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医生到院士: 率先提出“封城”,73岁李兰娟再出征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钟南山赴武汉考察疫情的照片刷了屏。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身旁有一位女专家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她热心公益,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人才基金……
  
   1
   提出武汉“封城”
   武汉疫情爆发后,李兰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继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她再战防疫最前线。
   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1月24日,也就是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就乘坐飞机赶回了浙江。
   有时因为工作忙碌,她的午餐只能简单吃几口饺子来解决。
   除了不停地做“空中飞人”,不出差的时候,李兰娟的时间也被工作填满了。
   在浙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人被安排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李兰娟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议。因穿戴防护服不太方便,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敢喝水、上厕所,工作相当辛苦。
   好不容易挤出点休息时间,李兰娟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
   这样忙碌的日程,对一位73岁的老人来说,其实有些难以消化,可李兰娟却说自己习惯了,并向国家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2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虽然李兰娟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虽然家境贫寒,但她非常争气,中考时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现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高中毕业后,乡里安排李兰娟到一所中学做代课老师。她常看到周围有很多老人腰背痛,于是想去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好给乡亲们治病。
   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李兰娟就已将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回乡后免费为乡亲们扎针。渐渐地,“李老师”成了“李医生”,她的针灸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后来,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乡亲们都希望会针灸疗法的她去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当时,李兰娟的内心还是很矛盾的,“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了”。
   但出于對医学的热爱,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当“赤脚医生”。可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深更半夜,她都要上门诊治。有一次,村里有产妇分娩,她甚至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3
   十年磨一剑
   1970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开始了。因为在村民中口碑良好,李兰娟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1970年,李兰娟进入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第二次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为此,她也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
   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在这里,她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
   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很多年轻人突然患上重型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常常熬不到一个月就死亡。“病人家属跪在我的面前,哭喊着:‘李医生,救救我的儿子!’而我作为医生竟然束手无策,这让我很痛苦。”
   在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后,李兰娟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很偶然的事件让她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苏醒并渐渐康复。
   “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受到启发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为了完整地构建人工肝支持系统,她在1986年以“人工肝治疗肝炎”的课题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
   当年,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人工肝治疗肝炎”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研究期间,科研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做科研的同事们离开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兰娟一直坚守在研究室。
   终于在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立出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系统经过全国专家鉴定,被一致认为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高病死率的难题。
   然而,对这样一个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不但没有申请专利,还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并在全国30多个省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自2001年起,她还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    如今,已有来自英、美、德、日等国家的6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浙江参观或进修,以李兰娟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当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时,她却显得非常平静淡然:“当选为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研发出“李氏人工肝系统”后,李兰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她继续奋战在科研一线,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在浙江抗击“SARS”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四抗”为抗病毒、抗低氧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抗休克、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微生态平衡),救治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
  
   4
   医学狂人
   李兰娟辛苦工作的背后,离不开丈夫郑树森院士的支持。他们二人更是中国科学界少有的院士伉俪,令人羨慕。
   郑树森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杭州标准”,以及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防治新方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
   而在外人眼中,这对院士伉俪更像是一对医学狂人。生活中,他们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病人和工作。
   此前,郑树森在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时,夫妻两人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回家是常事。虽然同在一家医院,他们却很少碰面,常常是一个人在台上做手术,另一个人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身为医生,他们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身为老师,他们关注中国医生的培养和发展。2012年,他们发起和设立了“树兰基金”,以奖励和扶持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原来,郑树森同李兰娟一样,都是靠助学金的支持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所以,他们想在晚年尽自己可能回报社会。
   平日里,我们常说医者仁心,而在李兰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幸福是什么?”
