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响应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讲授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善于运用启发教学法,不断渗透环境教育。启发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识、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而兴起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意识,能够吸收和借鑒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是依赖发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培养环境意识,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与技能,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采用和滥用、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在人的精神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究其原因,环境教育的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与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强环境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呢?
熟练掌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是用启发教学法的前提。要想成功的在一堂课中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教师需要充分的备课,深入研究教材。
以融合和渗透形式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形成环境意识的价值观,是当前世界环境教育的主流形式。在当今化学课本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内容,课本通过独特的专题与文章并举的方式涉及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教育知识点,与化学知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化学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大到能源问题小到废旧塑料的再利用;“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教材将环境教育看做STS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及其如何危害我们的社会、健康和经济等。
化学知识是环境知识的基础,而环境教育的实践又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启发教学法的核心内容。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学生可以更加理解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如我们在学完二氧化硫的知识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是否和酸雨现象有关,应该如何减少二氧化硫污染呢?同时开创同学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激励学生创新精神。众所周知,汽车每天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相当大,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举措,目的就是保护环境,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减少尾气排放量,开创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材结合汽车环保介绍了诸如汽车中用何种燃料能节省能源、电动汽车如何减少汽车中CO的排放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教材将学生置身于社会中心,在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同时,将社会问题推到了学生面前,通过对汽车环保问题的探究,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环境责任感。
启发性教学法强调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适当的运用启发教学法,把环境保护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独创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环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5-114.
[2]张仁惠.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1).
[3]谭生梅.试论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4]陈友信,徐颖.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再认识[J].理论探索教学研究,1994(152).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而兴起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意识,能够吸收和借鑒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之道是依赖发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培养环境意识,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与技能,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采用和滥用、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在人的精神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究其原因,环境教育的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与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强环境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呢?
熟练掌握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是用启发教学法的前提。要想成功的在一堂课中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教师需要充分的备课,深入研究教材。
以融合和渗透形式进行环境教育,达到形成环境意识的价值观,是当前世界环境教育的主流形式。在当今化学课本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介绍环境保护的知识内容,课本通过独特的专题与文章并举的方式涉及了诸多方面的环境教育知识点,与化学知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化学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大到能源问题小到废旧塑料的再利用;“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教材将环境教育看做STS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热点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及其如何危害我们的社会、健康和经济等。
化学知识是环境知识的基础,而环境教育的实践又能够促进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启发教学法的核心内容。用启发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学生可以更加理解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如我们在学完二氧化硫的知识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是否和酸雨现象有关,应该如何减少二氧化硫污染呢?同时开创同学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激励学生创新精神。众所周知,汽车每天排放的尾气对空气污染相当大,所以,国家一直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举措,目的就是保护环境,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减少尾气排放量,开创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材结合汽车环保介绍了诸如汽车中用何种燃料能节省能源、电动汽车如何减少汽车中CO的排放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教材将学生置身于社会中心,在学生作为社会主人翁的同时,将社会问题推到了学生面前,通过对汽车环保问题的探究,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环境责任感。
启发性教学法强调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统一,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适当的运用启发教学法,把环境保护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独创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冉圣宏,文宏为,田良.环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5-114.
[2]张仁惠.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1).
[3]谭生梅.试论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4]陈友信,徐颖.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再认识[J].理论探索教学研究,199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