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改的一点体会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以课程为中心进行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谈谈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些理解。
  【关键词】历史课改;体会;课程
  本人在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些肤浅的理解,现在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肯祈各位同仁方正。
  一、基础教育课程为什么要改革
  提高人才素质,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入手的,通过调整人才目标和模式来实现的。而我们旧课程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同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等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以教师.学生和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在未来的社会,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谁就能领导世界潮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的创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每课一般由十个部分组成的:(1)导入框;(2)课文;(3)阅读课文;(4)专栏文献资料;(5)图表;(6)动脑筋;(7)注释和注音;(8)练一练;(9)活动与探究;(10)自由阅读卡。
  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导入框、课文和动脑筋这几个方面如何创新,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教材内容少而精,尽量减少历史概念,尽量减少让学生记忆的年代、人物、地名。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这样一来,留给教师和学生自己发挥的时间增多了,能为教师采取多种教法和学生采取多种学法提供较大的空间,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可能。旧教材在内容方面相对来讲是多而博,本人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本想运用讨论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结果时间不允许,只能采用单一的讲授法。
  (二)教科书应适应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点上,新的教科书在每课之前设置导入框,其内容或历史故事、或诗歌、或名胜古迹,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听的,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从而能很快地使学生进入到历史的情景中去。
  (三)在每课中间结合史实设置1—3个动脑筋,这是首次出现的。这种新颖的思考题,课文中没有讲出结论,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其中接受学习是以往课堂学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接受式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发现者。如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有一“动脑筋”题,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这怎样的分工?这题是学习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生活这两目后提出的,学生完全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乘着时间的隧道来到原始农耕时代,体验当时的劳动情景:有的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材料讲男人到山上打猎,女人采集野果,老人在家看管小孩。有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讲男人在建干栏式房子,挖水井,女人帮男人盖房子,老人在家里制造箭头、鱼钩。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一一肯定,并努力挖掘其亮点,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相当热烈。
  (四)符合新课程理念得活动应该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的有机统一。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明显带有“覆水难收”的过去性特点,容易使学生陷入就史论史,机械学史的误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领域,感受历史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课标中,每课都有自由阅读卡,主要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有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文字精炼,描述到位、直观,象一篇篇小故事,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这些内容往往介绍我们的祖先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阅读后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的高超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今后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并不是问题设置得越多越好,如果认为越多越好,上课时教师按照严密的逻辑,层层启发深入,不断拓宽,而学生苦思冥想,整堂课下来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这有悖于中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习惯,必将损害学生的兴趣,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避免走入误区。
  (二)创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不可因鼓励学生的创新而宠坏了孩子,对于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甚至荒诞不经的一些推理、结论加以表扬鼓励,导致宽容失度,那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的教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思维引导、点评,甚至给他们一些思维规范也是十分必要的,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三)教学中“收”“放”必须有度,要有高超的课堂的驾驽能力,否则教师以宣布活动和探究开始,学生就大声讨论,学生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无关,我们不得而知,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就有悖于我们的宗旨。这应下点功夫,首先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督,并养成习惯。其次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则。
  对于课改理念,本人只是肤浅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陈颖,李学忠.当“讲述”遭遇“活动”之后——新课改下历史讲述法路在何方[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04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写作是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写作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尴尬局面:学生怕写作,一听到要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怨声载道”;语文教师怕上作文课,因为学生的兴致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让学生喜欢写作。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不断学习、探索,积累经验。教学实践使我明白: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要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要让学生喜
【摘 要】中职生是较早踏入社会的一个学生群体,而具备完善的性格是较好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性格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的好坏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并积极掌握关于性格培养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性格;性格形成;影响因素  本人对自己及周边职业学校的教师简单做过一个谈话调查,调查内容是:你上课时遇到的最头疼的学生问题是什么。经过汇总,所占比例
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06年3月2-3日在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研制验收会。
【正】 孙中山同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关系?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采取什么态度?对于这两个问题,在以往国内外学者的论著中有明显的分歧意见。有人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起着“启发
中医认为,泥鳅味甘、性平,能调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清热、通络补益肾气。
以质粒pSC101为载体,用鸟枪法将短小芽孢杆菌A3染色体的β—内酰胺酶基因,克隆至大肠杆菌HB101。经质粒检测及酶切电泳分析证明,克隆的β—内酰胺酶基因位于2.6kb的EcoRI片段
为了有效控制水库泥沙淤积的数量,改善库区泥沙淤积的形态。从而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小浪底水库于2004年首次进行了人工扰动塑造异重流试验。结果表明:异重流冲沙前后库尾泥沙淤
【正】 当今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现实的国际关系、矛盾、争斗,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命运,面临严峻考验;哲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学,遇到诸
绞股蓝总皂甙给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为9g/kg.绞股蓝皂甙700,350,180mg/kg经大鼠灌胃,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0.7%,73.3%,26.5%;使大鼠血清总胆固醇(CH),甘油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劳动关系也趋向多元化,劳务工已成为众多企业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如何使用和管理劳务工,维护劳务工的正当权益,已经成为各用工单位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劳务工的涵义及产生原因    劳务工是指与经劳动行政部门资质认定、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劳务型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后,再由劳务型公司向实际用工单位进行劳务输出,从事劳动服务的一种用工形式。  劳务工的产生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