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生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建构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具强大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新的理性思索。后现代主义向哲学转向对建构新的更合理的理论思维给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哲学转向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39—02
  
  “二战”后,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速加剧,跨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并在理性与非理性、太阳神与酒神、上帝与世俗的搏杀中,经历着新的“嬗变”。正是这种嬗变标志着20世纪的西方文化分为两个时期——现代主义(Modern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并伴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之为“后现代社会”,至今已渗透到艺术、哲学、经济、政治等几乎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并出现在不同主题的大众文化中。虽然后现代精神或后现代意识形态现在尚未取代资本主义传统的主流思想,“后现代性”尚未覆盖“现代性”。但它正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影响,并且渗透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本文试图从后现代性及后现代哲学转向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维方式。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产生
  
  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指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人性的不断改良和完善。而在1982年增补版《牛津英语词典》中对“后现代”的解释是:“指继被叫做显得的东西之后,或时间后于现代。”这就将后现代看作是时间上的、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然而对“后现代”许多人把它看作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戏剧性的断裂或决裂,是一种旧的东西的终结和新东西的来临。
  对于后现代主义,人们从内容上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理解和阐释。如解构学派的德里达认为“后现代”就是要反思现代,要否定一切“现代性”的东西;法国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现代的自身之物,甚至是现代的“初期状态”;美国丹尼尔·贝尔认为“后现代”不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从历史分期上把握;而王治河教授认为“后现代”是一全新的思维方式。这种从思维方式角度把握后现代,是因为可以使人们从“现代”和“后现代”硝烟弥漫的论战中找到他们各自为其自身而具有的鲜明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发现并汲取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合理思想。
  如同传统社会中存在现代主义对传统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一经诞生,就随之认可和预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自现代主义占统治地位之时,它就有了一个对其不断的批评、超乎对手——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而且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对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进行彻底认识、分析、发现其中问题并克服的过程中树立起自身的显著特点。批判和超越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是产生和存在的意义所在,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通过“解构”即批判阶段和“建构”阶段实现的。
  
  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建构”
  
