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漫画家斯坦·李所说:“不管多么富有,多么美丽,没有人不曾经历过艰难时光,谁又有真正无懈可击的生活呢?”在现实的压力面前不要较真儿,始终保持乐观豁达与锐意进取的气魄,我们终会庆幸为自已选择了充满阳光的生活。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行走的步伐愈加匆忙,工作的压力愈发沉重。人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及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催生着原本喧嚣的社会更加浮躁,原本脆弱的人体更加不堪一击。股市低迷,基金折翼,大城市与高房价的权衡,都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焦虑、恐慌、沮丧、绝望等负面情绪随之滋生。著名心理专家张西超曾经写道:“对于人类而言,最后一个禁忌,不是吸毒也不是乱性,而是压力。”短短几十字,细细品来,足以发人深省。
炒股炒出万家愁绪
2007年张先生跟风进入股市,随着大盘的持续攀高,他的投资也是水涨船高。忘记了投资需谨慎的警告,张先生将留给儿子买婚房的25万元也投入其中。天有不测风云,面对如今缩水至11万元的股票,张先生开始变得烦躁不安,甚至茶饭不思,白天无心遛弯,晚上躺在床上更是叹气声不断,甚至要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据诊断,张先生患上了急性心理应激障碍。
和张先生盲目跟风不同,王刚是一位技术派股民,脑子里时时刻刻都装着各种股票数据,曾经叱咤股市,收益颇丰。但2008年以来大盘表现不甚理想,他开始对数字变得异常敏感,最后发展到坐车数人头,坐电梯数楼层,甚至后来做什么都要先计算发生事故的几率,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
解压术
手中的股票不断缩水,市场恐慌情绪也在蔓延,大多数人既为金钱上的损失郁闷,也为家庭财务状况感到紧张和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走上绝路。这也就是心理健康中所提到的“股市病”。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包含抑郁症、强迫症和失眠等多种症状在内,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复无常等。像张先生这样出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的患者,多为新股民。调查也发现,盲目跟风、投机心理偏重的股民往往易患股市病。大多是因为股市赔钱,尤其是这钱是借来的或有其他重大用途,心理负担会更重。一般表现出失眠、焦虑、厌食、周身不适,甚至出现一些反应性精神病症状。
股市有风险,入市前应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切忌用借来的钱和有重大用途的资金入市,并且注意丰富投资品种,投入股市的资金不宜超过总资产的1/3。已被套牢的股民也应正视现实,要么割肉出局,要么长期持有(长期来看,股市呈现波浪式上升走势),努力保持平常心,避免心理失衡。另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慎入股市。要调整股市病中的负性情绪,理清自己的压力是来自真正的财务危机,还是来自预期的心理负担。同时,在感到无助时,尽量寻求他人的协助与扶持,及时舒缓情绪,减少心理抑郁。家人也要给予一些理解和宽慰,多带其出去游玩、运动,让其开阔心胸,感受生活的美好。分散注意力也很重要,适当控制股市信息的接受量,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炒股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要为了炒股而放弃或改变原有的幸福生活。如果仍然无法克服,甚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白领危机压力重重
小高在某外资银行上班,是朋友圈里有名的消费选人,不过他最近刷卡已经少了往日的潇洒。以前一日三餐全在外面消费,根本不去考虑钱的问题。而最近,小高开始在家里亲自下厨。除了股票缩水,按揭供房外,周围朋友的遭遇也让他有了紧迫感。好友李强是一家地产公司的高级策划人员,以往保底月薪是4000元,但现在公司给他放了长假,每个月只发1000元。李强在家休假很不适应,总跟爱人吵架,后来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同时,他觉得自己以前生活质量很高,买东西都要去高档百货,现在如此大的落差,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觉得周围人看自己的眼光都很异样。小高陪同李强去医院咨询,医生告知李强患上了情绪性障碍。
解压术
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危机病”在白领阶层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从业压力较大的金融、证券及地产行业等。危机病患者多以焦虑症和抑郁症为主,患者多为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群。年轻人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但自尊心反而更强。在工作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久而久之,不良情绪累积起来,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对于处在高压行业中的白领来说,应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在提高自身抗压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自身的兴趣,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一点阳光,多一些笑声,以便分担压力并挣脱心理抑郁,比如通过多运动、听音乐等来分散注意力。一种小组治疗的方法值得借鉴,找一些相同情况的伙伴互相倾诉,让自己意识到处于压力中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并交流减压的方法。同时,也要多多体味公司与领导对自己的关怀,与其建立感情,消除敌对情绪。
