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不是换取创新的货币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隐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但不幸的是,相关的法律制度却落后于创新的脚步。的确,最新的一部有关隐私的法规《电子通信隐私法》还是在1986年通过的!
  虽然彼得雷乌斯将军的丑闻事件触发了对该法律的更新,但这种更新也仅仅是对例如邮件等电子通信内容予以更多的保护,仍然无法把我们的隐私与其他很可能违法的行为区别开来,我们的数据信息很可能会被非法搜集并使用。
  一些立法者宁愿不要相关的法律限制,因为这会“威胁互联网的命脉:数据。”听听这群人的代表玛莎·布莱克本,在2010年4月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的发言吧:“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隐私模式,把信息从信息经济当中抽离出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国民经济衰落、创新发展停滞,而你会输给选择到别处工作的创新者们。”
  即便认定很多诸如Facebook等公司的行为是合法的,他们的做法还是有令人不满的地方。不应只是像现在这样,把隐私作为换取创新的货币,在很多情况下这似乎也就等同于公司利益。要想保护隐私,我们需要对于隐私的目的以及价值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隐私是一种重要缓冲
  在即将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乔治城大学法律教授朱莉·科恩,提出了关于“隐私是为了什么”这一话题的有力论点。科恩的观点本质上是对当今理论家和立法者所持有的主要观点进行批判。
  当今的理论家多将隐私看作是发展价值的工具。在这一框架下,隐私就被降级为我们多种防卫的其中一种,比如防止他人的偷窥,比如防止Facebook最近在未经个人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试图提升其面部识别软件,以此获取更多用户数据的行为。只要是能通过其他途径来保护,或是当隐私阻碍了其他像创新这样更有利可图的目标时,那么这些原则就显得不那么有用因而也会被漠视。
  科恩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将隐私视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反之,她主张隐私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可以被明确界定的一个固定条件或属性(例如隔离或控制)。隐私其实是一种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喘息空间。”
  生活和环境总是在变化,所以隐私不能单纯地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定义。隐私应该被理解成是一种重要的缓冲,给我们空间来发展自己的身份而不受监管、评价和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隐私对于帮助我们处理好这些影响我们人格发展的压力十分关键,同时对于“创造自我(发展)劳与逸的空间”有着重要影响。科恩还认为,这种自我发展使得我们发现我们想要的社会形态以及我们的努力方向,而这两者是决定生活充实与否的关键因素。
  伍德罗·哈特佐格和埃文·塞林格在最近的一篇文章当中,对于“模糊”的价值发表了类似观点。当结构限制阻碍了不速之客获取数据的时候,模糊保护就会开始。这些保护会继续阻止公司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开发我们的隐私信息。它们会通过促进“人身自由、自我实现、社会化、以及滥用权力的相对自由”来保证民主社会的安全。
  拒绝实时监控
  出于这些考虑,真正危险的是像传说中Facebook的地理位置跟踪应用那样的功能吗?你可能觉得自愿交换自己的数据,来获得个性化的优惠券或促销活动非常划算,或者通过这种应用,向朋友播报自己的位置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想想看——在商店里细细浏览并购买商品——这种安静而独立的时刻,恰恰是我们自我定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这样的时刻让步于无时不在的监视,甚至是发生在我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的行为或是自我认知的方式就会发生改变。
  从这种意义来讲,我们会发展出一种缺乏隐私且出于监视之下的身份;我们必须决定自己是否想生活在一个把任何行为都看作要被分析的数据点,并将其视为像货币那样用于交易的社会。我们越是容忍这种长期的跟踪行为,我们就越难改变科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侵蚀。
  隐私不仅是我们用来享受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种必需品,它影响着我们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思维、决定和行为不受社会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情况下,建立怎样的身份;以及我们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
  不管愿不愿意,关于我们一切行为的数据搜集——包括如Facebook以及越来越多其他公司所组织的——都在塑造和生成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私底下和监视中会展现出不同的一面。科恩的论证也解释了隐私所带来的喘息空间,对于发展完整而充实的人格具有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
  (文章选自《大西洋月刊》译者:kieraqin)
其他文献
