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我们认为,本次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師要具有课程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且是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因此,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应主动地成为课程创新和开发的主体。
二、教师要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现代教学试图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另一方面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主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求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在教学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首位的,智力、能力、态度、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培养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建立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之间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五、关注每个学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有获得发展、取得成功的权利。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用一把值得怀疑的尺子,将所有儿童、少年分类归档,给予悬殊的对待,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会造成多数儿童、少年失掉发展的信心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一生的持续发展,乃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民族的悲哀。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与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在改革中,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度”。
一、教師要具有课程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的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且是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因此,教师应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教学仅仅理解为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应主动地成为课程创新和开发的主体。
二、教师要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仲裁者,对知识的“正确性”具有最高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现代教学试图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目出现,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另一方面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主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中获取新知,求得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在教学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
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首位的,智力、能力、态度、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培养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建立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之间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和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五、关注每个学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每一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有获得发展、取得成功的权利。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习惯于用一把值得怀疑的尺子,将所有儿童、少年分类归档,给予悬殊的对待,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而且会造成多数儿童、少年失掉发展的信心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一生的持续发展,乃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这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民族的悲哀。因此,新课程改革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与发展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在改革中,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