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钱累垮!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市涨了,房价涨了,一个新的泡沫正在吹起,新一轮的“抢钱”运动开始了!有的人心潮澎湃,但更多的人是惴惴不安,怕货币政策突然收紧刺破泡沫,又怕通货膨胀来临让货币贬值。不知什么时候,金钱已经控制了人们的情绪、主宰了人们的生活。健康、情感、兴趣、爱心这些美好的事物统统为它让路。
  在埋头挣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抬头看看未来的人生之路了。挣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是挣钱成了生活的全部。在每天忙忙碌碌之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在危机与泡沫交接之时,让我们共同反思: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如何才能不再为钱所累!
  
  我们是钱的奴隶!
  
  在当今社会,如果谁还倡导“穷乐呵”,认为家庭幸福与金钱没关系,那就显得太虚伪了。当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连最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何谈幸福。
  不过,如今另一种极端的趋势更加凸显,就是为了金钱可以牺牲一切。更多的人把挣钱当成人生第一要务,至于什么健康、兴趣、友情、理想、公益统统放在一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变得异常肤浅,不要问我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金钱中。
  
  大多数人是“钱奴”
  或许你曾经对这种拜金主义感到厌恶,但不知不觉间,金钱也已经移到你的生活重心上。不要否认这种变化,看看本刊与搜狐理财频道联合进行的关于“金钱与幸福健康指数”的问卷调查结果,你一定会有所感触:
  左面这组问卷调查虽然内容含量很少,但却很说明问题。接近一半的人(46.4%)居然没有不涉及物质利益关系的朋友,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影片《非诚勿扰》里的那段情节一当葛优结束旅行与好友告别时说:“我不缺钱。最缺的是朋友,年龄越大,就觉得自己越孤独”,接着那位好友独自离开,一边驾车一边痛哭失声,这个场景相信会令很多观众动容。友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但不知什么时候它竟然变得如此稀缺。
  有关因事业而失去健康的话题已经有太多的讨论。最近投资界又有两位可称得上“大佬”的人物英年早逝,一位是44岁的私募元老晓阳投资董事长杨骏,另一位是41岁的上投摩根投资总监孙延群。他们为别人和自己都创造了巨大财富,最终也只是归于尘土。而我们的调查结果依然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考虑因为健康问题而适当放弃工作。很多人都抱着用钱来换健康的希望,但最终会发现,健康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更令人吃惊,净资产达到200万对于一般公司白领来说并不容易,但居然有75%的人认为这是家庭幸福的底线。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在为了追求“幸福”而拼命的积累金钱。他们其实更像是在迷宫里转圈的老鼠,可能一生都走不上财富快车道,却让身边真正的幸福悄悄溜走。
  最后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关注与挣钱无关的事,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这表明人们在牺牲自己的兴趣、理想而成为金钱的奴隶。人们只是在为了挣钱而挣钱,根本没有想过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钱是否真的能带来快乐?
  不要认为我们是在无病呻吟,或者是想调制一碗心灵鸡汤,我们鼓励每个人积极的追求财富,也承认对于很多人来说金钱数字的增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过我们还是希望唤醒这样一种反思:为什么金钱会凌驾于、甚至完全覆盖在健康、友情、爱好、理想等等这些美好的事物之上,什么时候人们都被驯化成“钱奴”却不能拿出一点点勇气进行反抗?
