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转换”之后的“再转换”更为重要和迫切!其不止是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的模式转换,还将包括由模拟体制转向“数字化生存”思维体系的根本变革——
自然生态
中国数字电视已经告别了“严冬”。
自2003年5月中国广电有了“整体平移”的概念,到2005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整体转换”为全国推广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模式,中国广电终于渡过了历时5年的数字电视寒冬。如果包括前后的准备期,全过程已经持续8年之久。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已经达到5408.3万台,比2005年增长40.7%。这些机顶盒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DVB—S机顶盒出口,二是“整体转换”带来的DVB-C机顶盒增长。2005年,DVB-C机顶盒产销量为341万台,2006年达到801.6万台,另外还有不同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494.3万台。
另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6年10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竞争与投资机会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程度,将在2006年达到1100万用户的基础上,2007年达到2200万用户,2008年继续增长到3600万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新项目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并且,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资本大牛市中,只要沾了一点数字电视概念的股票都会市值发泡、一路狂飙。
转换时节
面对“后转换时代”,目前广电还没有资本去无视“暖冬”。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青岛、深圳、杭州、大连、佛山、珠海、太原、南京、南宁、银川、绵阳、南阳、梧州、河池、咸阳等25个城市和中广有线完成了数字化转换;2007年将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长春、宁波、厦门、海南、福州、泉州、临沂等一大批城市,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气候下掀起“整体转换”高潮。
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1266万户;经批准开播的付费节目133套,其中付费广播16套、付费电视117套,有线付费电视用户达到173万户。至此,全国广电行业年总收入达到1099亿元,较1982年的实际收入增长124倍,年均增长率为22.3%。
虽然上述这些成功的转换都是昼夜间以突变形式发生的,但当“整体转换”进入中后期,随着广泛政绩效应的边缘化,广电群体“突围”的爆发力将取决于内部产业链战略性思维的整体推动,它不仅将强化行政推动的力度,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数量、缺乏质量”的绩效成果,以形成渐变的根本转换。
事实上有线的“整体转换”来得也不安稳,身后有IPTV的奋起直追,身前有卫星直播模式的围攻堵截,双路夹击下的广电有线网络运营商,没有理由为鑫诺2号的运行不正常和电信运营商拿不到IPTV牌照而盲目庆幸。眼下的“逢凶化吉”只不过是产业生态的暂时调整。所以有人议论说:2006年是有线数字电视的“暖冬”,暖洋洋的感觉之后同样尚存“幽灵般”的温室效应。它所带来的结果,除了暖洋洋的感觉,还有接踵而来的缺水、洪涝和瘟疫。这就要看有线在转换后面对挑战的处置能力和打理艺术了。
面对“后转换时代”,目前广电还没有资本去无视“暖冬”,无论从市场的现实需求,还是从向前发展的历史需要来看,应该说“整体转换”之后的“再转换”更为重要和迫切。而这个“再转换”不止是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的模式转换,它还将包括由模拟体制转向“数字化生存”的思维体系根本转换。
“后转换时代”
“后转换时代”的主要性质和任务是什么?
