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式婚礼设计说起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er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设计不当的中国西式婚礼的分析,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中对白色的理解产生的不同根源,比较因此而造成的白色在两种文化中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果。强调在当今东西方文化交流及融合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在设计色彩的教学中,对传统根源的探究和理解依然相当重要。
  【关键词】 中西文化;婚礼;白色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在西式婚礼在中国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婚礼策划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而婚礼场景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西式婚礼与传统中式婚礼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色彩的运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婚礼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西式婚礼的冲击,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以象征纯洁和幸福的白色作为婚礼的主色调,取代中国传统中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但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差异依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不适。
  图1、2、3的婚礼场景设计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庄重典雅静谧,但多看一会儿就会使人有悚然之感。这是因为白色不恰当的大面积使用,并与蓝绿这类“青松翠柏”的颜色相结合,使中国人自然联想到庄严肃穆的灵堂或葬礼,它触动了中国人心底对于白色固有的恐惧而造成的负面心理效果。虽然接受了西方白色为主的婚纱及婚礼设计,但与西方人对于白色的喜爱截然相反,对于白色的恐惧就像遗传基因一般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色彩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其产生的源头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唤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果。
  西方文化中对于白色的理解和象征意义主要来自于具体的事物。如英文中的白色“white”与麦子“wheat”类似,德语中白色“Wei?”也和麦子“Weizen”相似,带有富庶美好的原始内涵。在其它语言中白色也和光芒、闪耀的意思相近,它是所有光谱的总和,是阳光的颜色,也就是最完美的色彩。西方人还从很多美好的白色事物上更直观的加深对于白色的正面理解。鲜美的牛奶、刚刚下过的新雪、羔羊、鸽子及百合花等等,引申出更多关于白色的“干净”、“纯洁”、“无辜”、“神圣”、“高尚”、“有教养”的象征意义(图4、5、6)。
  早期希腊神话中,白色的公牛、天鹅曾被认为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白色的鸽子被认为是圣灵的显现;天使加百列手持白色的百合花出现在童贞女玛丽亚的面前,宣告她将以处子之身接受圣灵而孕育圣子。因此白色的百合花也被称为“玛丽亚百合花”,代表纯洁与高贵。在西方古老的传统中,很多白色的动物因为其白色这一纯净的特质,常被选作献给神的祭品。其中白色的羔羊更是基督教文化中能替代人类罪过的动物,因其无辜纯洁的特质而被认为是承受了人类的罪而牺牲的耶稣的象征兽(图7)。
  以上对于白色的种种引申联想决定了白色在西方文化中积极正面的象征意义。在英语中有很多词组用白色来指代诚实、正直、高尚,如white soul纯洁的灵魂、white men有教养的人、white spirit高尚的精神、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等。代表光的白色也因其与代表地狱、邪恶的黑色的极端对比,成为神圣和正义的颜色。天使和圣徒通常被认为穿着一袭白纱,而魔鬼死神则是黑色的衣服。中世纪西方巫术中有所谓“白魔法”和“黑魔法”的区别是,白魔法一般靠祈祷上帝和圣灵给予人们帮助,黑魔法则通过与魔鬼订立契约而获得邪恶的力量。
  19世纪之后,欧洲知识界因为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热爱而崇尚白色,逐渐对于其它一切色彩都不堪忍受。歌德曾说“有知识的人们对色彩有些厌恶”。人们认为五颜六色是粗鄙低俗的,鲜艳的色彩只有未开化的民族或儿童才会喜欢。白色也因其难以保持干净、需要被精心护理的特质而被认为是穿着者社会地位高贵的象征。如果说法国拿破仑帝政时代流行的白色麦斯林纱是对希腊女神的模仿,那184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开白色婚纱之先河则可以理解为是对修女披巾的仿效,如耶稣般无辜,寓意尘世的新娘也拥有如圣灵般纯洁无垢的灵魂。
  白色也因其清洁及易发现污渍的特点而被运用在医院,因而与疾病产生关联,这是白色引起不适感的为数不多的情境之一。在此之前,白色在西方几乎找不到消极的象征意义。
  在东方,白色是一种禁忌。