  
  中国人太累了
  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睡觉的中国人”引发网上热议,共同的反应就是——中国人太累了。无独有偶,一个标题为“谁来心疼中国的年轻人”的帖子迅速在网上窜红,很短的时间内跟贴者数千,都表达出一种不安、焦虑和疲惫的心态。60年前,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30年前,中国人开始朝建设丰裕社会的伟大目标前进并很快实现了丰衣足食;今天,中国的年轻人本应该更加的自由、自信和快乐。那么,当前的现象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就是太为钱所累。做奴隶的人都难言幸福,“钱奴”更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沦为“钱奴”,我们先找找外部原因。
  首先是生活成本增长的速度远超过收入增长的速度,让人们不得不为钱“搏命”。
  据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美世公司(mercer)7月7日发布的《2009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生活成本全球排名飙升,北京上升到第9位,提升了11位。超过了伦敦、新加坡等城市,上海上升到第12位,在排名前25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4个。
  当然,排名的变化受汇率波动影响很大,但谁能否认中国人正在以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来承担着相近的生活成本呢?不要再拿CPI说事。它代表不了生活成本的上升,也无需罗列更多的数字,看着不断飙升的房价谁都能感知到生活的担子有多重。
  其次是钱飓得太快,一般人追不上,而贷币价值的剧烈波动把绝大多数人拖垮了。
  近年来,货币发行的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的速度,人们怎么努力的挣钱也感觉不到安全,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手中的钱就会贬得一文不值。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先是资产价格后是消费品价格暴涨,人们发现辛苦积累来的财富原来如此脆弱。如今,一场全民赌通胀的运动又轰轰烈烈的展开了。结果呢?受害还将是大众,因为掌控货币的权杖在别人手中。
  货币主义的观点不知什么时候被中国的精英奉为圭皋,把滥发货币当作是刺激经济的万能药,于是我们总处于“资产泡沫——通胀——危机——疯狂印钞——资产泡沫……”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有趣的是,历史上增加人类福祉的重大科技革命都发生在通货紧缩时期,这对于打着拯救民生的幌子来操纵货币魔杖的人是莫大的讽刺。
  有人可能会说,成功地投资和努力的工作会让你跑在钱的前面。但问题是货币价值的剧烈波动只会鼓励投机炒作,滥发货币只能让离钱最近的人受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在温和通胀的环境下稳健的积累财富,但这种理想状态已经一去不返了。当每个人都在为钱财而惶恐,就希望挣更多的钱以获得安全感,结果牺牲了一切仍未感到安全,只能蜷缩在金钱的脚下瑟瑟发抖。
  再次,市场原教旨主义盛行,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极度匮乏,金钱自然就统治了我们的灵魂。
  亚当·斯密写过两本书,一本是《国富论》,一本是《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奠定了自由市场理论的基础,《道德情操论》则告诉人们,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来引导人类社会运行,只会造成财富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伟大思想早已被后人误读,如今市场原教旨主义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中国虽然走市场经济道路没有几年,却深受这种思潮毒害。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在这些市场失灵的领域依然指望靠市场来提高效率,只会导致让个体承担更大的风险,为了争取这些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人们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拼命挣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一直处在精神信仰真空的状态,这给了拜金主义以可乘之机。传统上“重义轻利”的中国人现在已习惯于将“利”字摆中央,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说某某人很成功,其实就是说他有多少豪宅、拥有几辆名车。即使一个人拥有深邃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但如果没有钱那就谈不上成功的人生。于是,大多数人对于刚刚逝去的季羡林老先生、以及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却一生清贫的王选院士,可能会充满爱戴,却并不崇拜,更不要说去追寻模仿了。
  当GDP崇拜已经渗入到社会运行的肌理时,个人对于金钱的狂热追求也就可以理解了。国家富裕了,有的人富裕了,可生态环境呢?道德情操呢?
