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十大文学地标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地说,这里只是我一个人眼中的文学地标。因为,我代表的只能是我自己。
  1. 《青春万岁》
  这是王蒙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王蒙十八岁时创作的小说,记录了共和国诞生时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至今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畅销书。青春是短暂的,但又是永恒的,现在中国教育台的大学生五四晚会用“青春万岁”命名,说明书名本身的生命力。
  当然这部王蒙十八岁时创作的长篇,直到他中年才得以出版,本身历程就是共和国风雨的一个见证。王蒙的作品作为共和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有资格列入地标的。
  2. 《创业史》
  这是柳青创作的长篇。柳青的文学精神是共和国文学的另一种解释。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紧跟时代,草根情怀。《创业史》能看出1942年《讲话》出现后作家精神好形态的变化,柳青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做得最好的。
  柳青还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像陕西的路遥、四川的周克芹等。
  3. 《风云初记》
  这是孙犁的作品。孙犁属于和柳青同时代的作家,文学精神和思想观念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和柳青比起来是小众化的作家,因为柳青对时代的反映属于正面强攻型的,而孙犁是侧面的、日常的、非宏大的,但耐得住咀嚼。《风云初记》显示了这些优点,也间接地体现了共和国的清新和质朴。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文学,出现了从维熙、刘绍棠等作家,后来对铁凝创作的扶持也值得一书。
  4. 《艳阳天》
  浩然是一个争论性极大的作家,乃至去世后也没消停。他的《艳阳天》是1966年—1976年之间家喻户晓的文学读本,当然也是共和国深刻而沉痛的文学记忆。《艳阳天》放大了柳青和孙犁两人的优点(比如将宏大主题和日常生活如何结合起来有新意,《艳阳天》的人物不是萧长春,而是弯弯绕、孙桂英这些中间人物现象),《艳阳天》也将这类文学的缺点放大到极限,以至于出现了“高大全”这样的虚假文字。
  浩然是共和国文学曲折过程的一个符号。
  5. 《回答》
  《回答》是北岛的一首短诗,也是朦胧诗的代表作。朦胧诗代表的是觉醒的一代、思考的一代,也是迷惘的一代。朦胧诗和崔健的歌、王朔的小说成为80年代青年文化的时尚读本,至今仍在弥散,直至网络。《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成为和唐诗一样有名的警句。
  6. 《班主任》
  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当作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虽然《伤痕》在读者中的轰动强于《班主任》,但《伤痕》的过于习作气让《班主任》立于潮头之上。刘心武之后写作的《钟鼓楼》其实更成熟、更有艺术气息,但不在点上,以致让人误解刘心武的小说艺术停留在《班主任》的层次。文学作品的流传,有时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7. 《红高粱》
  莫言的《红高粱》是1985年文学革命的成果。《红高粱》的叙事革命影响了一代作家,对历史、对人性、对小说、对语言的认识都有着质的变化,当然也让莫言成为争论性的作家,几乎每部作品都有争论。在莫言身后,苏童、余华、格非等新小说家为共和国的文学增添了异样的色彩。
  而且,《红高粱》也开了为中国电影输血(走向国际)的先例,后来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声誉全靠莫言、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支撑。
  8. 《白鹿原》
  这是一部奇书,陈忠实在写作《白鹿原》之前,没有显示出任何大气象,写完《白鹿原》之后,也没有能够再现如此大的气象,甚至连气息也没能沿袭过来,仿佛神来之笔,仿佛天外来客。《白鹿原》用尽了陈忠实毕生的心血,用尽了他一辈子的武功,《白鹿原》站起来了,陈忠实却绵软如泥。
  9. 贾平凹
  很多作家都以作品名,贾平凹只能以作品名,他的作品太多,他的作品都能代表他,但哪一部都不能完全代表他。《废都》以来,他的长篇小说呈现了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的运行轨迹,反映了90年代以后人的欲望的苏醒和膨胀,是作家正面接触社会而不被生活歪曲的重要文本。
  10. 汪曾祺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汪曾祺的作品确实是少部分人的所爱,但由于深得文学的精髓,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时,大家突然发现,不声不响的汪曾祺的作品传下来了。汪曾祺传承的是中国文学的原初之美,在国学热的今天,重新审视汪曾祺的作品,更有相见恨晚之感。
  汪曾祺钟情的“抒情的人道主义”和追求的和谐美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表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所在。
  (来源:新浪文化漫谈)
其他文献
近年的高考语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句的排序题中考查学生给古诗排序时有出现。通过诗句留白或排序的形式,既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感悟传统诗歌语言魅力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在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掌握不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本文拟就格律诗中的绝句和律诗排序题作简要说明,以期帮助同学们提高解答这类试题的能力。  要给打乱了顺序的绝句或律诗排序或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引发的“中国状元职场状况”问题在网上炒得十分热闹。《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所取的方法是否科学、所得的数据是否可靠姑且不论,而它揭示的“高考状元”与“职场精英”之间能否划等号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关于成才观、人才观、教育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下两位专家的文章或能为你的思考提供些许启发。    不要苛求高考状元们  郑风田    最近网上对高考状元们能否成才
期刊
我用一冬的思念换你一束温暖的阳光,我用四个月的等待盼你几处明丽的花开,我用安然美丽的心情等你归来,等你在豆蔻梢头翩跹起舞如花轻绽。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如此畏惧严寒的我微笑面对寒冬,那一定会是解冻后明媚的春光,那三月的莺飞草长,那初青的杨柳芽苞,那淡粉的桃杏芳菲,那于豆蔻梢头轻驻的春光,就算只是轻轻想,也能瞬间进入鲜活的记忆,哪怕世界一片苍莽,我眼底笑意亦会如莲花绽放。  “豆蔻梢头春色浅”,忽地就
想要推开你的窗,告诉你那幸福的闪电所告诉我的一切的一切。蹬过一条条小河,穿过一片片田地,我来到你的面前,推开你的窗,邀你去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
乡愁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心理特征,是人类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雨巷诗人”戴望舒在他的《游子谣》里,用他那一贯敏感又细腻的情感触角,捕捉到了游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挥之不去的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