一、服务和赢利:“转换”的真正目标
从各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后的经营状况看,大多数经营者并没有做好从事业服务向经营服务转型的充分准备,其中既包括思想准备,也包括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
首先,转换后的经营者仍以传统有线电视从业者为主,并没有形成IT行业爆发之初,来自不同经营平台的职业经理人群起加盟的氛围。而广电群体和领军人的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其次,在经营平台上,多元内容的采集、存储、生产和销售的价值链,以及边际收益的绩效成果,都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手段。各地仍以每月提高10元左右收视费的收入来定产,而从听证会上力争下来的10元钱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还要由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集成运营商和传输服务商一起去分成。因而,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明显的绩效成果。
再者,业务与内容的经营在转换之后并没有形成强势“拳头”,究竟哪些是整体转换的基本赢利点尚不明确,甚至出现转换后仍然把重点放在提高基本收视维护费的权宜之计上——这恰恰是向IPTV竞争者亮出了软肋,加大了被羽翼日渐丰满的IPTV一拳击倒的可能性。
二、无线整体转换:“后转换时代”的标志性内容
2006年8月18日,国家标准委员会通过了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该强制性标准将在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但目前全国各地实质性动作不多。国家广电总局正在着手实施国标的技术准备,组织成立了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实施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包括技术政策组、技术标准组、技术实验组、频率规划组、节目政策组和经济政策组等,目标是从8月1日开始推行无线模拟电视的数字转换工作。
由于我国的地面电视规划网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物,当时规划了16291个频道,其中米波频道2447个,分米波频道13844个。但物理频率毕竟是稀缺资源,要在全国任何地域保证平均有4个频道的广播电视节目,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要达到8个频道以上,就很难再找到用以开展数字业务的空余频率,因为现使用的电视频道总数已经超过700个。
为了适应开展不同业务的需要,在地面数字广播的国标中提供了330种应用模式和33种传输码率备选,究竟哪一种模式和码率更适合现阶段的应用,还需要具备与国标相配套的、进一步完善的其它技术标准,并根据我国频率规划的现状,实验、选择并制定适合推广的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
这样一来,无线的转换就必须通过频率资源的重新规划和整理,将已经播出的电视频道平移到新的频率上,空出频道组成全国数字地面电视覆盖网。于是,无线转换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转换过程,造成模拟地面电视与数字地面电视较长时间的共存期。因此,无线转换比有线的转换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面更宽,还有很多的技术流程必须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无线不转换,只是转换的时间和时机问题。
三、转换成果:用户忠诚度>数量多寡
“内容为王”并非是一句包装宣传口号,而是媒体业经过长期经营实践所得出的基本规律。现代传媒问世以来,受众对媒体的首肯首先取决于内容,其次取决于服务质量。内容与服务质量的结合,构成了用户对媒体忠诚的依赖程度,同时也构成了媒体感恩于用户上帝的基本理由。
整体转换作为一种推行数字化的策略,它与内容和服务质量相比,实施起来不仅要容易得多,而且也容易形成运动性质的政府推动。而内容与服务质量则不然,二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经营意识的成熟度。
目前,在广电总局批准播出的117套全国付费频道节目中,不具备长期播出条件的频道就占1/3强,可能将被吊销播出许可。如果发生付费节目内容的“逆发展”,将有悖于总局规划的300套付费数字电视节目的中远期目标。
没有数字电视内容质的飞跃,即便是实现了整体转换,多收的10元钱也将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况且,由于内容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服务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业务的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即便转换后的用户再多,也会移情他嫁。因此,衡量“后转换时代”的绩效指标不是用户数量,而是用户忠诚度。
四、赢利点:增值服务而非频道服务
从国外数字电视的运营经验看,数字电视的频道服务与模拟电视经营没有什么两样,而增值业务却是数字电视独领风骚的赢利点。
令人兴奋的是,在青岛和一些已完成转换的业务平台上,出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出行服务、互动游戏等增值业务。这些内容借助“整体转换”的天赐良机,适时建立起一个面向消费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开放式交互服务平台。
此时此刻,再谈转换中的中间件应用和增值业务的经营,要比当初推广中间件应用来得实在,而且针对性也强得多。采用中间件的增值业务服务平台,能使不具备上行通道的有线电视网实现交互式应用,从根本上抵御IPTV的“交互式进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件是个多技术应用的标准集,考虑到运行成本和功能的需求,没有必要在实际应用中囊括全部标准。只要能顺利开展交互业务,哪怕是用上几个甚至一个中间件的子集,切实开发可行的几项业务服务,并预留未来拓展的必要空间,就是最科学、最适用的增值业务服务平台。
五、机顶盒:不能只重硬件不重软件
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不仅是指前端平台,它还包括用户接收终端的机顶盒。而这几年我国的机顶盒产量确实提高了很多,但附加值并没有同步增长——这可苦了为转换而付出巨大的机顶盒制造商。
