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创新性復合型生物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建设要求,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学科优势,进行了“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期为我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058-02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利用生物体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1]。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现代生物产业,列入我国“十三五”战略性新型产业。为了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教育部1997年批准建立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全国该专业办学点达379个,在校学生人数有7.5万多人。为了规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发布了《生物技术专业规范》[2]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由于生物技术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同产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同,任何一个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如何按照教育部的专业建设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依托学校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工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上于2003年组建的,10多年以来,专业依托学校化工与制药学科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走生物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融合的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之路,广泛开展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生物+”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体系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按照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化工与制药学科优势,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显特色”为导向,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我校优势学科有机结合,构建了“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生物化工与生物医药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我校构建的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的化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生物与化工学科的融合,彰显了我校化工与制药优势学科的特色。
  二、建立了与“生物+”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探讨和构建了与“生物+化工、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8个培养体系[4][5],即:(1)具有生物化工和生物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2)凸显化学和化工基础的生物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3)以快乐教学人人成才为理念的“一教二主三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体系;(4)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5)以高校政治文明促进优良学风和优良育人环境形成的育人体系;(6)以“高素质、跨学科、创新型”为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7)以“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和对教学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监控”为重点的“4管理1监控”的教学管理体系;(8)以“德、智、体、美、绩”为考核内容,“注重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要素评价,与校内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校外实习单位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2能力1要素4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生物与化工和医药的学科融合,彰显了我校化工与制药优势学科特色,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三、开展了以快乐教学人人成才为理念的“一教二主三化”课堂教学改革
  人在快乐状态,工作效率和质量最高。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发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有利于人人成才。为了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的“师厌教、生厌学、教学差”的不良教学状况,建立了基于快乐教学人人成才理念的“一教二主三化”课堂教学改革体系。“一教二主三化”,即“关爱学生、因材施教;自主学习、自主出卷考试;沉闷化为轻松、复杂化为简洁、抽象化为具体”。将快乐教学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把幽默带进课堂、营造快乐教学课堂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精简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法以及将高校思政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等,促进教学课堂呈现出“师生关系融合、师生智慧竞相绽放、全体学生人人出彩”良好局面,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快乐教学人人成才的课堂教学改革体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四、实施了“一岗二同三边”实习教学改革和毕业论文“333工程”
  在实习教学中,在武汉光谷生物城的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公司、武汉中博生物股份公司、武汉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生物化工、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以建设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改革参观式、袖手旁观式实习教学模式,采用的“一岗二同三边”实习创新模式,即“顶岗实习、同吃同住、边劳动边学习边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工与生物医药方面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实施“333工程”,即“三方三真三合:产学研三方、真题真做真项目、生物化工医药三结合”,在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41.23%的学生开拓校企共同培养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6],大幅度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开发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五、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撑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博士5人、硕士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校高端人才1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教学方面,专业教师主持教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校级6项;获全国化工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1项;获校级教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湖北省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40余篇,获省级学科竞赛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科研方面,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
  六、创新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全方位、多领域进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该教学改革成果,2016年10月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教学研究成果鉴定(鄂教高鉴字〔2016〕030号),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强,表现优秀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有5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31人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有6人荣获国家专利、11人荣获湖北省生物实验竞赛等省级学科竞赛奖、40多人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2篇。以2016年学生取得的创新成绩为例,说明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2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3个学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7位学生,荣获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第四届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2个省级二等奖、4个省级三等奖;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2016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考研率为31.5%,就业率为100%,在生物化工与生物医药行业就业率62%。在校学生的创新性复合型特色表现显著。
  (二)毕业学生生物化工与生物医药素质高,创新能力后劲强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2007年开始有毕业生,目前共有10届毕业学生,这些毕业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劲。例如,2009届的一名毕业生徐德红,现为武汉光谷生物城上市公司新药孵化平台公司总经理,公司产值过亿;2009届的一名毕业生刘顿现为广州市妇幼保健院首席试管婴儿专家;2009届的一名毕业生自己开办生物医学公司产值近千萬;2007届的一名毕业生现为湖北白云边酒业公司国家级品酒师等。
  (三)创新性复合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获得了学生与社会多方面好评
  学生评价:“感谢老师对我们学习生活上的帮助,总是为我们树立信心,总是关心大家的各个方面,有了您,这四年我们过得格外幸福,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青葱岁月里有您的陪伴”;“老师这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值得我学习,认真负责、以德育人、以才服人的精神将会伴随我的人生旅程”。实习单位评价:“同学们责任心强,对微生物发酵系列产品有很强的专业理解,为公司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实习效果非常好”;“实习带队老师和学生与公司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为公司出谋献策,老师和同学很敬业,值得我们学习,贵校实习受到公司一致好评”“贵校学生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4):3-7.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4]韩新才,潘志权,丁一刚,等.化工特色生物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29(5):80-82.
  [5]韩新才,王存文,喻发全,等.生物技术专业化工特色应用型人才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6):1-4.
  [6]韩新才,王存文,熊艺,等.高校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3(5):116-12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