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三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运动之中,通过三年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感想颇多,在此我谈谈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
  
  二、对教材的认识: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
  
  1.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人教版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比如必修1安排了三节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多民族凝聚的中华民族——尝试自编教材;伊拉克战后的重建问题——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必修2安排了两节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讨论。刚开始由于课时紧,我们没有实施这些探究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每节课后都有探究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探究,主要途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回答比较踊跃,有的学生甚至还说出了家乡的一些名人,这样学生就对元朝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后来我们陆续实施过探究活动课,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查阅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展示。虽然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学生却体验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并获得了主动探索的“经历”,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形成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人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高中生会形成整体的社会视野,从而促进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比如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政治制度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但是学生在学完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会认识到人类奴隶社会史既存在专制制度又存在民主制度,所以新课程围绕着一个专题把古今中外的历史放在一起有很大好处,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拓展思维能力。但是,教材的模块编写体系跨度大,跳跃大,中外结合,无形中使教材难度提高,与课时限制,学生基础差、不适应相矛盾,这就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所以我们建议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再如必修2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1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图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阅读与思考等都比较有意思,能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这次经济危机的认识。
  
  三、对学生的认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动态研究
  
  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贯彻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新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改变,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增强了历史意识,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初步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总的来说,学生在经历了三年的历史学习后,认知水平、分析、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了较大长进,思想成熟了许多,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了。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些都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对教师的认识:加强教师协作,促进同伴互助
  
  1.变化。在三年的课改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即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了较全面的发展。
  2.体会。我认为比较好的几点做法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
  课改开始时,对于怎样教教材和如何使用教材,大家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捷径。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备课组共同认可的一条经验就是注重教师的协作精神。我们实施过的有校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及校外与教研员、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在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重点谈谈校内教师的协作。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会新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课程资源,更需要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课改之路。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有:
  首先是同一学科各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校让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这样就为困惑中的我们随时切磋、随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讲每一节课前,我们备课组的教师都会在一起讨论本课的地位、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教材,共同讨论设计新课导入、讲授新课中采用哪些方法、设计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相互探讨中,有时同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假如备课组中的哪位教师要参加比赛或去讲观摩课,我们组内成员都会尽自己所能助他成功,这更加体现了教师间可贵的协作精神。
  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所以教师应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心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育人方法、教学手段等,从他们的闪光点中启悟自己教学的得失,权衡自己教学的利弊,从中撷取能为己所用的。比如,平时多去听其他学科教师的课,虽然有时可能听不懂教学内容(尤其是理科),但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在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节课时,就得到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帮助。他们上网帮我查阅有关资料,给我提合理化建议。比如,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采用了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来让学生体会并得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结论。又如在讲经济全球化利弊这一问题时,我采用了一位数学老师提供的“卫星拍摄的夜色下的地球”和另一位地理老师提供的《人民摄影报》上“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照片,这些图片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注重教学反思的作用
  反思就是对课堂行为进行总结。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对教学方法、过程作出批判性的评判,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教学能力、业务素养。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教师更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我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对每一节课都做认真的课后总结,以指导下节课的操作。比如我在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节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时,对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看书总结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我发现除了少数学生以外,大多数学生看书速度慢,而且效果很差,不会总结。在课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高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我很惊奇也很着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会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教材是中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特别是历史教材,它本身具有可读性的特点,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理解潜在意义呢?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及上网查阅资料的结果,我认为提高历史科的阅读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语文式”阅读法、“提纲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地图式”阅读法、“线索式”阅读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况采用其中的阅读法。我想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此后我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和做题时采用以上阅读法有意地培养学生,至今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教学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随时记下来,有时哪怕是几个字、几句话、几段文字,那都是一笔财富,将受用不尽。所以,我建议同行们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
  (3)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学习历史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历史新课程是专题式教学,需要教师恰当地处理基础知识和专题教学的关系。这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对每一专题教学的驾御能力,尤其反映了教师对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当然这些学习内容也是许多教师以往的教学中常用的,仍适用于新课程的教学):学习的第一内容是时政,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服务于现实,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鲜活的时事知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服务现实、展望未来。学习的第二点是注意选择新的理论文章和著作和新的教学改革方案。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有根本的转变,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这仅仅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培训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所以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学习的第三点是阅读《历史研究》等史学界的顶尖期刊,吸收最近的史学成果,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改变历史课陈年老酒的形象。新课程改革紧跟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阅读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各大报纸,上网了解重大事件动态如新华网、国际在线等优秀网站,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如中央4套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今日关注,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等,把握时代脉搏,在每节历史课中都有鲜活的内容带给学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史、地理、时政、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回答和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探索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个中的酸甜苦辣,相信每一个积极投身课改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诠释。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其他文献
“各科标准分平均分一定是500分”,相信了解标准分的人都听过这个结论(特别是教师),但这却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这是一些教育统计学专业书籍对标准分的错误论述所导致的。虽然目前标准分暂时退出高考成绩统计的舞台,但在部分地区中考及各类考试中依然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正确认识标准分,纠正几十年来人们对标准分计算方法和标准分平均分等种种错误的观点。
会议
期刊
本文作者时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难和"差生"难教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化学教学的改革.阐述了对新一轮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的几点体会.
会议
本文介绍了试验模态分析的理论及其在汽车研究中的应用。运用模态分析技术,可以在结构物理参数未知的情况下,通过试验,测定系统的传递函数;经过计算,识别出系统的模态参数;对
会议
师资力量薄弱是现在农村义务教育相对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以往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挑战无疑是巨大的。我参加工作九年,一直致力于课堂改革的实践操作,用新的观念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在一些公开课上,我大胆地将自己研究课改的体验渗入课堂教学,收到了听课老师、专家们很高的评价。通过实践,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