有线“整体转换”中所采用的机顶盒多为低端简易型,一方面是价格因素,成本的一再压低限制了预留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经营者不重视机顶盒对经营业务的影响,只要求制造商提供可靠接收视频图像的机顶盒,并不考虑未来业务的升级和赢利需要。再加上要求制造商参与经营,结果上百家机顶盒制造商无力提高产值与利润,却落得一个“股东”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机顶盒的价格与性能并不成正比,因为机顶盒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产品,它的很多功能和指标必须依赖于应用软件才能实现。一个看似不值钱的简单应用小程序,却能使机顶盒的性能大为提高。以韩国某公司的机顶盒为例,其硬件与国内一些产品相同,但功能强大得多,而且产量、质量与价格皆优于国内,颇具竞争力。他们多以基于多任务的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开发短小精悍的应用小程序,以获得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傻瓜功能。现在,机顶盒主机芯片的性能大为提高,既可适应应用程序所控制的硬件,也可采取一个主循环和几个顺序调用的子程序模块,来满足系统的多任务功能要求。
随着业务需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不断提升,一个RTOS已经能够同时控制/监视很多外设实现实时响应,并在多项处理任务和各个任务之间进行多种信息传递。在嵌入式系统启动后,首先执行的背景程序,并在RTOS之上运行作为任务的各种小程序,RTOS则根据任务要求,逐个进行系统资源(包括存储器、附件等)管理、消息管理、任务调度、异常处理等工作,最终用一块主板就能生产覆盖由高端到低端的各档次的机顶盒产品。
目前,国内机顶盒制造商并没有把注意力引向开发RTOS及其支持的应用程序上。简单地说,只见硬件不见软件是机顶盒制造的硬伤,既坑害了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也坑害了用户的成长性需求,一方面难以拉动消费电子的民族产业,另一方面也造成转换后运营商和用户难以实现业务在网升级和互动服务。
综上所述,广电的“后转换时代”要比“整体转换时代”的研究课题更多,价值增长的空间也更大。然而,只有在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大市场中,既保持广电的自然生态,又维系发展中的平衡状态,才能从模拟时代步入数字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自然生态
中国数字电视已经告别了“严冬”。
自2003年5月中国广电有了“整体平移”的概念,到2005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整体转换”为全国推广有线数字电视的基本模式,中国广电终于渡过了历时5年的数字电视寒冬。如果包括前后的准备期,全过程已经持续8年之久。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已经达到5408.3万台,比2005年增长40.7%。这些机顶盒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DVB—S机顶盒出口,二是“整体转换”带来的DVB-C机顶盒增长。2005年,DVB-C机顶盒产销量为341万台,2006年达到801.6万台,另外还有不同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494.3万台。
另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6年10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链竞争与投资机会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程度,将在2006年达到1100万用户的基础上,2007年达到2200万用户,2008年继续增长到3600万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新项目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并且,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资本大牛市中,只要沾了一点数字电视概念的股票都会市值发泡、一路狂飙。
转换时节
面对“后转换时代”,目前广电还没有资本去无视“暖冬”。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青岛、深圳、杭州、大连、佛山、珠海、太原、南京、南宁、银川、绵阳、南阳、梧州、河池、咸阳等25个城市和中广有线完成了数字化转换;2007年将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长春、宁波、厦门、海南、福州、泉州、临沂等一大批城市,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气候下掀起“整体转换”高潮。
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1266万户;经批准开播的付费节目133套,其中付费广播16套、付费电视117套,有线付费电视用户达到173万户。至此,全国广电行业年总收入达到1099亿元,较1982年的实际收入增长124倍,年均增长率为22.3%。
虽然上述这些成功的转换都是昼夜间以突变形式发生的,但当“整体转换”进入中后期,随着广泛政绩效应的边缘化,广电群体“突围”的爆发力将取决于内部产业链战略性思维的整体推动,它不仅将强化行政推动的力度,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数量、缺乏质量”的绩效成果,以形成渐变的根本转换。
事实上有线的“整体转换”来得也不安稳,身后有IPTV的奋起直追,身前有卫星直播模式的围攻堵截,双路夹击下的广电有线网络运营商,没有理由为鑫诺2号的运行不正常和电信运营商拿不到IPTV牌照而盲目庆幸。眼下的“逢凶化吉”只不过是产业生态的暂时调整。所以有人议论说:2006年是有线数字电视的“暖冬”,暖洋洋的感觉之后同样尚存“幽灵般”的温室效应。它所带来的结果,除了暖洋洋的感觉,还有接踵而来的缺水、洪涝和瘟疫。这就要看有线在转换后面对挑战的处置能力和打理艺术了。
面对“后转换时代”,目前广电还没有资本去无视“暖冬”,无论从市场的现实需求,还是从向前发展的历史需要来看,应该说“整体转换”之后的“再转换”更为重要和迫切。而这个“再转换”不止是由模拟传输转向数字传输的模式转换,它还将包括由模拟体制转向“数字化生存”的思维体系根本转换。
“后转换时代”
“后转换时代”的主要性质和任务是什么?
