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世界中的女性温情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odow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时代的苏童,都是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奇特的想象,“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伤感的传奇。”[1]但在经历了人世的浮沉与沧桑,苏童开始寻求不同的创作风格,在2002年推出了《白雪猪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童。
  关键词:转型;温情;女性
  作者简介:宋智(1993.8-),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白雪猪头》发表于2002年《钟山》第一期,用一个不太文雅的名字,带读者看到六七十年代感觉荒唐可笑的生活以及女性中之间的温情。很难想象,一个母亲,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凌晨就提着篮子去排队买猪头,仅仅为了家里四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能吃的上肉。但排到母亲时,却被掌管肉食的张云兰告知,没有猪头了。母亲气不过,明明数着有八个猪头,自己排在第六位怎么就没了呢?想到家里孩子正翘首以盼自己能带回一点贫穷年代的荤物,她义正言辞的与张云兰理论着,原本以为买不到猪头的其他人会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母亲,吃惊地发现,他们统统站在张云兰那一边了,唯一替她说了几句话的见喜母亲,在宽慰母亲几句话之后,亦“转过身去站到队伍里,趁我母亲不注意,也向她翻了个白眼”[2],从这小小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人性恶的一面会被无限激发出来的。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在没有涉及的切身利益之时,人们总是会维持面子上的和谐,但当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时,会不惜一切捍卫自己可怜而微小的利益。围观的群众没有站在弱势的母亲这边,反而站在了以权谋私的张云兰那头,为虎作伥,无非就是想拉点关系,以求在贫困年代能乞讨点猪肉,勉强维生而已。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苏童,依旧是那么冷酷,残忍的撕开现实真相,将血淋淋的生活摆在读者面前,让你不得不看,无法逃脱。
  母亲带着怨气回到家里,一个女性的尊严与人格让她低不下头去与张云兰讲和,但是,当她看到家里四个眼巴巴想吃肉的孩子时,终究是没能敌过女性体内特有的温情,拿起为丈夫做的假领子,去了找邻居小兵母亲,借此打开门路,缓和与张云兰之间的关系。“小兵家没什么了不起的,他父亲在绸布店,母亲在杂货店,不过是商业战线……一个手里管着棉布,一个手里管着白糖,都是紧俏的凭票供应的东西。”[3]读到这里,所有的疑惑便清晰明了,在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利益维持着。母亲请求小兵做中间人,打通她与张云兰之间的关系,不出所料,那边回话了,“张云兰的口信之一概括起来有点像毛主席的语录,既往不咎,治病救人,口信之二则温暖了我母亲的心,她说以后想吃什么,再也不用起早贪黑排什么队了,隔天跟她打个招呼,第二天落了早市只管去肉铺拿。只管去拿!”[4]“只管去拿!”多么令人心动的条件啊,作为回报,心灵手巧的母亲要在一周的时间内,赶在年前,替张云兰家四个男孩子一个男人做出五条裤子,为了孩子的肚子,母亲咬咬牙,同意了。按照读者的思维,小说在这里便可来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裤子送过去了,孩子们过年也可以吃上令人垂涎的猪头了,可是,苏童却在这里又来了一个急转弯,“张云兰从肉铺调到东风卤菜店去了!早不调晚不调,她偏偏在我母亲做好了那五条裤子以后调走了!”[5]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早已苦成黄连,为了孩子,母亲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女儿的不理解,一方面要接受来自丈夫的冷嘲热讽,“我母亲在缝纫机前说,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我父亲在床上说,掉出来才好。我母亲说,这天怎么冷成这样呢,手快冻僵了。我父亲说,冻僵了才好,让你去拍那种人的马屁!”[6]在寒冬腊月,仅仅是为了孩子的口腹,一个母亲连夜奋战,手指冻僵不说,心也被家人的冷言冷语所冰冻。生活终归是生活,它不会按照人心所想而生,为活。它给原本就苦苦支撑的母亲的心弦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过活下去的希望全然瓦解,“我们对于春节菜肴所有美好的幻想,最终像个肥皂泡似的破灭了。我母亲明显带有一种幻灭的怀疑,她对我们说,今年过年没东西吃,吃白菜,吃萝卜,谁要吃好的,四点钟给我起床,自己拿篮子去排队!”[7]苏童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人生百态图,作品进行到此,似乎并没有逃离作者往日绝望感的塑造,一个为生活而苦苦维持的女性,竭尽所能,倾其所有,在這里仍不能达成她作为一个母亲做基本的愿望吗?
