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动画的发展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破解困扰中国动画发展的瓶颈问题显得尤其紧迫,中国动画6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振兴国产动画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历史留给了中国动画人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总结经验 加以变革 为中国动画人才培养建言献策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动画教育 产业化 多样化 培养模式 结构模式
一、中国动画教育的模式
(1)定向培养型。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产动画的创作主要采取的是定量生产,由国家统一收购的发展模式。动画人才的培养也采用的是定向培养。50年代成立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和60年代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班是我国动画人才最初的培养基地。这两所学校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的动画人才。造就了一批基本功过硬的人才队伍,为后来中国动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分散扩散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加工片的纷纷涌入,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统购包销模式的逐渐解体,一批优秀的动画人转投外国加工片的行列,造成了国产动画人才的严重外流,客观上造成了80年代后期的国产动画逐渐步入低谷。这一时期动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外动画公司的培训班和短训班。
(3)产业型。2000年开始,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下,重振国产动画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普及动画专业,一夜之间遍及全国各主要高校,2004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相关高校突破200所,为动画再次腾飞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和平台。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虽然说目前在培养机构数量上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过去相比模式和方法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培养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动画接轨,还需要动画人集思广益 探索研究出一条新路。
二、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的脱节与错位
目前我国的动画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两大类: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短期培训班构成。
(1)高校教育的优缺点。高校动画专业注重基础教育,学生入学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基础考试,入学后还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这样扎实的美术基础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过硬的基本功,不足之处在于角色的表演能力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了动画的基本理论却和商业动画实践没有过多接触。形成了一套不适用的动画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就业单位之后,不能胜任相关工作。
(2)培训机构的优缺点。培训机构的特点是对学员的基础要求不高,概括来说 都是讲解一至两门软件的运用和掌握。聘请了一批处于前沿的动画从业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把实践与教学联系起来,引入了第一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缺点主要是学生基础较差等问题。
(3)教育同动画产业的错位。严格说来,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从就业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在动画公司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又不愿意分流到较低的职位,向往高层次工作可对影片的规范操作又一无所知。以上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动画教育还存在很多没有规范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动画业的实际需要。凡此种种正说明动画教育与产业的脱节和错位。也是我们忽视动画教育改革的体现。
三、动画行业面临的特殊问题
(1)动画制作的特殊性。一部动画的制作周期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的资金不亚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投入。制作一部动画需要团体协作,不论是影院动画片,还是电视动画片,都离不开创作团体的集体参与。这种团队协作是任何一种艺术类型都无法比拟的,好的团队是一部动画成功的重要保证。团队精神的树立也是对每个成员的考验。在团队的集体协作中,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因此培养锻炼一支过硬的创作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2)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都是首要的条件之一,人才就是行业的支柱,一个技法娴熟的动画从业人员至少需要3~5年甚至更久的培训磨合期,动画导演的养成期更是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期限。动画从业人员的培养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在长期实践磨合中逐渐锻炼成长,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留给他们充足的成长期。这样才能够使动画工作者真正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四、动画教育的发展结构与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新技术的诞生促成了动画行业的产业化重组,完善动画行业中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配置,输送合格的、能同产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动画教育的关键。
(1)动画教育体系应面向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动画产业为依据,培养人才可划分为3类培养目标:①原创型人才:策划创意、编导、原画师、美术设计。②技能型人才:执行导演、原画、动画、场景设计、背景设计、CG设计师。③扩展型人才:游戏开发、编 程人员、虚拟设计。
(2)动画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动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经过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之后,还远不能达到真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就必须在现有的培养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培养方式。在实践工作中接受来自一线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①动画中专:从教育学上来说,年龄在14~16周岁岁左右是培养和学习一门技能的最佳时期。经过三年的动画基础和美术基础训练的综合培养。学生毕业后成为动画的初级人才是没有问题的。中专教育主要注重职业培训,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是一条好路子。②研究生培养机制:在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当注重动画研究人才的培养。