一、服务和赢利:“转换”的真正目标
从各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后的经营状况看,大多数经营者并没有做好从事业服务向经营服务转型的充分准备,其中既包括思想准备,也包括人才准备和技术准备。
首先,转换后的经营者仍以传统有线电视从业者为主,并没有形成IT行业爆发之初,来自不同经营平台的职业经理人群起加盟的氛围。而广电群体和领军人的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其次,在经营平台上,多元内容的采集、存储、生产和销售的价值链,以及边际收益的绩效成果,都没有形成有效的保障手段。各地仍以每月提高10元左右收视费的收入来定产,而从听证会上力争下来的10元钱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还要由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集成运营商和传输服务商一起去分成。因而,短期内不大可能出现明显的绩效成果。
再者,业务与内容的经营在转换之后并没有形成强势“拳头”,究竟哪些是整体转换的基本赢利点尚不明确,甚至出现转换后仍然把重点放在提高基本收视维护费的权宜之计上——这恰恰是向IPTV竞争者亮出了软肋,加大了被羽翼日渐丰满的IPTV一拳击倒的可能性。
二、无线整体转换:“后转换时代”的标志性内容
2006年8月18日,国家标准委员会通过了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该强制性标准将在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但目前全国各地实质性动作不多。国家广电总局正在着手实施国标的技术准备,组织成立了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实施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包括技术政策组、技术标准组、技术实验组、频率规划组、节目政策组和经济政策组等,目标是从8月1日开始推行无线模拟电视的数字转换工作。
由于我国的地面电视规划网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物,当时规划了16291个频道,其中米波频道2447个,分米波频道13844个。但物理频率毕竟是稀缺资源,要在全国任何地域保证平均有4个频道的广播电视节目,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要达到8个频道以上,就很难再找到用以开展数字业务的空余频率,因为现使用的电视频道总数已经超过700个。
为了适应开展不同业务的需要,在地面数字广播的国标中提供了330种应用模式和33种传输码率备选,究竟哪一种模式和码率更适合现阶段的应用,还需要具备与国标相配套的、进一步完善的其它技术标准,并根据我国频率规划的现状,实验、选择并制定适合推广的应用模式和技术参数。
这样一来,无线的转换就必须通过频率资源的重新规划和整理,将已经播出的电视频道平移到新的频率上,空出频道组成全国数字地面电视覆盖网。于是,无线转换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转换过程,造成模拟地面电视与数字地面电视较长时间的共存期。因此,无线转换比有线的转换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面更宽,还有很多的技术流程必须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无线不转换,只是转换的时间和时机问题。
三、转换成果:用户忠诚度>数量多寡
“内容为王”并非是一句包装宣传口号,而是媒体业经过长期经营实践所得出的基本规律。现代传媒问世以来,受众对媒体的首肯首先取决于内容,其次取决于服务质量。内容与服务质量的结合,构成了用户对媒体忠诚的依赖程度,同时也构成了媒体感恩于用户上帝的基本理由。
整体转换作为一种推行数字化的策略,它与内容和服务质量相比,实施起来不仅要容易得多,而且也容易形成运动性质的政府推动。而内容与服务质量则不然,二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经营意识的成熟度。
目前,在广电总局批准播出的117套全国付费频道节目中,不具备长期播出条件的频道就占1/3强,可能将被吊销播出许可。如果发生付费节目内容的“逆发展”,将有悖于总局规划的300套付费数字电视节目的中远期目标。
