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科技功能与中国实践中的融合策略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e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发展理论中对科技进步的强调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地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也就不可能科学论述科技进步在增长理论及模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并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
  关键词: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46-04
  
  一、马克思及各学派经济发展模型中的科技功能
  
  1 经济发展模型中科技因素由外生向内生的转变
  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体现为资本的积累过程,而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又是投资收益率,而决定投资收益率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发展模型所以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就是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索洛首先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因素变量,假设技术是一种外生变量,并且保持一种固定的增长速度,即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中即使资本与劳动比率不变,资本的边际收益也会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
  丹尼森关于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表明,约50%左右的经济发展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索洛应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检验新古典经济发展模型发现,资本和劳动只能解释12.5%的产出增长,87.5%的产出增长被归为技术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人物的“新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发展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但是仍认为技术进步是一种外生因素。
  将技术进步这一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决定因素归结为外生因素无法令人满意。虽然索洛一开始提出新古典增长理论时就已经意识到,但是若将其作为内生变量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这就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冲突,而新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又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因此,索洛在生产函数中将技术因素与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一起纳入,却将技术看成公共物品。
  技术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或技能被很多人同时使用或拥有,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是。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因某项发现或知识而拥有垄断力量,获取垄断利润,这就意味着技术不完全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某种程度的独享性。
  2 阿罗的内生科技进步增长模式及函数
  阿罗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式生产函数形式为Y—A(K)·(K,L),Y、K、L和A分别表示总产出、资本、劳动和技术因子。资本K在表达式中出现两次却涵义不同,F(·)中的K表示资本投入,属于生产要素;A(K)中的K表示“经验”变量,A(K)是K的增函数,即当“经验”增加时技术得到不断改善。阿罗的这一增长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外部经济性的存在导致总体经济活动表现为收益递增。阿罗这一思想后来被罗默等人吸收成为“新增长理论”产生的萌芽。在“新增长理论”中,基于外部经济性、技术溢出效应的增长模型占据上分重要的地位。
  阿罗虽然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但所指的技术进步只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是一种无意识行为的结果,并暗示技术仍相当于公共物品的假设。阿罗在讨论收益递增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将产出相对资本与知识的弹性限制在1以下,意味着资本积累所引发的技术改进虽然可以部分抵消资本边际收益的下降,但改变不r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趋势。
  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循环互动、相互作用。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有四种方式:物化为技术的知识,随技术变化而消长;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积累;专业化于劳动分工的知识,随分工演进而积累;蕴含于制度和文化的知识,随传统的延续而积累。罗默对阿罗模型做了重大的修正和扩展,更加强调了知识的外部效应,建立了一个完全内生的知识外溢模型。
  罗默模型是一个由知识外部效应、产出的收益递增和新知识生产的收益递减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竞争均衡模型。模型中,知识作为独立因素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形成了一个知识外溢——递增收益——知识投资一效应放大的良性循环,知识积累和经济发展在这种动态的自催化机制作用下共生共长。但任何特定技术的外部效应总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外部效应终究会耗尽。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增长,还须不断地出现新技术。于是,斯托克提出“新产品引进知识外溢模型”,阿温·杨建立边干边学与发明相互作用的杂交模式。
  卢卡斯增长模型结构与阿罗一罗默模型相近,但是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卢卡斯认为溢出效应来自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来自于对实物资本的投资。
  3 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科技框架
  新增长理论模型的共同特点是在引入收益递增时假设收益递增来自于外部经济性,如此处理不会破坏原有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因而仍然可以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从而保证均衡技术进步率和经济发展率的存在。但把技术进步或经济发展归结为外部经济性的作用显然不科学,事实上技术进步往往与有意识的经济活动有关,而把技术进步与有目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联系起来,并且假设个人或企业的发展创造不会使技术立即扩散,那么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就会被打破。
  所以,要想更好地刻画技术进步的产生机理,需要一个专门处理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模型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结构理沦的延续,在20世纪70年代由狄克西和斯蒂格利兹、伊塞尔等人发展起来的垄断竞争模型后成为罗默的第二代增长模型的理论基础。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至今还比较令人满意。
