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鄞州幼儿园逐步转公一半学前儿童入读公办园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首南学府1号幼儿园是今年新开办的公办幼儿园。首南街道教职辅室主任赵利兵分绍说:“原来的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有的园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为让孩子入园不难,今年街道将3所民办幼儿园回收,开办了学府1号等三所公办幼儿园,街道每年至少贴补每个园80万元。现在,街道的本地学前儿童全部入公办幼儿园,75%的外来学童就读公办园。
不仅是首南街道,今年鄞州区有14所幼儿园相继转“公”,公办幼儿园达到sO所,50%的本地和外来学前儿童入读公办园。
鄞州规定各镇乡(街道)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撒村建居时,同步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由开发商完成基本装修,验收合格后无偿收归国有。“小区配套幼儿园惠及周边一批住户,但以前幼儿园上得了图纸,却落不了地,开发商把它当成‘宝贝’高价引资。”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光琦说,现在好了,如果开发商没有按照规划建设幼儿园、装修达不到办园条件,验收单位不在配套公建验收书上盖章,楼盘就没法交付。
(《浙江日报》2010年10月5日 陈醉等)
北京:学前义务教育拟“富区”试点
北京市将考虑在经济发达、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县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这是针对北京市政协委员杜雨田“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北京市教委作出的答复。
杜雨田表示,由于多年来对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北京市公立园数量较少。而民办园与公立园在师资、管理和收费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他建议,从北京市及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近年来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来看。已有条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选择一两个成熟区县先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北京市教委答复,曾提出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设想,并进行过经费预算。北京市现有17万名学前一年儿童(包括本市户籍与外省市户籍儿童),每名儿童一年人均学前教育经费为2万元,包括教师工资、园所维修建设、办公公用经费、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支出。如果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17万名学前一年儿童将需要政府投入34亿。这样一笔数目巨大的财政投入,政府目前尚无能力支付。对于杜委员关于在成熟区县进行试点的建议,北京市教委表示,将考虑选择合适时机,在经济发达、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县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新京报)2010年6月10日)
超常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
8月3日的《北京晚报》以“14岁如何考上清华北大”为题,报道了两名14岁的女孩分别考上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事例;8月5日的《南方都市报》以“深圳也有神童13岁考上中科大”为题报道了同类事件。巧的是新闻中的孩子都是出自以超常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接受的是超常教育。
这样的事例容易让家长们激动,于是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努力一下,让孩子进人少年班,成为超常儿童,但是切记此等事例不可轻易复制。
超常教育是一种特珠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能以为只有那些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才叫特殊教育,其实超常教育与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一样,目的是为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老师一堂课讲的内容他10分钟就能搞定。让他坐45分钟岂不是浪费,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折磨。如果孩子自制力比较差,他可能会因此成为班级纪律的破坏者。因为他的优势没有被重视。反而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超常教育就是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特点而设置的。
如果父母以为一个普通的孩子接受了超常教育就会有超常的发展,就可以比其他弦子早上大学,上好的大学,这完全是对超常教育的误解。超常教育不是将普通儿童培养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为超常儿童提供的教育。
父母们可能会想,也许我的孩子就是超常儿童呢?要想作出判断。一方面可以去一些机构咨询,另一方面主要看孩子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对正常的学校教育很适应,在常规教育下生活得很开心,父母大可不必一定让孩子挤进超常教育的门槛。如果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常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让他成为超常儿童。在学习和发展上走在大多数孩子的前面。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是一种透支——透支孩子的体力,透支孩子的时间,透支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会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关注个性,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是明白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杭州再建300幼儿园
杭州市将出台一揽子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到2013年,全市将新增2854个幼儿园班级。基本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根据目前杭州城乡平均每所幼儿园有8个班的基数测算,这个数据意味着杭州在未来3年将新增300多所幼儿园。
公益普惠是主调
公益性、普惠性是杭州“十二五”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今后,杭州将调整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设置规模。从原来的每百户9.3名的生源数提高到11名;同时,通过“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解决幼儿园住房问题;农村学前教育则确立“公办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的发展思路。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其中农村达到95%以上;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90%以上,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
新增班级数能否解决缺口问题?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认为,目前全市区(县、市)缺口班级数为1268个,到2013年新增2854个,其中还不含以租赁形式新增的1362个班级,因此,“基本能够解决入园难问题”。
务工者子女同城待遇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问题,杭州市在草拟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暂行管理办法》中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他们的“同城待遇”。