  以上我们是从外部原因来分析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为钱所累,但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有的人牺牲了健康幸福而成为“钱奴”,有的人却能将金钱与身心健康很好的平衡。财富的外延很大,除了金钱以外还包括许多美好的事物,下而,我们就呈现几个人物案例,看看他们如何追寻真正的财富,成功踏上超越财富之旅。
其他文献
国内首只央企主题ETF发行    7月16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宣布国内首只央企主题ETF——上证央企ETF于7月20日正式发行。会上,工银瑞信公司总经理郭特华表示,“大力发展包括ETF在内的指数基金,是工银瑞信的长期产品战略发展方向,尤其会将发展系列ETF作为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据介绍,工银瑞信上证央企ETF主要采取完全复制策略,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
期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全新的交往模式开始形成,新的交往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系统,而且重塑了人类社会互动的新空间,带来人际交往的新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正以其独特的价值影响和塑造着人类的交往活动,在满足人类交往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交往的异化。我们要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交往异化现象,更重要的是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消解,从而实现人类交往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异化理
全球害怕变老你打算延迟退休吗?  71岁的会计Mriamm Gorman一年多以前就想退休了。但由于她的养老钱遭遇严重投资损失,她现在不得不无限期推迟退休。华盛顿智库urben instiute老年人及退休问题专家Richard Johnson表示:“各种因素令老年人遭受打击。股市狂写、工作难找、房产贬值,老年人很难考虑退休。”  事实上,早在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一些国家已经就日益沉重的养老问题采取
期刊
市场中信息与资金始终在博弈。人们可以罗列更多让人琢磨不透但却巧合的技术行为,但这些数字游戏真能让投资者把它作为A+B一定等于C的结论吗?  “大盘能涨到多少点?又能跌到多少点?”这个简单的问题就像是股市的哥德巴赫猜想。世界上没有人能为股市准确定义,股市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而股市技术分析更像是根据眼前行情,罗列一大堆数字去“猜”。7月1日大盘突破1664点以来的上升通道上轨,并加速上扬时却遇到200
期刊
在美国做理财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严格的考试与雇佣关系直接挂钩,看似繁琐的报告、审核都是在预防可能发生的纠纷。如此严控下,美国个人理财业务才能在今天全身而退。    金融危机肆虐至今,很多行业都难逃魔掌,而个人理财业务却没有明显的机制性变化。在金融体制弊端丛生的情况下,这一结果得益于长期健全的行业监管体系。那么美国对证券经纪是如何管理的呢?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证券从业经验的人而言,你需要被一个证券经
期刊
事实充满诡异地变数,一个危机中日子最好过的国家的货币政策甚至比美国还要具扩张性,中国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面对超级资产泡沫,中国央行将要如何避免“覆水难收”的结局?    半年7.3万亿的新增信贷,广义货币增速放大到了28.79%。  以上数据听着都会让每一家中央银行感到后怕。年初设定的5万亿信贷规模和17%的货币增速,看样子又是一次严重脱离实际的想象计划。谁也没想到,危机中境况最好的国家——
期刊
作为国内一线明星的张铁林,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不断重复着自己“上山下乡、返城当装卸工、然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出国、再后来演皇帝……”的人生故事,有时真的感到很疲惫、很无奈。然而,当有记者问起他收藏的话题时,张铁林立刻两眼放光、侃侃而谈。  与众多名人收藏热门的瓷器、当代油画不同,张铁林的收藏兴趣集中在名人手札上,属于目前还比较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古籍善本领域。但张铁林从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我们:“
期刊
在卢杰眼里:挣钱、商业是容易、轻松和愉快的过程,而学术、理想的实现过程却是“很累的”。比如开画廊,如果只想着商业,就只有多卖画这一个目的,那事情就很简单、很容易操作了。因为如今的商业运作系统已经很成熟、规律:从策划、写作到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再到仓储、流程、资金分配,而且整个系统是一体的,没有矛盾。  但是单一的、没有交织的系统“缺乏刺激”,所以卢杰的“长征空间”里,除了具备商业画廊的全部要素外,
期刊
爱讲女强人故事的亦舒在小说里写道: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那有健康也是好的。”把“健康”排在“爱”和“钱”的后面,亦舒老师不知误导了多少奔走在寻找幸福和成功之路上的女青年。  但是这些女青年中不包括窦晶晶。    财富是0,健康才是1    窦晶晶,30岁,北京海唐公关公司客户总监,同时也是意大利某著名女装品牌在北京地区的代理总经理。  说到财富与健
期刊
记者是在北京国际大饭店见到的张宁,他刚刚在“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5周年纪念大会”上获得一个奖项,晚上要乘坐火车赶回上海。行色匆匆的张宁让人感觉好像是个“双面人”。他的身份既是律师行业猎头公司的CEO,又是公益组织的理事长。既做公益,又从事商业,但张宁觉得两者不冲突,他认为只有用商业的思维来从事公益才能把公益事业做好,而组织公益活动会让从商赚钱变得有意义,把金钱转化成真正的财富。    “致富别趁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