  罗默于1990年提出一个内生技术变化的模型,引入专门生产新技术的研究部门,并强调开发者对其新技术拥有控制权,垄断性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租”不仅可以补偿其开发费用,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垄断利润,因而极大地推动新技术的开发。但是,技术创新也具有负外部效应,因为新技术在创造一部分人的垄断利润的同时,破坏了另一部分人的利润,技术的老化使其资产价值受到损失。因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结论包括:知识的作用体现在导致新技术的产生,又促进知识的积累;经济发展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经济发展率就越高。垄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为推动技术创新,因为企业为获取垄断利益必须倾向于不断推出新产品,这就要求企业重视研究与开发活动。
  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足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4 马克思学派经济发展模型显示的科技地位   马克思学派全要素辩证关系经济发展及科技地位模型的创立,建立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及科技地位和作用的再研究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发展及科技作用的理论,虽然基本没有脱离经济实际并且触及到经济发展及科技作用的基础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都不够系统完整甚至存在很大片面性,并且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即哲学分析方法和出发点存在伪科学性。
  经济发展理论是研究以国家为经济体如何增大产品和劳务的产出量,即如何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学。该学说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斯密系统研究资本经济发展问题,李嘉图把经济发展归为土地、资本、劳动三者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将经济发展的因素概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生产力要素包括着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劳动对象也就是自然科技。
  经济发展理论成为经济学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即二战后的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凯恩斯借鉴马克思总结罗斯福新政到50年代中期凯恩斯宏观经济发展理论编制;50年代中期新古典学派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代表为米德和索洛并编制模型,且将科技功能引入模型;80年代以罗默、卢卡斯、斯科特为代表强调人力、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总体而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及科技作用的理论并没有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范畴,仅就某些具体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分析,因此也就更不可能超越马克思学派的视野。
  科学的经济发展及科技作用理论及模型的建立还是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也就是从整个大的社会经济着眼而从具体经济领域着手,即从生产力构成、生产关系构成、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影响关系建立科学经济发展及科技作用理论和模型。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怎样,生产关系对科技使用的能动作用如何发挥都需要科学的描述。
  生产力要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直接要素,包括劳动力及实际劳动、资本即过去劳动的积累、生产对象即自然环境。科技即人类劳动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教育即劳动力生存的必要成本和知识传播。
  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核心是社会分配关系,其社会表现形式是经济制度。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把重点放在研究资本、土地与劳动的分配关系上,但是资本与土地的所有者是人。资本与土地所有者获得新增经济发展比重高,劳动力获取的就低;反之。
  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结论是资本与土地获得新增经济发展的比重高,再投资就高,经济再增长的速度就高。事实是,现代社会影响投资的直接因素是银行利率,收入高者与低者的储蓄或投资倾向没有太大差别。
  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形成,分配关系不当,有效需求就不足,经济发展过程就产生波动,甚至危机。分配关系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需求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个间接影响层次,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包括政治倾向、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通过生产关系环节产生间接的、外围的、整体的、宏观的影响。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还都存在一个国际方面的影响。
  因此:经济发展JZ={[(劳动力L2·教育J<劳动力L1+资本Z+劳动对象D>)·科技K]·国际经济影响GJ}·{[生产关系影响S+(政治倾向+社会结构+文史传统等)]·国际环境影响GH}
  劳动力L1为在业劳动力,劳动力L2为后备劳动力。
  模型可知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层次,而科学技术又对生产力中的各要素产生着广泛渗透和影响。即:
  经济发展JZ=[劳动力L2·教育J(劳动力L1+资本Z+对象D)]·科技K
  由马克思学派经济发展模型也能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教育提供先导、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资本的产出效率、增加劳动对象的价值量。
  当然,影响经济发展的任何社会经济因素都根本不可能用数学方法、甚至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精确计算或表述,建立经济发展模型只是个相对规范表述。如劳动对象因素中对经济发展影响最直接的是能源,包括石油、水、天然气和煤等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和生物等替代能源,但是对经济发展影响究竟多大,无法精确计算。模型的价值在于运用科学的即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功能。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及中国实践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促进作用,在当代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在速度方面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途径,对于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性。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科学科技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愈来愈大。
  科技进步产生新的生产工艺,改进或更新设备,完善产品设计,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生产效率,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质量更高的产品。
  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都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新兴生产部门的出现和建立,源于科技的发展进步。科技进步改变原有经济结构的格局,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使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传统经济萎缩,而以新科技为基础的产业迅速发展。
  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累进产生整个社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客观上要求增长方式转向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而转变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经济发展的科技因素中最为显著的是体现在科技引进模仿及劳动者的边干边学;之后,研究开发部门的新设计、新发明推动生产科技的进步,使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变,但是研发与生产企业仍然脱节;目前通过体制改革科技部门与生产企业越来越融合。
