的解释能力和顺应论在语言选择方面的描述能力,取其优势所提出的语用新模式。按照关联—顺应模式,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为取得成功的交际,说话人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首先,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值得听话人做出处理,并符合听话人的认知能力,能够做出相应的推理;其次,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着话语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结果。语境成分选择包含物质世界(绝对和相对空间与时间等),社会世界(权利、地位和社交角色等),心理世界(感情、新年、欲望和意向等),还有对词汇结构、命题结构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的关联选择。语言一旦被使用,就进入了选择过程;最后,说话者基于最佳关联,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顺应最适当的话语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新模式对语用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描述。
二、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双关语
(一)明示—推理过程
双关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蕴藏着语言的文明和智慧。在交际过程中,双关语本质具有双重语境,有效、含蓄、幽默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如何对双关语进行解读,要对语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策略选择。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意图能够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那么在双关语选择使用中,明示刺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结合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同时,听话人能够根据明示刺激进行有效的推理,对双关语进行充分的理解。
例1.She’s the nimblest girl around. Nimble is the way she goes. Nimble is the bread she eats. Light, Delicious, Nimble. ——Nimble Bread 她是这一带最聪明伶俐的姑娘。她举动轻捷。她吃的是“Nimble”牌面包。又松软,又可口,又灵巧。
这是Nimble面包的广告语,在词语上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效果。Nimble用作形容词时,其意为“灵活的,敏捷的;机智的,机敏的”。在语言选择之前,广告撰写者会根据潜在顾客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和所产生的心理做出关联假设,并寻求能让消费者理解的话语方式进行选择。首先,这是符合大众基本饮食需求的商品,因此做出的关联假设应该符合各层次顾客的认知能力,激发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欲望;其次,对于语言的选择应该用简单易懂的广告标语,让顾客通过广告词对其心理世界进行顺应。本例中,广告商运用Nimble双关的效果,把品牌与聪明机智联系起来,让顾客认为,吃了Nimble面包,就能变得聪明智慧、举止轻捷,使顾客容易对面包产生购买欲望。这句广告语,语言结构简洁幽默,满足了大众消费者的基本认知能力,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做出最佳关联,对消费者的心理世界进行顺应。消费者接收到广告语将食品和语言感知联系到一起,激发了他们对食品的喜爱。
(二)顺应的动态过程
Verschueren(1999)认为,顺应性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中对双关语进行策略选择,以双关语的深层含义作为真正要表达的意图,以期达到委婉含蓄、避免尴尬的效果。听话人根据语境顺应的动态变化对双关语两层含义进行解读和推理选择,使得交际成功,达到交际目的。
例2.Neighbor: Why don’t you have a baby?
Husband: 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这是一段邻居之间的日常对话,当邻居问起丈夫为什么不要小孩,丈夫用“bear”同音制造了谐音双关语。“bear”有“承担,忍受”和“生育”两层意义,那么丈夫的话语就产生出两层含义即他的妻子不能生育,或者无法忍受孩子的吵闹。对于丈夫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为了避免尴尬并回答邻居提出的问题,选择用双关语的语言效果使交际成功进行。首先,邻居接收到的信息是:他的妻子不喜欢小孩子。双关语“bear”带来的新信息与原来的旧信息相互作用,邻居通过对语境变化的判断,做出关联假设,排除之前的旧信息,选择丈夫的妻子不能生育这层含义。推导出丈夫使用谐音双关的信息意图是为了避免尴尬,不希望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过双关语的语言特点含蓄地将事实呈现出来,使得交际继续进行。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邻居通过关联顺应理解了丈夫话语的表层意义,随后通过语境的动态变化,对双关语的深层含义重新做出选择,顺应语境从而取得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充分体现了寻求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关联—顺应模式,强调语言认知关联的同时,结合文化、社会等具体语境的变化,从新的角度对双关语的生成和理解做出分析。双关语是文化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巧妙结合。说话者在使用双关语时,要依据关联原则、语境动态顺应做出策略选择。同时,充分考虑文化习俗、社会规约和心理等因素,听话人能够更有效的接受话语信息,依据这些因素推理判断说话者使用双关语的目的和交际意图,更好地理解双关语。
【参考文献】
[1]Sperber
[关键词]关联—顺应模式 双关语 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072-02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巧妙利用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等现象,使句子具有两层不同的含义,即表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说话者机智地将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通过这种语言形式和文化色彩蕴藏在特定交际中,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听话人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中获得信息,结合语境和文化特点对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想象、推理和猜测,既让语言交际妙趣横生、讽刺幽默,使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又可以化解尴尬,含蓄委婉,使交际过程恰到好处,更为和谐。本文利用语用学理论新模式关联—顺应,此模式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的同时,将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与特定语境相结合,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结合两个理论的优点对双关语的选择和理解进行探讨和解读。
一、关联—顺应模式
(一)关联理论
