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活”的语文教师——关于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tt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迈向纵深,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和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前者备受诟病,对学生兴趣、个性、主体性不能充分重视、激发。后者强调“以生为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特色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处于这对矛盾漩涡中心的初中语文教师群体,处境是尴尬的。
其他文献
2013年7月,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自己参加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培训时写的一篇文章投给了一家杂志社。没想到两天后,杂志社编辑给我回复,让我修改一下,有发表的可能。当时,我首先想到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动”与“静”是一对矛盾,没有“静”也就无所谓“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既重视营造热烈生动的学习场面,又有适时而恰当的“静”,犹如《周易》所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使“热烈”与“静默”二者有机结合,张弛有度,那么,师生情感必将更为交融,教学成效也必将更为显著。  何为“静” ?不是沉寂、呆滞、凝重,一潭死水,而是静谧、灵敏,孕育着智慧火花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提出“教育即对话”的思想。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动态“对话”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数学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