没有数字电视内容质的飞跃,即便是实现了整体转换,多收的10元钱也将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况且,由于内容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服务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业务的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即便转换后的用户再多,也会移情他嫁。因此,衡量“后转换时代”的绩效指标不是用户数量,而是用户忠诚度。
四、赢利点:增值服务而非频道服务
从国外数字电视的运营经验看,数字电视的频道服务与模拟电视经营没有什么两样,而增值业务却是数字电视独领风骚的赢利点。
令人兴奋的是,在青岛和一些已完成转换的业务平台上,出现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出行服务、互动游戏等增值业务。这些内容借助“整体转换”的天赐良机,适时建立起一个面向消费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开放式交互服务平台。
此时此刻,再谈转换中的中间件应用和增值业务的经营,要比当初推广中间件应用来得实在,而且针对性也强得多。采用中间件的增值业务服务平台,能使不具备上行通道的有线电视网实现交互式应用,从根本上抵御IPTV的“交互式进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间件是个多技术应用的标准集,考虑到运行成本和功能的需求,没有必要在实际应用中囊括全部标准。只要能顺利开展交互业务,哪怕是用上几个甚至一个中间件的子集,切实开发可行的几项业务服务,并预留未来拓展的必要空间,就是最科学、最适用的增值业务服务平台。
五、机顶盒:不能只重硬件不重软件
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不仅是指前端平台,它还包括用户接收终端的机顶盒。而这几年我国的机顶盒产量确实提高了很多,但附加值并没有同步增长——这可苦了为转换而付出巨大的机顶盒制造商。
有线“整体转换”中所采用的机顶盒多为低端简易型,一方面是价格因素,成本的一再压低限制了预留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经营者不重视机顶盒对经营业务的影响,只要求制造商提供可靠接收视频图像的机顶盒,并不考虑未来业务的升级和赢利需要。再加上要求制造商参与经营,结果上百家机顶盒制造商无力提高产值与利润,却落得一个“股东”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机顶盒的价格与性能并不成正比,因为机顶盒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产品,它的很多功能和指标必须依赖于应用软件才能实现。一个看似不值钱的简单应用小程序,却能使机顶盒的性能大为提高。以韩国某公司的机顶盒为例,其硬件与国内一些产品相同,但功能强大得多,而且产量、质量与价格皆优于国内,颇具竞争力。他们多以基于多任务的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RTOS)开发短小精悍的应用小程序,以获得强大的服务功能和傻瓜功能。现在,机顶盒主机芯片的性能大为提高,既可适应应用程序所控制的硬件,也可采取一个主循环和几个顺序调用的子程序模块,来满足系统的多任务功能要求。
随着业务需求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不断提升,一个RTOS已经能够同时控制/监视很多外设实现实时响应,并在多项处理任务和各个任务之间进行多种信息传递。在嵌入式系统启动后,首先执行的背景程序,并在RTOS之上运行作为任务的各种小程序,RTOS则根据任务要求,逐个进行系统资源(包括存储器、附件等)管理、消息管理、任务调度、异常处理等工作,最终用一块主板就能生产覆盖由高端到低端的各档次的机顶盒产品。
目前,国内机顶盒制造商并没有把注意力引向开发RTOS及其支持的应用程序上。简单地说,只见硬件不见软件是机顶盒制造的硬伤,既坑害了运营商未来业务发展,也坑害了用户的成长性需求,一方面难以拉动消费电子的民族产业,另一方面也造成转换后运营商和用户难以实现业务在网升级和互动服务。
综上所述,广电的“后转换时代”要比“整体转换时代”的研究课题更多,价值增长的空间也更大。然而,只有在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大市场中,既保持广电的自然生态,又维系发展中的平衡状态,才能从模拟时代步入数字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