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新建立的预测概率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63例)和非VTE组(310例)。依据COMPASS-CAT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
【机 构】
: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100021,国家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新建立的预测概率模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63例)和非VTE组(310例)。依据COMPASS-CAT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1.03 mg/L、血红蛋白<10 g/dl变量,构建新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应用MedCalc软件比较ROC曲线差异,分析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VTE风险的应用价值。
结果全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16.9%(63/373)。VTE组患者的COMPASS-CAT评分为(6.37±3.40)分,高于非VTE组[(2.74 ±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TE组COMPAS-CAT评分≥7分、卡氏体力状态评分≤80分、心血管疾病合并症≥2种、中心静脉置管、高脂血症、血红蛋白<10 g/dl、D-二聚体≥1.03 mg/L、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高于非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1.03 mg/L、COMPAS-CAT评分≥7和血红蛋白<10 g/dl均为影响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OMPASS-CAT模型和新构建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和0.804,与COMPASS-CAT模型比较,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AUC增加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
结论对于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对VTE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血红蛋白变量构建新的预测概率模型可提高NSCLC患者VTE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影像科作为医院最大的平台科室,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众多非传染病专科医院影像科在疫情防控中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快速、合理、有效地实现新型冠状肺炎防控工作的转型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多数公立医院的现状,初步介绍面对疫情影像科室工作模式的转变,以期对类似情况单位有所帮助。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在CT小肠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60例临床需要行CT小肠成像的患者。将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剂90 ml,B组采用350 mg/ml浓度对比剂90 ml, C组采用400 mg/ml浓度对比剂79 ml。所有患者均行CT小肠成像检查。观察图像质量,客观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市暴发流行,患者数量急剧增加。CT在COVID-19的发现、发展和转归方面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方舱医院配置车载CT及板房CT是目前的有效之策。方舱医院CT检查COVID-19的感染防控方案是疫情的一个重要防控链,必须符合重大疫情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及东西湖方舱医院配置CT时的疫情防控经验,并提出初步的思考,以资参考。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影像检查特别是CT成为疾病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关键方法。尽管MRI检查不是检测COVID-19的直接手段,但是在疫情期间,MRI作为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不但会有普通患者,也会有COVID-19确诊或疑似患者进行MRI检查,尤其马上就要面对因疫情限制而累积的大量需求的MRI检查。如何做好疫情期间的MRI检查感染防控,避免院内感染,成为临床
目的结合化疗后出现肺内磨玻璃影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肿瘤患者出现肺内浸润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思路。方法2020年2月13—28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的139例患者中,8例患者提示肺内新发浸润性病灶。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基线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在Pubmed、Embase、CNKI等数据库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迅速。为了避免人群聚集性传播,政府加强了人员流动性的管控,给乳腺癌患者的检查、治疗带来影响。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文章结合乳腺癌患者特点及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就乳腺癌患者如何实现科学的院外管理进行探讨。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感染COVID-19的风险更高、症状更重、恶化更快。在正确认识COVID-19危险性的基础上,更需加强自身防护。患者应结合目前所处地区的防疫情况、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后确诊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迅速蔓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均带来巨大影响,尤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影响巨大,也对肿瘤患者的诊治提出巨大挑战。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患者免疫力低,预后差。对于胸外科医师而言,适时选择外科手术,以及如何应对疫情下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需要全体胸外科医师共同努力,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中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并同时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诊治的可及性,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制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INC-PINT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正常成骨细胞hFOB和人骨肉瘤细胞HOS、MG63和SAOS2中LINC-PINT和miR-524-5p的表达。应用脂质体法转染至pcDNA组(转染pcDNA)、pcDNA-LINC-PINT组(转染pcDNA-LINC-PINT)、si-NC组(转染si-NC)、si-LIN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