  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已经融合很多西方的思维方式。比如提到白色往往想到白雪而联想到冬天,而提及秋季想到的是金色或者金黄色,这类的联想直观来源于发黄的树叶和成熟的麦穗。但中国古代对色彩的认识来源与于西方人不同。在先秦时,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是多元的。中国对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非来自具体的事物,而是来源于东方古代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东方思维是抽象的,源自于理而非象。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水、木、火、土这五行的分类物质构成,任何事物都包含在五行之中,它还与五方、五色、五季、五脏、五音等一一对应,是中国人研究和认识宇宙及世界的基础。白色的五行属金,对应西方和秋季。如果要真正了解为什么白色在东方是一种禁忌,就要连同金、西方、秋季一起理解。
  金,代表杀伐之意及收敛之气,其性刚,其情烈。提及金,可指金属,也指代兵器,可联想到收割、砍伐及战争,哀鸿遍野,充满死亡的恐怖。金还有收敛的意思,古代打仗时击鼓来振奋士气向前冲锋,而以“鸣金收兵”来收敛旺盛的气势与斗志。
  西方对于中国人最直接的联想便是太阳的东升西落。东方有新兴生发之象,而西方为日落死寂之乡。古人在最初观察西方的时候,看到傍晚太阳西落,倦鸟归巢,天地万物都在收敛。民间传说与宗教中也有死后归西的说法。再如北京老城西边的宣武门为西方之门,主西方肃杀及死亡的之气。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出入,被称为”死门”。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中西方与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守护四方的圣兽。西方的圣兽为白虎,属金。以白为色,以虎为形,是凶猛无情的神兽。白虎为战神、杀伐之神,传说中历史上很多猛将被说成白虎托世成人。在民间神煞系统中,白虎为血光之灾的不祥之兆,象征突发事件、丧事、杀气、尸体、凶灾横祸等(图8)。   秋季在一般现在的认知中被认为是丰收的季节,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却是一个代表死亡的季节。万物在春天生发,在夏季生长,到秋季为收敛,冬季为收藏,为来年春天生发做准备。秋天万物凋零,秋风飒飒,秋月煞白,是收敛和肃杀的季节,因此古人顺应天道,将死刑一般都安排在秋季。古书及历史剧中常有“秋后问斩”的说法,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生发滋长的季节,不可以动杀心。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汉代后的法典中都有立春之后不得刑杀的规定。古代君主征伐不义也常选择秋天,以借秋天肃杀之气。
  金、西方、秋季、白虎都具有肃杀、死亡之象,与之相应的白色也因此代表着失去生命、没有血色、枯竭荒芜的状态,自古以来象征着死亡、凶兆。《说文》中解析为“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古至今,人死之后,亲人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的孝服,设置白色的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撒白纸,戴白花,丧事被称之为“白事”。古代君王赐死罪臣或贵族自裁时,有所谓“三尺白绫”的说法。死亡,是白色在中国人心中最深的印记。之后白色也逐渐引申成为带来不祥的各种事物的象征,在戏曲中性情阴险狡诈之人的脸谱以白色为主色调,如曹操、董卓、赵高、高俅等(图9)。日常用语中也常用白色象征罪恶及腐朽,如“白色恐怖”、“白匪”、“白军”。白色还代表匮乏和没有依恃,“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又如没有功名或知识浅薄,被称为“白衣”、“白身”、“白丁”、“白袷蓝衫”, “白屋寒门”指贫士的住屋子,形容出身贫寒。白色还代表徒然,“白忙”、“白费力气”等等。
  诚然,如同白色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负面意义一样,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些正面的含义,代表高洁、真诚、坦荡,如“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等。但总的说来,在中国,白色负面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其正面的意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的色彩学建立在相对客观及直观的基础上,而中国的色彩学则更多的是根植于与形而上的哲学思想。它们的来源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文化自身的发展及各方的交流不曾间断,如西方白色婚礼对中式红色婚礼产生冲击及影响,各类交流和学习加剧了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应在学习文化融合的成果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中色彩固有的本质和特性进行透彻分析学习及深入理解,才能避免产生更多的误解和不适。
其他文献
【摘要】 历时三年之久,涵括了国画、油画、雕塑三种不同形式创作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近百件作品,于2009年起先后在国内几大城市展出,获得一致好评。其中20多幅以写意形式创作完成的中国画作品,不仅画面气势恢宏,而且与以往普遍认为在表现现实主义历史画创作方面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相比,同样具有艺术魅力。由此看出,当代写实人物画创作在经历了由借鉴融合到拓新进取的这一道路上,已达到新的艺
期刊