根据规定,在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杭州市已取得居住证。并至当年8月底前已实际居住一年及以上。同时其父母至少一人或法定监护人与杭州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在杭州交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的适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能接受学前教育。
此外,在就近安排入学、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幼儿园住房用地、保障经费等方面,一条条新政也均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入园享有同等待遇。
民办幼儿园获扶持
据了解,目前杭城所有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占六成。因经费紧张,留不住教师,硬件也跟不上,造成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新政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扶持,对教师待遇和生均 公用经费落实给予经费扶持,鼓励幼儿园评级;按各地幼儿园教师总数10%左右比例核增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专项用于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浙江日报》2010年9月21日李月红等/文)
不能在起跑线上毁了童年
最近一位朋友愁眉苦脸地念叨:这两天。5岁的女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可怜巴巴地哀求:“爸爸,今天能不能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馆。”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叹:每天早上催好几遍。儿子才很不情愿地去上幼小衔接班。虽然大人也感觉孩子比自己还累,有些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去“上班”。
事实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似“充足”的理由早已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驳斥。很多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现象一再警示家长: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纯真而宝贵的童年了。
学前儿童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学会了欺骗和伪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许多大人在回忆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时,经常苛求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龄阶段的事情,让幼小的心灵“往事不堪回首”。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分裂性质的双重价值标准,往往会造成孩子童年价值和美好童年记忆的缺失,为日后生活缺乏幸福感埋下隐患。
而一些兴趣班、补习班因为利益的驱动,巧立名目,引导家长抱着试试看和“多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把孩子送去“上班”,久而久之,渐成气候。殊不知,最好的兴趣培养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中完成的,许多不合格的兴趣班不但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反而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我们不反对适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兴趣培养,也不反对融学习于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之中的做法。但前提是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童年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22日魏海政/文)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首南学府1号幼儿园是今年新开办的公办幼儿园。首南街道教职辅室主任赵利兵分绍说:“原来的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有的园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为让孩子入园不难,今年街道将3所民办幼儿园回收,开办了学府1号等三所公办幼儿园,街道每年至少贴补每个园80万元。现在,街道的本地学前儿童全部入公办幼儿园,75%的外来学童就读公办园。
不仅是首南街道,今年鄞州区有14所幼儿园相继转“公”,公办幼儿园达到sO所,50%的本地和外来学前儿童入读公办园。
鄞州规定各镇乡(街道)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撒村建居时,同步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由开发商完成基本装修,验收合格后无偿收归国有。“小区配套幼儿园惠及周边一批住户,但以前幼儿园上得了图纸,却落不了地,开发商把它当成‘宝贝’高价引资。”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光琦说,现在好了,如果开发商没有按照规划建设幼儿园、装修达不到办园条件,验收单位不在配套公建验收书上盖章,楼盘就没法交付。
(《浙江日报》2010年10月5日 陈醉等)
北京:学前义务教育拟“富区”试点
北京市将考虑在经济发达、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县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这是针对北京市政协委员杜雨田“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北京市教委作出的答复。
杜雨田表示,由于多年来对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北京市公立园数量较少。而民办园与公立园在师资、管理和收费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他建议,从北京市及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近年来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来看。已有条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选择一两个成熟区县先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北京市教委答复,曾提出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设想,并进行过经费预算。北京市现有17万名学前一年儿童(包括本市户籍与外省市户籍儿童),每名儿童一年人均学前教育经费为2万元,包括教师工资、园所维修建设、办公公用经费、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支出。如果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17万名学前一年儿童将需要政府投入34亿。这样一笔数目巨大的财政投入,政府目前尚无能力支付。对于杜委员关于在成熟区县进行试点的建议,北京市教委表示,将考虑选择合适时机,在经济发达、综合条件成熟的区县进行学前义务教育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新京报)2010年6月10日)
超常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
8月3日的《北京晚报》以“14岁如何考上清华北大”为题,报道了两名14岁的女孩分别考上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事例;8月5日的《南方都市报》以“深圳也有神童13岁考上中科大”为题报道了同类事件。巧的是新闻中的孩子都是出自以超常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接受的是超常教育。
这样的事例容易让家长们激动,于是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努力一下,让孩子进人少年班,成为超常儿童,但是切记此等事例不可轻易复制。