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往往从主观上不希望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而是选择某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深层含义。听话人获得相应信息结合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从认知角度提出的,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的过程。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而人类认知假设认为:人类认知事物时总遵循着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他们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一是代码模式(code model),二是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l)。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交际双方配合自然,产生话语,首先要让各自的谈话意图被对方识别,说话就是为了让对方明白,即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听话人接收到话语中设置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i)指出了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这种明示刺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能使听话人有效进行加工处理,并且要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好具有一致性。同时要激活相关认知语境,寻找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进行推理判断语境暗含,从而取得正确的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二)顺应理论
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behavior),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共同探索语言产生意义的规律和过程。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指有多种语言形式可供选择。选择的过程并不是按照规则进行,选择范围是动态灵活的,可以通过商讨获得重新选择,即商讨性,因此这种选择带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交际的需要,说话者有策略地对语言进行使用,即顺应性。主要表现在对语境成分的顺应: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对语言结构成分的顺应,动态过程的顺应。语言使用功能在于产生意义,而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进行顺应选择的动态过程,顺应选择是有意识的认知过程。Verschueren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语用理论结构进行了描述。
(三)关联—顺应模式
关联—顺应模式是学者从说话人的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解方面的解释能力和顺应论在语言选择方面的描述能力,取其优势所提出的语用新模式。按照关联—顺应模式,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顺应关联的过程。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为取得成功的交际,说话人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首先,话语交际目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值得听话人做出处理,并符合听话人的认知能力,能够做出相应的推理;其次,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着话语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结果。语境成分选择包含物质世界(绝对和相对空间与时间等),社会世界(权利、地位和社交角色等),心理世界(感情、新年、欲望和意向等),还有对词汇结构、命题结构和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的关联选择。语言一旦被使用,就进入了选择过程;最后,说话者基于最佳关联,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顺应最适当的话语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新模式对语用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和描述。
二、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双关语
(一)明示—推理过程
双关是一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蕴藏着语言的文明和智慧。在交际过程中,双关语本质具有双重语境,有效、含蓄、幽默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如何对双关语进行解读,要对语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策略选择。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意图能够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具有共识。那么在双关语选择使用中,明示刺激要具有足够的关联性,结合语境选择适当的语言结构。同时,听话人能够根据明示刺激进行有效的推理,对双关语进行充分的理解。
例1.She’s the nimblest girl around. Nimble is the way she goes. Nimble is the bread she eats. Light, Delicious, Nimble. ——Nimble Bread 她是这一带最聪明伶俐的姑娘。她举动轻捷。她吃的是“Nimble”牌面包。又松软,又可口,又灵巧。
这是Nimble面包的广告语,在词语上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效果。Nimble用作形容词时,其意为“灵活的,敏捷的;机智的,机敏的”。在语言选择之前,广告撰写者会根据潜在顾客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和所产生的心理做出关联假设,并寻求能让消费者理解的话语方式进行选择。首先,这是符合大众基本饮食需求的商品,因此做出的关联假设应该符合各层次顾客的认知能力,激发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欲望;其次,对于语言的选择应该用简单易懂的广告标语,让顾客通过广告词对其心理世界进行顺应。本例中,广告商运用Nimble双关的效果,把品牌与聪明机智联系起来,让顾客认为,吃了Nimble面包,就能变得聪明智慧、举止轻捷,使顾客容易对面包产生购买欲望。这句广告语,语言结构简洁幽默,满足了大众消费者的基本认知能力,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做出最佳关联,对消费者的心理世界进行顺应。消费者接收到广告语将食品和语言感知联系到一起,激发了他们对食品的喜爱。
(二)顺应的动态过程
Verschueren(1999)认为,顺应性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成分顺应语境因素和语境变量顺应语言成分的双向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策略为基础的选择过程。说话者在特定语境中对双关语进行策略选择,以双关语的深层含义作为真正要表达的意图,以期达到委婉含蓄、避免尴尬的效果。听话人根据语境顺应的动态变化对双关语两层含义进行解读和推理选择,使得交际成功,达到交际目的。
例2.Neighbor: Why don’t you have a baby?
Husband: 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这是一段邻居之间的日常对话,当邻居问起丈夫为什么不要小孩,丈夫用“bear”同音制造了谐音双关语。“bear”有“承担,忍受”和“生育”两层意义,那么丈夫的话语就产生出两层含义即他的妻子不能生育,或者无法忍受孩子的吵闹。对于丈夫来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为了避免尴尬并回答邻居提出的问题,选择用双关语的语言效果使交际成功进行。首先,邻居接收到的信息是:他的妻子不喜欢小孩子。双关语“bear”带来的新信息与原来的旧信息相互作用,邻居通过对语境变化的判断,做出关联假设,排除之前的旧信息,选择丈夫的妻子不能生育这层含义。推导出丈夫使用谐音双关的信息意图是为了避免尴尬,不希望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过双关语的语言特点含蓄地将事实呈现出来,使得交际继续进行。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的过程,邻居通过关联顺应理解了丈夫话语的表层意义,随后通过语境的动态变化,对双关语的深层含义重新做出选择,顺应语境从而取得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充分体现了寻求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关联—顺应模式,强调语言认知关联的同时,结合文化、社会等具体语境的变化,从新的角度对双关语的生成和理解做出分析。双关语是文化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巧妙结合。说话者在使用双关语时,要依据关联原则、语境动态顺应做出策略选择。同时,充分考虑文化习俗、社会规约和心理等因素,听话人能够更有效的接受话语信息,依据这些因素推理判断说话者使用双关语的目的和交际意图,更好地理解双关语。
【参考文献】
[1]Sper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