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毛细血管异常作为硬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症及皮肌炎器官受侵的指征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往一些作者曾观察到硬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症及皮肌炎均有类似的甲褶毛细血管异常,特别是毛细血管袢的明显扩张,但未注意到其与器官受累的关系。为了探讨这些疾病的毛细血管改变的特异性,它们异常的程度和临床综合症状严重程度的相互关系,作者对28例硬皮病、13例肢端动脉痉挛症及3例皮肌炎共44例进行了观察。

其他文献
一、简单历史对人类致病的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分枝杆菌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大多存在于土壤、植物及冷血动物中。有些菌当发生突变时亦能在温血动物的体温条件下繁殖。回顾分枝杆菌研究的历史,最早是从Hansen发现麻风杆菌(1873年)开始的。
期刊
近十几年来,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一些四烯类、七烯类抗真菌抗生素外,作用在真菌细胞膜的一些药物,尤其是咪唑类和三氮唑类药物发展很快。已知的有氟康唑、伊曲康唑。预期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沙普康唑等;作用在真菌细胞核的药物主要还是灰黄霉素和5氟胞嘧啶。作用在真菌细胞壁的近期将有β-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等问世。
对于后天性色素沉着的治疗通常给予抗坏血酸口服,其理由是其能阻碍酪氨酸酶的氧化反应、还原已形成的黑素及安全性好等,但抗坏血酸除遇光和热等易于氧化外,还因口服难以在皮肤中维持高浓度而需长期、大量使用.为此人们研制了多种稳定型抗坏血酸,并试图用外用疗法以提高直接到达黑素合成部位的局部浓度.近年来,作者将抗坏血酸第2位上的羟基用1分子葡萄糖进行置换,成为抗坏血酸2-O-α-糖苷(AA-2G),并已能进行大
氯苯酚嗪(Clofazimine,摘者按:即B663,国内已试制成功)是一种酚嗪类衍化物,对分枝杆菌(特别是麻风杆菌)具有抗菌作用。此外,已经证实氯苯酚嗪对巨噬细胞的功能有促进作用,并能增强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过去对坏疽性脓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X线疗法及药物疗法(如水杨酸、磺胺吡啶、硫唑嘌呤和皮质类固醇,往往需要大剂量),而疗效难以肯定。本文报告了作者应用氯苯酚嗪治疗8例坏疽性脓皮病,男3例
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病(EPPK)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皮损局限于手掌和足跖部以皮肤弥漫性角化过度为特征,典型者边缘呈红斑,组织学上显示掌跖表皮角化过度,伴中上部空泡变性.
作者报告1例Sèzary综合征,对于其归属进行了资料复习和讨论。
期刊
泛发性硬皮病的发病机理至今未明,因而其药物疗法虽有多种,但疗效不一。作者于1975年使用人胎盘提取物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用药对象及方法:用药对象是本科收治的泛发性硬皮病(硬化~萎缩期)患者共2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1例,初诊年龄不到29岁者7例,30~39岁6例,40~49岁9例,50岁以上3例。各例的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如表。所用的药物为PLPR(是一种人胎盘提取物的商品药名),原
反应素性变态反应(即Ⅰ型变态反应)有家族性,据报道,如双亲之一方有此类疾病,则估计子女中50%有可能受累,如双亲均有病,则子女受累的可能为66%。
期刊
无症状胎传梅毒的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免疫印迹法、酶免疫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有希望成为诊断胎传梅毒的可靠指标。
作者从1990年3月~1992年12月间从1800例有色素性损害患者中收集病例,采用同一观察者触摸检查皮损,分平坦(不可触及)、刚触及、可触及、结节(高出皮面(>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