【摘要】 现代西方,众多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举办灯光节的热潮,中国的北京、广州等城市业已加入这一潮流。在此背景下,探赜东西方古代灯火节日的历史传统,梳理现代灯光节日的样式流程,归纳现代灯光节日活动的舞台性特征,对于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精粹,挖掘历史民俗宝藏,镜鉴现代灯光节创意设计,拓展舞台灯光设计专业疆域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灯光节;节庆演艺;灯光;灯火;舞台灯光;舞台性  [中图分类号]J81
期刊
【摘要】 作为追求利润的企业,流水线无非是产学研销等几个过程,在这几个过程中企业要通过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的企业,在利用非遗资源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传承非遗核心技艺的工作渗透进企业产学研销各个环节中去,这才能真正做到活态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生产性保护;核心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企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薄意大师林清卿以产于福州寿山、宦溪、日溪的寿山石为雕刻材质作品,了解近代最杰出的薄意艺术大师林清卿在薄意雕刻中,应用中国画画理和传统雕刻艺术相结合,开创薄意雕刻艺术的崭新风貌,将薄意艺术推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福建博物院;林清卿薄意作品;鉴赏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的欣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之一,作为艺术品其不仅是个体
期刊
主持人语:第84届、85届奥斯卡盛典上亚洲电影的纷纷获奖(如第84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摘得“最佳外语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第85届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得“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以及“最佳配乐”四项大奖),使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目光一次次聚焦在身手不凡的亚洲影像上。亚洲的质朴、亚洲的细腻和亚洲的醇美正在引发更为强烈的国际关注,甚至亚洲电影渐趋成为主流已是大势所趋。作
期刊
【摘要】 从生活环境和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图形设计艺术的客观性进行初步探索。根据形式美的法则,结合建筑学、心理学、视觉传达学相关学科理论,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研究图形艺术的视知觉,并从复杂性、交叉性两方面引伸出的平衡和结构概念对建筑及图形艺术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关系之间发展的平行性,进而得出生活环境和建筑所存在的图形视知觉中体现一种图形的情感力量。  【关键词】 环境;建筑;心理知觉;视知觉;图
期刊
【摘要】 舞蹈与书法艺术在文化底蕴方面存在一些相通性。在创作与编排女子群舞《水墨书韵》这一以书法水墨为主题的节目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即以该作品的创作、教学、表演、参赛为引线,剖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心理变化,并从教学角度有针对性地解析舞蹈。  【关键词】 女子群舞;《水墨书韵》;文化内涵;情感投入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参加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的女子群舞《
期刊
【摘要】 文章从舞蹈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构建“学演结合、院团合作”模式的必要性,探讨新形势下舞蹈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校企合作;舞蹈表演;学演结合;院团合作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它借助舞者的动作把生活之美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上,它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起观众的情绪,让
期刊
【摘要】 彼得·谢弗剧作在时间选择方面的独特性及其他剧作技巧的成功运用,使其剧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他在剧作时间上历史化与新奇化的特点,并不是要引起莫名的新奇感,而是体现出其戏剧内容的普适性。  【关键词】 彼得·谢弗剧作;历史化;新奇化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彼得·谢弗剧作在时间、时代的选择方面颇为独特,它们大都体现出历史化与新奇化的特点。彼得·谢弗的剧作中,大多数时间上并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韩国导演金基德的《圣殇》,特别是其女性角色不同于以往的影像表现方式和死亡主题的深化,借用福柯的“凝视”理论,探求金基德新作呈现的哲学观,由此审视金基德电影艺术情志的蜕变与坚持。  【关键词】 金基德;女性主义;哲学;死亡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在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直到阔别许久的金基德捧起金狮奖的奖杯时,许多影迷心中才大石落地:老金终于回来了。三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