   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三问:“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无论做教授还是做院士,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挽救病人生命就已成为她一生的职责。把病人治好,才是她从医生涯里最坚定的信念。
其他文献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题记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小妞。虽说阅历尚浅,但还有三年我就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了。我琴棋书画样样不通,也没有运动细胞。老爸说我呆头呆脑,老妈嫌我笨手笨脚,我无言以对。不过,我还是有优点的,下面我就隆重介绍一下我自己。  “读写”梦想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是我的座右铭。书,就是我的饭,就是我的菜。无论“天昏地暗”还是“斗转星移”,我是上课
阳光假日,合该阔袖轻衫,帘外一霎儿风一霎儿叮咚。浮云天气,如云心事,似清晰,偏又轻惘,想得久,猜不透,香气回荡乍有还无。   光阴流去,烟水飞散,不朽的是时间。   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崔护的人面桃花,元稹的曾经沧海,纳兰容若的葬花天气。时间是最佳的观众,不急不躁,不徐不惊,多惊骇的怒浪都化作绕指涟漪,层层叠叠,荡漾开去。   被时间轰轰烈烈洗去的,数不胜数——小学同学的名字,童年奔跑过的街道
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  我家有株吊兰,以往觉得它和家里其他植物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一次“灾难”中,只有它顽强地活了下来。  上个月的作业特别多,每天写完作业我就睡觉了,没有一丝空余时间。直到那个周末,我写作业时,无意间瞥见让我震惊的景象:所有植物几乎都“弯下了腰”,有的叶子褪色了,摇摇欲坠;有的叶子发黄,茎向一边歪着,似乎支持不住了;还有的叶子全黄了,一头栽倒在地上。那株吊兰也不例外。
六十七岁生日:大讲调查研究   1960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7岁生辰。他不主张做寿,但每逢这天,身边工作人员总是要提醒他一下,擀碗长寿面条给他吃。有时,毛泽东还把他身边工作同志请来,一起相聚,吃顿便饭,和大家拉拉家常。   这一天,毛泽东原打算在晚饭时同大家聚一聚。可是,他一早上床,直到下午怎么也不能入睡。他让李银桥告诉机要秘书高智:決定和大家一起坐坐,吃了饭再休息。于是,叶子龙、汪东兴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据介绍,这次修改主要围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安全生产、金融市场秩序、知识产权、生态环境、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刑法治理和保护。   2021年2月27日,最高法与最高检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
我突然患了肝病,立即像当年的四类分子一样遭到歧视。我的朋友已经很少来串门,偶尔有不知我患病消息的来,一来又嚷着要吃要喝,行立坐卧狼藉无序。   我说,我是患肝病了,他们那么一呆,接着说:“没事的,能传染给我么?”但饭却不吃了,茶也不喝,抽自己口袋的劣烟,立即拍着脑门叫道:“哎吆,瞧我这记性,我还要去XX处办一件事的!”   我隔窗看见他们下了楼,去公共水龙头下冲洗,一遍又一遍。似乎那双手已成了
1   至今我仍记得夏老师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满教室飞翔的纸飞机与笑闹声都停了下来,整个教室刹那间就变得鸦雀无声。班主任静静立在教室的前门口,以一种“我就知道你们会很吃惊”的表情在微笑。   他是个中等个头的中年男子,大眼睛高鼻梁,气质甚是明朗。只是,他没有左小腿。他拄着单拐,木拐杖在左膝位置有个横向的支托,让他截肢后的左腿能安安稳稳放在上面。   他进门了,脚步声是“笃——咯,笃——咯”。
“00后”学霸团队自制视频脱口秀走红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几个“00后”学霸在网络走红。这所频出省高考“状元”的学校,这次引发关注不是因为高分,而是学生制作的犀利吐槽青春期烦恼的原创视频脱口秀。学霸们以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感悟为主题,从“00后”的视角看世界,内容诙谐有趣,加上无厘头的搞笑配音,视频点击量轻松突破10万,连学校校长吴国平也加入了点赞行列。ZZ学子说的组长兼主持人张煜明说视
人大附中早培七年级 郝子钰  清晨,路灯熄了。太阳才露出一半儿脸,小半个天已被染得金黄。这条远离闹市的小街还没有醒来。红绿灯自作多情地变换着,没什么行人,偶尔有一两辆汽车疾驰而过,抛下一片烟尘。换作平时,不妨坐在街边的楼顶上静静观赏:地平线上露出一丝光亮,渐渐地,太阳爬到楼丛间……今日却无暇顾及。  “真是的,这么长的一条街,也不说清楚到底在哪个路口!”我兀自抱怨,“还有签名也模糊不清,加起来都能
眼下, 一些年轻人离开职场全职炒股, 借此逃离靠打工积累财富的命运。随着年初收益逐渐收紧,有人坚守,亦有人决定适时离开,重回职场。  【1】  3月3号晚上, 美股三大指数全部下跌,身在北京的张恺,每天睡觉前照常浏览美股情况, 关机前看到美股下跌,引发了他对4号A股市场走向的强烈担忧。他无法按计划安睡了,失眠了一整夜,心里展开了虚拟大盘, 盘算着可行的“逃生”方案。  张恺是个“技术派”,奉行重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