超常教育是一种特珠教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可能以为只有那些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才叫特殊教育,其实超常教育与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一样,目的是为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老师一堂课讲的内容他10分钟就能搞定。让他坐45分钟岂不是浪费,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折磨。如果孩子自制力比较差,他可能会因此成为班级纪律的破坏者。因为他的优势没有被重视。反而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超常教育就是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的特点而设置的。
如果父母以为一个普通的孩子接受了超常教育就会有超常的发展,就可以比其他弦子早上大学,上好的大学,这完全是对超常教育的误解。超常教育不是将普通儿童培养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为超常儿童提供的教育。
父母们可能会想,也许我的孩子就是超常儿童呢?要想作出判断。一方面可以去一些机构咨询,另一方面主要看孩子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对正常的学校教育很适应,在常规教育下生活得很开心,父母大可不必一定让孩子挤进超常教育的门槛。如果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常态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让他成为超常儿童。在学习和发展上走在大多数孩子的前面。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会是一种透支——透支孩子的体力,透支孩子的时间,透支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
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就越会关注每个人的需求,关注个性,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是明白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杭州再建300幼儿园
杭州市将出台一揽子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到2013年,全市将新增2854个幼儿园班级。基本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
根据目前杭州城乡平均每所幼儿园有8个班的基数测算,这个数据意味着杭州在未来3年将新增300多所幼儿园。
公益普惠是主调
公益性、普惠性是杭州“十二五”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今后,杭州将调整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设置规模。从原来的每百户9.3名的生源数提高到11名;同时,通过“新建一批、置换一批、改造一批”,解决幼儿园住房问题;农村学前教育则确立“公办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的发展思路。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其中农村达到95%以上;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90%以上,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幼儿园布局基本合理。
新增班级数能否解决缺口问题?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认为,目前全市区(县、市)缺口班级数为1268个,到2013年新增2854个,其中还不含以租赁形式新增的1362个班级,因此,“基本能够解决入园难问题”。
务工者子女同城待遇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问题,杭州市在草拟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暂行管理办法》中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他们的“同城待遇”。
根据规定,在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杭州市已取得居住证。并至当年8月底前已实际居住一年及以上。同时其父母至少一人或法定监护人与杭州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按规定在杭州交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的适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均能接受学前教育。
此外,在就近安排入学、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幼儿园住房用地、保障经费等方面,一条条新政也均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入园享有同等待遇。
民办幼儿园获扶持
据了解,目前杭城所有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占六成。因经费紧张,留不住教师,硬件也跟不上,造成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新政将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扶持,对教师待遇和生均 公用经费落实给予经费扶持,鼓励幼儿园评级;按各地幼儿园教师总数10%左右比例核增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专项用于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浙江日报》2010年9月21日李月红等/文)
不能在起跑线上毁了童年
最近一位朋友愁眉苦脸地念叨:这两天。5岁的女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着惺忪的睡眼可怜巴巴地哀求:“爸爸,今天能不能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馆。”无独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叹:每天早上催好几遍。儿子才很不情愿地去上幼小衔接班。虽然大人也感觉孩子比自己还累,有些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去“上班”。
事实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看似“充足”的理由早已受到众多教育专家的驳斥。很多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现象一再警示家长: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纯真而宝贵的童年了。
学前儿童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被迫学会了欺骗和伪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岂不知孩子的成长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童年亦然。许多大人在回忆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时,经常苛求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龄阶段的事情,让幼小的心灵“往事不堪回首”。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分裂性质的双重价值标准,往往会造成孩子童年价值和美好童年记忆的缺失,为日后生活缺乏幸福感埋下隐患。
而一些兴趣班、补习班因为利益的驱动,巧立名目,引导家长抱着试试看和“多学一点是一点”的态度,把孩子送去“上班”,久而久之,渐成气候。殊不知,最好的兴趣培养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中完成的,许多不合格的兴趣班不但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反而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我们不反对适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兴趣培养,也不反对融学习于日常生活和游戏玩乐之中的做法。但前提是要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童年本身具有的独特价值。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22日魏海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