  但是,在中国实践中,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还存在缺憾。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学技术进步。根本上从科技供给包括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科技,而不能完全依赖引进,或完全依赖自主创新。某些战略领域的关键科技和市场垄断科技无法从国外引进,需要自主研究开发。无论是高新科技及基础研究,还是产业科技及应用研究,都必须强调自主知识产权;而引进先进科技和装备要注重引进科技的消化吸收和冉创新,用引进科技推动创新,把科技引进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结合起来。
  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还存 在许多不足和问题。科学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一直是重要症结。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近30年,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科技与经济的密切融合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科技供给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科技装备、成果产出的不足,使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许多行业的科技和装备还是主要依赖于进口;引进科技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吸收创新效果不好,重复引进更是问题;强调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却并没把科技进步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短期行为严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三、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改革开放进程中通过导向性的产业政策引进科技和吸引带有科技含量的资本品,加速了生产要素的累积,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应清楚地看科技引进和模仿会给长期发展留下许多隐患,因此,在合理、稳定引进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大力发挥研究开发部门的科技作用,加强人力资本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要制定科技跨越战略。抓住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在多数产业采取追随的方式,沿着既定的科技轨道快速跟进。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集成自主科技与国外先进科技,在具备条件的产业实现科技跨越;要完善法律制度。无论是引进科技还是自主科技研发与创新,用法律来保护投资人和创新者的利益,保障社会的持续创新能力;
  要机制创新。以科技转让、科技人股等形式,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提高科技的应用水平;
  要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发挥政府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合力;
  要加强科技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扩大风险投资,使企业成长为加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
  要跨行业协同。“产学研”结合,特别是高校系统与产业的结合,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速度,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尽快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此外,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升级没有新的科技发明资本积累会导致收益递减,生产积极性会削弱,经济就呈现出逐步衰退趋势。事实上人类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正是科技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加速和扩散效应而实现,由于科技创新提高了资本与产量比,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加速扩散效应就会越来越大。当今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一般均达到60%~70%,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着产业的升级。
  科技创新是直接通过提高创新主体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表现出米,而创新主体企业会因科技变革形成产业扩散。使产业结构进行重构,促进产业结构向深层次发展。建市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载体,新的企业应运而生。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根本上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出来的企业间接表现出来。
  而科技创新为企业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转换效能和效益。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对而言,相对的标的就是科技。传统产业,如钢铁、汽车、纺织、石油、煤炭、电力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伴随着科技创新产生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及企业。随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扩大坚实。
  
  责任编辑 浩 宇
其他文献
余秋雨为钟山风景区撰写的碑文,有报纸曾经登过。一个整版,有记者的采访,有碑文全文,不过当时没看。为什么不看?是觉得不必看。住在南京二十年,钟山风景区似乎离我越来越远。
对于“国家法”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国家法”运作环境与状态的“知识”构成了人们守法动机中感性选择的知识前提或“偏见”。这种关于法律的态度、情感和反应性行为.对于法律的
苏州河,曾经半面奢华,半面穷窘;半面罪恶,半面美丽。“两湾一宅”曾经被喻为这条暧昧艳逸的河流上一道丑陋的伤疤,一个发酵的人世间。如今,这个脆弱的人世间已变作牢固崭新的天堂。
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中死区效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的死区补偿方法.在PWM逆变器中,死区会导致相电压产生非3整数倍的
在美国,食管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食管癌临床表现早期食管癌临床表现不明显,吞咽困难是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但由于食管壁的柔
2007年2月4日.2006重庆首届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重庆市市委小礼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市各界共1200余人出席了颁奖盛典。市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The present document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a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ol to map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ate
随着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处理大量程序性的常规事务,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带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的非常态事件。因此,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