  后现代主义一词据英国坚克斯考察,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由当时英国艺术家查普曼首次使用并从此得以沿用。前期的后现代主义比较庞杂,有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等多种表现,其中解构主义较具代表性。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哲学上的表现从柏拉图的“观念”、笛卡尔的“我思”、斯宾诺沙的“实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分析哲学的“语言”等等典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追求本源和终极真理。美国学者R.H.麦金尼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论争的最根本之处是“一与多”的问题。现代主义者试图寻找和创造统一性、秩序性、整体性、客观真理及永恒真理,而后现代主义则去发现和再现多样性、无序、不完满性、多元论和变化。解构主义在德里达(1967年)时期出台,他致力于消解二元对立的现代注意思维方式,对等级压迫的结构(如认为言语优于书写)进行解构和颠覆。其目的在于“废除所产生的社会性不平等并保证每一个个体有均等竞争机会的前景,就包含在被遗弃的现代社会的梦想之中”。如果说解构主义的主旨在于批判现代主义思维方式,是在“破”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那么它还必须通过“立”来对其自身更显著的特点——建构型现代主义的主旨在于超越现代主义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是一种无止境的量的积累。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得以成长,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思维方式的革命将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带来新生力量,也只有认定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才会带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所以固守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在发展中会碰到许多难题,要开辟真的创造之路,仅仅对落后的现代秩序进行反映是不行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观。解构的代价是“生活自始至终都由被放逐敌人的无处不在的部队所管制”,所以后现代主义在其解构过程中打破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及其编织的神话,在其建构过程中则树立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其深刻的洞察和强有力的批判及它切入问题的准确度和对强大现实勇敢的批判精神,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其建构阶段,后现代主义汲取了古典思维的“和谐思想”和现代思维如确认科学的强大推动力等合理思想。在超越过去思维方式的同时,树立了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有破有立,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并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转向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和影响的结果。所谓“现代主义哲学”,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想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斯·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哈贝马斯的交际行为理论等。自1979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出版《后现代状况》一书,后现代主义思想正式进入哲学讲坛,并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哲学批判和论战中最全面、最激烈、最具根本性的一幕。
  1、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是一种理论反省。资本主义 发展到后现代社会,其内部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这促使哲学家们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来反思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后现代主义在这一反省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和弊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球已越来越变得不适合于人的生存。加上现代主义宣扬科学至上,以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科学的发展不仅重新导致了人的异化或人的自由丧失(如美国轰炸南联盟、入侵伊拉克等),导致了对精神文明和道德信仰的忽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结果可能使人类走向毁灭,这难道不是后现代主义从反面给我们的警示吗?
  2、后现代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主义哲学为己任,其建设性思考是后现代哲学的转向。当人类进入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社会的生产结构、文化形态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崛起,一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流向和新变化,昭示了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启蒙运动至现代主义的西方文明存在极大的困境;另一方面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对前现代主义的反叛、承袭和超越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和必然性。因此,倡导一种或多种能够解决现代性文明本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走出哲学困境,则成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关心的课题。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普遍化、总体化、同一性、等级体系、本质论、基础论和表象论,肯定多元性、多样性、差异非中心、零散化、机遇、不确定性、流动和生成,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种新的转向,产生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设性思考。如佟立老师提出的将人与人、物与物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内在的、共生的、平等的和构成的“构成主义”;强调“有机主义”,世界是相互的共生关系;世界各国在经济等方面互惠互利、相互依存而实现双赢的“依存主义”;还提出了男女平等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市场风险的“并联主义”;强调人类面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再生主义”;以及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扬弃等等。总之,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建设性旨在彻底改变现代性的世界形象,重新塑造当代世界的后现代模式。这意味着后现代性精神具有时代现实性,即使它存在某种理想化的构思,这也是对当代世界的巨大挑战。
  3、后现代主义哲学并非绝对科学,它也包含着许多消极因素。后现代主义的根本问题是过于偏激,对现代主义基本上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把自己和现代主义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两极。后现代主义主张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使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在思想方法上,由于片面强调了不确定性、无序、非连续性和断裂,这只看到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并否定了事物存在着相对稳定性和普遍的联系性,这使后现代主义又陷入了形而上学。同时后现代哲学理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真理性、共识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性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真理并不存在,没有什么纯粹主观或客观的事物。宣称哲学终结了,传统的本体论已死亡,现代认识论也失去了意义,这又重蹈了黑格尔绝对主义的覆辙。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典型代表了利奥塔的否定“共识”观,认为“共识不过是讨论问题时的某种特殊情况,共识并不是科学讨论的终极目的,相反,讨论的目的不是追求共识,而是追求本论推理。”这就使其理论丧失了社会和历史意义,是对人类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文化或文明成就的绝对否定。再者后现代理论忽视历史发展的进步性和客观规律性,把历史进步性说成是“极其可疑的假说”,这导致他们在真理和实践上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欺骗性和不合理性及阴暗面的揭露、批判和否定无疑是进步的,但把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一同否定掉了,这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重大损失。由于这种缺失使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实践上,虽然同现代主义相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主义的反动,但实质上它是现代主义的极端发展。
  
  [责任编辑:李晓丽]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173-01    会议是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新闻源,会议新闻在新闻宣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把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最新精神,直接告诉群众的有效方式,又是指导工作、动员群众和开展各项活动的舆论工具,因此,会议新闻的创新对于写好会议新闻至关重要。  关于会议新闻的创新问题。它涉及面广,困难也
始于2009年11月11日的“双十一”电商大战于2012年达到了顶峰。  2009年,1亿;2010年,9亿;2011年,52亿;2012年,191亿,这是淘宝天猫“双十一”海啸般的消费额倍增数据。  有赢家必然就有输家,“双十一”对传统消费习惯、传统商业的生存环境和旧的零售模式以及上游下游产业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電商的商业模式如何继续校准并实现真正的广泛盈利、电商世界自身的生态环境如何真正平衡,
本刊讯:为学习贯彻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座谈会精神,增强机关干部和各级兽医行政人员依法防控观念,提高重大动物疫情处置能力,根据农业部常务会议要求,11月23~24日,农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5-0170-01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    1 传统教学方式的讲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宗旨。课堂教学是整体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逻辑单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