  小说在最后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使读者在怀疑人生之时,在黯淡无光的未来中,看到了人性当中的一丝微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女性,在除夕那天的清晨,出现在我们家门前。“有个裹红围巾穿男式工作棉袄的女人正站在我们家门前,女人的手里提着两只猪头,左手一只,右手一只,都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大猪头,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人的围巾和棉袄上落满了一层白色的雪花,两只大猪头的耳朵和脑袋上也覆盖着白雪,看上去风尘仆仆。”[8]从覆盖着白雪的猪头那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人在我们家门前等了很久,很久,甚至都没有敲门,“她说,别叫你妈,让她睡好了,她很辛苦的。”,“你妈妈再能干,尼龙袜她是织不出来的。”[9]而这个女人,竟然是那个以权谋私,冷酷无情的女人——张云兰。落着白雪的猪头不仅是寒冷除夕令人感到温暖的礼物,更温暖了无数读者之前被冰冻的心。试想,当时张云兰已经不在肉食店工作了,她是如何在年节这个紧要的关头,送来两头巨大的猪头?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给孩子穿上了紧俏的尼龙袜的?她必定是如同曾经的母亲一般,凌晨便去排队,在风雪大作的清晨,为母亲送来了猪头,这个猪头,已然不是普通的猪头,它是一家人还能怀揣着希望继续生存下去的猪头,它是令读者在现实已然黑暗残酷中,仍可以寻求一丝慰藉的猪头,因为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尽管他们会为了一丝利益而斤斤计较,但是他们没有抛弃为人的基本底线,是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
  这是苏童不同以往的小说创作,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普通百姓,令人读之产生共鸣。青年时期的苏童,作品其充满着暴力、死亡等主题,加之以神秘伤感、陌生化的语言。但是步入中年的苏童,开始尝试表达人世间的温暖与平民生活,用一种温和不具攻击性的创作,力图展示人性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在《白雪猪头》一文中,苏童塑造出在困境中仍可以寻求生存希望的、坚忍而又顽强的女性形象,他用这些独立、富有善心的女性,传达出一种明亮而柔美的人间温情。“我在创作中写女性时,常设身处地,站在女性角度运思,不断琢磨揣测,就像置身戏台,男扮女装反串演一回戏。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能够得到大家认可。”“我小说中的人物鲜有阶层标志,也就是说我从未刻意写某一个阶层的生活,所谓小人物的主要特征是他们关心柴米油盐胜过政治、艺术和新闻,他们不考虑生活的意义而只关心怎么生活下去。我从不鄙视这样的生活,但我有义务审视这样的生命。”[10]苏童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写女性,写人生,在作品中无声的传达着人性的善良与温暖,使小说摆脱了一般人性之丑的叙事主题,让读者在看透世间人性凉薄的事实之后,仍能寻求一丝世间的爱与温情。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4).
  [2]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5]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6]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7]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8]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9]苏童.白雪猪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10]苏童、王雪瑛.回答王雪瑛的十四个问题[A].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开放性与和读者的能动性。本文以赵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叶芝经典诗歌的《当你老了》为例,探讨词作者在进行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时如何关注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文诗歌;流行音乐歌词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52-01  一、引言  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演唱的由赵照改编的流行
摘 要:在中英两种语言中,表达色彩的词语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相同的颜色词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本文以红、白为例,探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及其象征意义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红色;白色;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
摘 要:《公民凯恩》是一部具有先锋性质的影片,无论叙事模式还是画面语言都具有反好莱坞特点。影片导演奥逊·威尔斯将一种“完美的形式主义”风格贯彻影片表里,而他那特立独行的叙事模式和惊人的影像手段各占这种风格的半边天空,它们不仅仅是影片的精美的装饰物,更是建构影片主题的“拼图碎片”。  关键词:《公民凯恩》;主题建构;叙事模式;道具;电影画面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对现代女性迈向人生新格局的自我塑造之路有着睿智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天黑前的夏天》中女性自我建构主题进行解读,再现了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碰撞、突破、升华的心路历程,认识到女性自我并不是寻找或找回所谓的既定成形的“真我”,而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自我;确认;塑造;建构  作者简介:黄燕(1987.1-),女,四川南江人,四川电
摘 要:日本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和中国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中都有龟报恩的故事。《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七篇《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与中国陶潜《搜神后记》卷十《白龟报恩》两则故事在情节、结构、文学描写手段等当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方面说明日本灵异记它受到了搜神后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景戒对日本本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
摘 要:傳统翻译注重作者和原著,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常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多元化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本文以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想北平》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
摘 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十八世纪十分有影响力的一部寓言讽刺型经典小说。书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反语、象征等具有讽刺意味的方法,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英国社会的黑暗。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主义视角对《格列佛游记》进行全新解读。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新批评主义;讽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以《呼啸山庄》為例,简单概述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描写和性格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和《圣经》进行多次的对比的方式对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加深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英美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感受到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的多元化和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文学;宗教文化;呼啸山庄;小说  [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煙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摘 要:张爱玲是一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散文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多产的影剧作家,她的剧本创作中虽多以家庭伦理为主,却常常可以看到一股女性意识的觉醒。早期的作品《太太万岁》就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问题中的揭露和深层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剧本中少奶奶陈思珍的扯谎、婚姻、自我表达的三个方面,来切实探究人物的三层觉醒,以探究形式传递张爱玲创作本剧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女性;扯谎;婚姻;自我表达;觉醒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