3月1日“国五条”细则的出台激起千层浪。新政出台首个交易日地产股表现惨不忍睹,当日50多家地产股跌停,行业指数整体跌幅超过8%。这些股票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投资者报》在15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筛选了15家(约占总数的1/10)最具投资潜力的公司。  我们的筛选指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衡量估值水平的常见指标市盈率,另一个是现金与收入比值。前者反映公司目前估值状况,后者反映公司的增长潜力。我们将对这两
期刊
“我买的房子又涨了。”近日,一位刚在去年年底上海万源城买房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每平方米三万四左右,现在均价已经到了三万八。而这不仅仅是个案,在上海大华新村附近的二手房也从去年年中的均价两万三四上涨到了目前的两万八左右。  3月7日,媒体报道称,北京有不少楼盘的开盘价相比去年都将大幅提升,少则10%,多则30%。去年9月底,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多次预言“明年(2013年)房价可能暴涨”。他的预言或
期刊
几百年前,当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不断尝试把廉价的基础金属变成贵重的黄金和白银,这就是所谓的炼金术。现在,华尔街的银行家也在努力尝试实现类似的“奇迹”。  这就是所谓的“抵押品变形”,该项新业务现在已经成为了银行业罕见的增长亮点。新的监管准则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不断蚕食银行业的利润,这项新业务有望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  抵押品“变形记”  所谓的“抵押品变形”,也就是把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转变成表面上更
期刊
在去年11月起成功做空日元大赚一笔以后,一些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而其中的许多人指向同一个目标:英镑。  这些顶尖的宏观基金包括索罗斯资产管理公司、Tud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Caxton Associates和Moore Capital,他们预期英国将陷于类似日本的困境,英国经济前景恶化(出口萎靡、生产率相对低下、政府融资能力受限),英镑对其它货币已
期刊
最早知道威斯科是查理·芒格先生在其股东大会上的实录。后来才知道威斯科曾经只是一家小型的地区性储蓄贷款机构。但自从1976年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收购以后,就逐步被改制成结构与伯克希尔·哈撒韦非常相似的控股公司。威斯科的控股股东是蓝筹印花股份,蓝筹印花股份的控股股东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而巴菲特又控股伯克希尔·哈撒韦超过35%,因此巴菲特可以控制威斯科。不过,与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其他公司相似,巴菲特
期刊
在过去15个月里,我们以3.44亿美元收购了28家日报。可能有两个原因让你们有些迷惑。第一,在以往的致股东信和年报中,我已经告诉过你们,报纸行业的发行量、广告和利润将一定会下降,这个预测至今仍然不变。第二,我们买入的这些资产也远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规模标准。  我们能够容易地解释第二点。查理和我热爱报纸,若它们的经济价值合理,我们会出手收购它们,即使它们远不符合我们的规模门槛。至于第一点,则需要我提
期刊
他甚至确认自己“完全康复”,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乌戈·查韦斯还是没能够克服第四次化疗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在进行了四次化疗手术后,他的抗癌之战还是输了。从古巴再到委内瑞拉军事医院,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恢复期后,这位委内瑞拉总统在加拉加斯逝世。  当地时间3月5日16点25分,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眼含热泪,通过国家电视台向人们传递了查韦斯的死讯。他证实“委内瑞拉全部兵力将会进行部署以保证国家安全。”  在
期刊
他们建是建了,消费者却不买单。  新华南摩尔于2005年在广东省开张。整个购物中心的商业面积达500万平方英尺(译者按:约46.4万平方米),可容纳2350个商铺,是全球可租赁空间中最大的购物中心,是美国最大购物中心美国摩尔的两倍。  在户外广场上千的棕榈树之间,有复制的凯旋门,巨大的金字塔,还有泊着贡多拉船的超长运河。  但问题是,这个购物中心几乎被遗弃了。尽管有夸张的设计和豪华规模,可只有少量
期刊
3月5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所做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惯例,最后一次工作报告除了报告例行的汇报,还要对整个任期内的工作做总结,强调成绩,尤其是要回应重大争议问题。因为这是一届政府最后一次有机会对工作进行自我评价,今后的评价就要由历史来做出了。  温总理的报告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年不易  温总理在报告中回顾了过去5
期刊
当市场上多数机构投资者高举价值投资大旗时,北京神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宇却旗帜鲜明地说:“我就是一个投机客。”  历任招商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上海重阳投资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的陈宇,对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价值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一个富人都争先恐后移民的国度,你能指望和他们的企业共存亡吗?价值投资的想法在中国是非常愚蠢的。  在外界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