高管也有难念的经
罗经理是地道的金融界精英,身为国内某家著名证券公司的高管,薪水优越,业绩斐然。他的很多朋友都非常羡慕他,但罗经理的生活并非那么如意。无休止的加班、调研与出差,各种各样的应酬场合,让他忙得喘不过气来。据他自己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每天晚上能和妻子一起出去散步,共享天伦之乐,但即使这么小的愿望也基本没有实现过,每天的应酬吃饭也多是逢场作戏,甚至晚上回到家脑袋还在不停的转着。这也直接导致罗经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
解压术
近些年,金融、证券从业人员一直都是高薪族的代表,其高管更是风光无限。但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及身体健康问题正成为他们的商务病,过度劳累也成为他们的主要杀手。基金界已逝的杨骏和孙延群所患的肝病和胃病,都是长期紧张焦虑引发的疾病。
对于证券和基金行业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工作到半夜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以投研部门为例,可能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上市公司调研,剩下的时间也是在忙于写调研报告。而一旦自己主推的股票涨幅落后或未能捕捉到突然冒出的牛股,很可能会遭到投资总监的批评。但若要捕捉到大黑马,获得投资高收益,所要付出的心血非同一般。有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每天半夜会习惯性地醒来,然后忍不住上网看看美股的最新情况,这被称为行业习惯性焦虑症。而这种症状在行业内非常普遍。
实际上,对于处在高压行业的高管,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无论业绩如何都要想到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可以休,生命仅一次,坦然面对,顺势而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烟酒,多多运动以松弛紧绷的神经,减缓压力。亲情交流也非常必要。高压行业中的高管多是日理万机,家庭的温馨很容易让其抛掉烦恼,有效整理思路。也可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目前有许多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中心,收费标准不一,可根据口碑及需求求诊。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行走的步伐愈加匆忙,工作的压力愈发沉重。人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及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催生着原本喧嚣的社会更加浮躁,原本脆弱的人体更加不堪一击。股市低迷,基金折翼,大城市与高房价的权衡,都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焦虑、恐慌、沮丧、绝望等负面情绪随之滋生。著名心理专家张西超曾经写道:“对于人类而言,最后一个禁忌,不是吸毒也不是乱性,而是压力。”短短几十字,细细品来,足以发人深省。
炒股炒出万家愁绪
2007年张先生跟风进入股市,随着大盘的持续攀高,他的投资也是水涨船高。忘记了投资需谨慎的警告,张先生将留给儿子买婚房的25万元也投入其中。天有不测风云,面对如今缩水至11万元的股票,张先生开始变得烦躁不安,甚至茶饭不思,白天无心遛弯,晚上躺在床上更是叹气声不断,甚至要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据诊断,张先生患上了急性心理应激障碍。
和张先生盲目跟风不同,王刚是一位技术派股民,脑子里时时刻刻都装着各种股票数据,曾经叱咤股市,收益颇丰。但2008年以来大盘表现不甚理想,他开始对数字变得异常敏感,最后发展到坐车数人头,坐电梯数楼层,甚至后来做什么都要先计算发生事故的几率,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
解压术
手中的股票不断缩水,市场恐慌情绪也在蔓延,大多数人既为金钱上的损失郁闷,也为家庭财务状况感到紧张和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走上绝路。这也就是心理健康中所提到的“股市病”。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包含抑郁症、强迫症和失眠等多种症状在内,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复无常等。像张先生这样出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的患者,多为新股民。调查也发现,盲目跟风、投机心理偏重的股民往往易患股市病。大多是因为股市赔钱,尤其是这钱是借来的或有其他重大用途,心理负担会更重。一般表现出失眠、焦虑、厌食、周身不适,甚至出现一些反应性精神病症状。
