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实践点滴谈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j1988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湟源县的多名教师赴广东省广州市学习生本教育。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欣赏了骏景小学、八一实验小学、沙河小学的课堂教学,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广州学习回来,我就承担了生本教育实验工作。回想两年来开展生本教育的经历,我有很多感慨。现在,我结合这两年的经历,给大家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组织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郭教授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没有小组讨论合作,就没有生本教育。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建设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我在建设小组时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先自由组合,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以4人为一组,男女生搭配,性格外向和内向的搭配,按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从而将一个班级建成13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形成自己小组的凝聚力,组长和组员还给自己小组起了名,如“123组合”、“牛津天才队”等。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潜心设计前置性作业
  生本课堂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尤其是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关系到学生能否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不能让学生的谈话漫无边际。比如我在上《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其中一个问题的设计是:正太郎为什么对狐狸一家那么关心,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人和动物之间的美好和谐,从而开发孩子们的智慧,谈对文本的感悟。谈感悟的目的是以读引读,以读引写。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生本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正确理解他人、与人沟通必需的能力。所以,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并能抓住别人说话的中心,能自然、大方地与人交谈、讨论。在课堂上,广开渠道,引导学生开口说,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我班学生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讲故事、朗诵、演讲等,为每个孩子的听和说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与此同时,我经常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让学生回家多说,如把当天的课文内容说给爸爸妈妈听,把每天在学校里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里有宽松、愉快的环境,才能较好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四、指导学生大量阅读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大量阅读,自主获取知识,既是生本教育的目的,也是实验教学的特色。平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他们看的书范围可广了,上有天文地理,下有童话传说。同时,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我引导他们寻找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进行阅读,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如学完《少年闰土》这一课后,我让他们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狂人日记》等,使他们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把他们引进书籍的海洋,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最使我难忘的是:当我执教公开课《金色的脚印》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两只老狐狸是怎样救小狐狸的?几个学生都用文本中的句子阐明了这个问题,这时,我发现有一名学生还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就让他来回答,他竟然说母狐狸用了“调虎离山之计”救出了小狐狸。多么精练的总结啊,太让我出乎意料了,这就是生本教育中大量阅读带来的可喜成果。
  五、鼓励学生大胆写作
  要引导学生写作,首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了阅读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随之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在周记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体裁不限,字数不限,篇数不限,内容不限,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写。因此,我班学生周记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反映班级情况的,有反映老师上课情况的,有写自己心声的,有写家庭矛盾的。最使我感动的是:当我因事外出,回来批改周记时,发现一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老师不在的日子里》的周记,内容是这样的:星期一早上一进教室门,发现语文老师不在,一问班长,才知道语文老师去外地了,当时我心里凉了一大截,许多问题萦绕在耳际:谁来给我们上课?语文课落了怎么办?老师何时才能回来?之后的几天里,来到学校,我总觉得浑浑噩噩,没有了精神之柱,于是我天天盼望语文老师能给我们上课,盼望我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各抒己见。这就是生本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写作欲望,是生本教育让孩子们这么喜欢语文课。
  六、充分相信学生
  生本教育是注重学生为本的教育,是激扬学生生命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相信每个孩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拥有信心。
  我班的一名学生说话有些口吃,由于这个原因,上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时,她把举起的小手总是又放下去。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我多给她展示的机会,常常用微笑、信任的眼神鼓励她慢慢把话说完。经过长期的锻炼,她说话比以前流畅了,上课发言的次数多了,也一次比一次精彩了。
