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叙事中的法理观念——以《晋书·刑法志》为中心

来源 :政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史学历史悠久、渊源有自,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史家的书写彰显儒家传统中的重要价值观念.《晋书·刑法志》的法典叙事主要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性观念,以儒家礼刑相须的礼法关系思想叙述魏晋时期的法典沿革史,具有为唐代法典接续历史源流的重要现实目的.同时,儒法合流的历史叙事话语一方面展现了儒家君臣职分的礼法观念和法中求仁的刑罚理念,另一方面则充分记叙了法家的形式主义法理观念以及对于刑罚变革应该贴合社会现实的务实态度.透过《晋书·刑法志》的历史叙事,不仅可以加深关于传统法理观念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下关于法典编纂的历史叙事,为法典化的中国法治实践提供传统资源借鉴.
其他文献
在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中,界别作为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制度与组织优势,对彰显政协特色、推进政协履职至关重要.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便于社会各领域、阶层、行业、团体的利益表达,利于各社会阶层参与国家决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升,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界别组织优势的充分发挥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依托,合法性使其在人民政协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与社会发展、多元治理的现实需求契合;专业性使其在人民政协中的能力不断强化,组织化水平提升、聚拢效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道德素养.传承过程应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具备国际视野、批判继承传统的原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从主体来看,政府包揽过多、社会参与度低,且协同不够;从客体来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缺乏;从内容来看,对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内容发掘和阐释不到位;从方式和手段来看,相对单一且滞后;从保障系统来看,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力.为
7月23日下午,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召开院务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和完善共识教育协商办学的体制机制,推动云南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听取来自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省级统战单位、在昆高校、科研院所各位委员的意见建议.
期刊
大学生公益创业与社会治理存在着目标契合、价值一致、手段相近的特征,通过老年人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服务等形式,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整体的制度自信、提升受益群体的政治认同.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要多措并举.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引导学生关注民生福祉;要依托现有公益组织,扩充社会资本;要进一步推动政府“放管服”改革,定向增加社会服务采购规模;要优化现有制度环境,降低创业成本.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是党史的重要一维.回望党的百年征程,坚持依规治党、在制度建设上一以贯之,坚持继往开来、在制度变革上一脉相承,坚持系统观念、在制度框架上一体布局,坚持正确方向、在制度保障上一纲二目,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之路,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政党治理之道.党规之治是"中国之治"的一个独特治理密码,是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一张金色名片,也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波澜壮阔的民族觉醒史、奋斗史与复兴史,是党领导人民并始终与人民一起书写的文明更新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晚清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中华文明至暗时刻,中国共产党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领导人民走向文化变革与文明更新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期刊
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并把它拓展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当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执行程序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最广泛、最充分、最健全、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期刊
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企业数据,受法律保护是各方共识.不法地抓取或滥用数据,不仅侵害数据控制者的数据权益,还将侵害信息主体的隐私与个人信息权益.实务中,被侵权的数据企业有权要求与之有竞争关系的数据抓取者承担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侵权责任.此种保护路径无法为与侵权行为人无竞争关系的信息主体等当事人提供保护.鉴此,要求违反特定数据义务的数据抓取者或数据控制者承担民法上的侵权责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或替代.此外,由于数据侵权损害多为无形损害,故实务中应从宽认定,以降低受害人获得侵权救济的门槛.
数据爬取是获取用户数据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促进企业数据竞争的同时,也给数据保护带来了挑战.当前,我国对数据爬取行为的治理主要依靠竞争法治理.从技术中立的角度讲,数据爬取行为具有竞争中性的属性.通过对相关数据爬取案件的发生场景、行为方式、后果评价以及审理理路的比较,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尚缺乏对数据爬取行为正当性分析的竞争法模式,存在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为此,建议从数据爬取行为发生的实践逻辑出发,识别数据爬取所涉及的多元利益,结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有关数据发展与安全,个人信息处理者(平台)权利、
为避免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的目标设定上出现认知偏差,有必要结合外部观察视角,考察网络社会的到来究竟产生何种客观需求,从而对法律系统提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期待.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摧毁了先前私域与公域之间的物理性边界,由此面临如何重建二者之间界线的时代命题.匿名性是作为公域与私域之间的新的分界线而存在,保护个体的匿名性因而在政治与社会秩序层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的基本目标,宜界定为通过保障个体的匿名性存在而确保私域与公域之间的界分.为实现前述目标,法律中既有的风险分配与归责机制需作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