股市有风险,入市前应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切忌用借来的钱和有重大用途的资金入市,并且注意丰富投资品种,投入股市的资金不宜超过总资产的1/3。已被套牢的股民也应正视现实,要么割肉出局,要么长期持有(长期来看,股市呈现波浪式上升走势),努力保持平常心,避免心理失衡。另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慎入股市。要调整股市病中的负性情绪,理清自己的压力是来自真正的财务危机,还是来自预期的心理负担。同时,在感到无助时,尽量寻求他人的协助与扶持,及时舒缓情绪,减少心理抑郁。家人也要给予一些理解和宽慰,多带其出去游玩、运动,让其开阔心胸,感受生活的美好。分散注意力也很重要,适当控制股市信息的接受量,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炒股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要为了炒股而放弃或改变原有的幸福生活。如果仍然无法克服,甚至开始影响日常生活,应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白领危机压力重重
小高在某外资银行上班,是朋友圈里有名的消费选人,不过他最近刷卡已经少了往日的潇洒。以前一日三餐全在外面消费,根本不去考虑钱的问题。而最近,小高开始在家里亲自下厨。除了股票缩水,按揭供房外,周围朋友的遭遇也让他有了紧迫感。好友李强是一家地产公司的高级策划人员,以往保底月薪是4000元,但现在公司给他放了长假,每个月只发1000元。李强在家休假很不适应,总跟爱人吵架,后来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奶奶家。同时,他觉得自己以前生活质量很高,买东西都要去高档百货,现在如此大的落差,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觉得周围人看自己的眼光都很异样。小高陪同李强去医院咨询,医生告知李强患上了情绪性障碍。
解压术
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危机病”在白领阶层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从业压力较大的金融、证券及地产行业等。危机病患者多以焦虑症和抑郁症为主,患者多为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群。年轻人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但自尊心反而更强。在工作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休息不好、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加重挫折感和孤独感。久而久之,不良情绪累积起来,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对于处在高压行业中的白领来说,应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在提高自身抗压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自身的兴趣,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一点阳光,多一些笑声,以便分担压力并挣脱心理抑郁,比如通过多运动、听音乐等来分散注意力。一种小组治疗的方法值得借鉴,找一些相同情况的伙伴互相倾诉,让自己意识到处于压力中的不只自己一个人,并交流减压的方法。同时,也要多多体味公司与领导对自己的关怀,与其建立感情,消除敌对情绪。
高管也有难念的经
罗经理是地道的金融界精英,身为国内某家著名证券公司的高管,薪水优越,业绩斐然。他的很多朋友都非常羡慕他,但罗经理的生活并非那么如意。无休止的加班、调研与出差,各种各样的应酬场合,让他忙得喘不过气来。据他自己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每天晚上能和妻子一起出去散步,共享天伦之乐,但即使这么小的愿望也基本没有实现过,每天的应酬吃饭也多是逢场作戏,甚至晚上回到家脑袋还在不停的转着。这也直接导致罗经理患上了严重的失眠。
解压术
近些年,金融、证券从业人员一直都是高薪族的代表,其高管更是风光无限。但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及身体健康问题正成为他们的商务病,过度劳累也成为他们的主要杀手。基金界已逝的杨骏和孙延群所患的肝病和胃病,都是长期紧张焦虑引发的疾病。
对于证券和基金行业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工作到半夜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以投研部门为例,可能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上市公司调研,剩下的时间也是在忙于写调研报告。而一旦自己主推的股票涨幅落后或未能捕捉到突然冒出的牛股,很可能会遭到投资总监的批评。但若要捕捉到大黑马,获得投资高收益,所要付出的心血非同一般。有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他每天半夜会习惯性地醒来,然后忍不住上网看看美股的最新情况,这被称为行业习惯性焦虑症。而这种症状在行业内非常普遍。
实际上,对于处在高压行业的高管,要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无论业绩如何都要想到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可以休,生命仅一次,坦然面对,顺势而为。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烟酒,多多运动以松弛紧绷的神经,减缓压力。亲情交流也非常必要。高压行业中的高管多是日理万机,家庭的温馨很容易让其抛掉烦恼,有效整理思路。也可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目前有许多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中心,收费标准不一,可根据口碑及需求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