  我班有个男孩他学习成绩差,凡事磨磨蹭蹭,上学经常迟到,课堂上经常睡着,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一方面要求他的家长重视他的学习,一方面对他的学习给予不同方式的肯定。每天只要他不迟到,课堂上不睡着,就可以得一个“优”。作业不管写(下转132页)(上接131页)几道题,我都给他批改。记得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问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时,我发现他在举手,就让他回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说:“这首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我被他精彩的发言深深地震撼了,我让同学们鼓掌鼓励他,并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还在教室的评价表上给他奖了一个“优”。当他第一次得“优”时,睁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没有人天生就学习成绩差,遵守纪律、学习好,你也会做得到,这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过了几个星期,他已不再迟到了,上课睡着的次数少了,学习也认真了,语文成绩也在慢慢提高。没想到,一个“优”字,改变了这个孩子的态度;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了希望;充分的信任使他获得了信心这个台阶,他会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生本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普遍提高。通过生本教育,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表现欲望大幅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常规,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同时,我还高兴地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以前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同学也能主动举手发言了。学生们变得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互相交流了,也变得爱向同学提问题,爱向老师提问题,甚至因为一个问题与同学、老师展开激烈的争论。生本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是可喜的,也是我们生本教育实验前行的动力。
其他文献
文学界普遍认为,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难翻译的,它对译者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语言翻译能力,同时必须在诗歌上也有较深的造诣,即既是优秀的翻译家又是诗人,而能兼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寥寥无几。  但,即便具备了上述两个基本要素,诗歌翻译仍是困难重重,译者还得了解诗人所在国度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此外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必须了如指掌,这就给诗作的翻译增添了难度。  某种意义上,诗歌是一种根本无法翻译的文学
期刊
思念的雪,像一只只晶莹的蝶,缀满记忆中的山巅,妆点了西南边陲的宁静和皓远。我以一种仰望的姿态,瞻仰了垂慕已久的风景线。  那个动人的传说,在遥远的记忆中飘渺,你至今仍在坚守着那份挚热的爱恋,等待着那一刻,那一瞬间。一米阳光的问候,太过吝啬,你期冀着那份属于自己的万丈光芒,融化覆盖的积雪,温暖千万年来看似冷却已久的心田。你细数着日月交替,任凭风吹、日晒、雨打,霜与雪,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世态变迁。
期刊
唐朝时,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
期刊
语文在随着人类进步而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更新。眼下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而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面对现代语文,现代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呢?我个人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开创语文教学新法  教师应当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把握课程标准的特点,深刻解读课程标准。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
期刊
年少的时候,从来不能体会孤独。开心的时候有玩伴,委屈的时候给父母一讲,瞬时就会被他们逗得破涕为笑。心理单纯而明净,快乐总是主旋律。被无处不在的爱包围着,快乐便无处不在。  可越是长大,越会体会生命的孤独。这一方面是由于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有事去找父母了;另一方面,也是时不时地体会出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当这样的感受总会不同程度地重复的时候,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能深刻理解你心情的那个人,无法准确地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
期刊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環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抓手,增强全省上下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環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其中的作风建设力度,决定了加快发展的速度、加快转型的深度、推动跨越的强度。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笔者认为加强广电网络企业作风建设应切实做到“六个增强
期刊
一、记两头定中间  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是历年中考的热点,而有的动词只接动名词作宾语,有的动词后只能接不定式作宾语,有的动词后两种形式都可以接为宾语,那么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如何记住这些动词呢?  对这一重要考点,笔者在借鉴先贤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中总结出了一点不很成熟的方法推荐给广大师生同仁分享,那就是“记两头定中间”。用这种方法把整个初中阶段的这类动词进行分类记忆。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理解这一方法
期刊
船票    潮汐千百次退尽的浅滩  漂泊搁浅  瘦弱的诗歌为爱殉情  一种默契  怂勇我的感觉  在你炽热如火的血液里通行无阻  引渡疲惫的意象再次抵达家园  岸边  等我回家的人憔悴成剪影  渐愈渐合的感觉  一生只奢望这么一次  真真切切  很多清冷的驿站坐化成往事  紧握两张即将启程的船票  我在这一站的检票口等你  风雨同舟    想象和一个民间女子过日子    关掉手机和满眼的灯红酒绿 
期刊
摘要:大學英语课是大學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學英语的教學目标是培养學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翻译在提高學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學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并阐述了如何在教學中对學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翻译技能培养。  关键词:大學英语教學翻译技能培养提高    大學英语课程是大學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大學英语的教學目标是培养學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大學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