五、结论
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和动画的发展基本处于同步。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扶持国产动画的大环境下,以动画产业的振兴来推动动画教育的结构调整,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再以人才来推进动画的发展 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的崛起探索出一条新道路。是所有中国人的热切期望。
参考文献:
[1]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基础教程.[M],2004 .2
[2]颜慧.索亚斌 中国动画电影史.[M],2005 .12
[3]刘佳. 动画艺术短片创作.[M],2009 .8
[4]龚滔.论建立我国的动漫分级制度.装饰.[J],2008 .4
关键词:动画教育 产业化 多样化 培养模式 结构模式
一、中国动画教育的模式
(1)定向培养型。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产动画的创作主要采取的是定量生产,由国家统一收购的发展模式。动画人才的培养也采用的是定向培养。50年代成立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和60年代成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班是我国动画人才最初的培养基地。这两所学校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专业的动画人才。造就了一批基本功过硬的人才队伍,为后来中国动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分散扩散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加工片的纷纷涌入,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统购包销模式的逐渐解体,一批优秀的动画人转投外国加工片的行列,造成了国产动画人才的严重外流,客观上造成了80年代后期的国产动画逐渐步入低谷。这一时期动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国外动画公司的培训班和短训班。
(3)产业型。2000年开始,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下,重振国产动画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普及动画专业,一夜之间遍及全国各主要高校,2004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相关高校突破200所,为动画再次腾飞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和平台。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虽然说目前在培养机构数量上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过去相比模式和方法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培养模式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动画接轨,还需要动画人集思广益 探索研究出一条新路。
二、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的脱节与错位
目前我国的动画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两大类: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短期培训班构成。
(1)高校教育的优缺点。高校动画专业注重基础教育,学生入学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基础考试,入学后还要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这样扎实的美术基础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过硬的基本功,不足之处在于角色的表演能力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只学习了动画的基本理论却和商业动画实践没有过多接触。形成了一套不适用的动画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到了就业单位之后,不能胜任相关工作。
(2)培训机构的优缺点。培训机构的特点是对学员的基础要求不高,概括来说 都是讲解一至两门软件的运用和掌握。聘请了一批处于前沿的动画从业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把实践与教学联系起来,引入了第一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缺点主要是学生基础较差等问题。
(3)教育同动画产业的错位。严格说来,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培训机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从就业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在动画公司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又不愿意分流到较低的职位,向往高层次工作可对影片的规范操作又一无所知。以上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动画教育还存在很多没有规范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动画业的实际需要。凡此种种正说明动画教育与产业的脱节和错位。也是我们忽视动画教育改革的体现。
三、动画行业面临的特殊问题
(1)动画制作的特殊性。一部动画的制作周期需要较长的时间,投入的资金不亚于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投入。制作一部动画需要团体协作,不论是影院动画片,还是电视动画片,都离不开创作团体的集体参与。这种团队协作是任何一种艺术类型都无法比拟的,好的团队是一部动画成功的重要保证。团队精神的树立也是对每个成员的考验。在团队的集体协作中,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效果,因此培养锻炼一支过硬的创作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2)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都是首要的条件之一,人才就是行业的支柱,一个技法娴熟的动画从业人员至少需要3~5年甚至更久的培训磨合期,动画导演的养成期更是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期限。动画从业人员的培养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在长期实践磨合中逐渐锻炼成长,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留给他们充足的成长期。这样才能够使动画工作者真正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四、动画教育的发展结构与模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新技术的诞生促成了动画行业的产业化重组,完善动画行业中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配置,输送合格的、能同产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动画教育的关键。
(1)动画教育体系应面向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以动画产业为依据,培养人才可划分为3类培养目标:①原创型人才:策划创意、编导、原画师、美术设计。②技能型人才:执行导演、原画、动画、场景设计、背景设计、CG设计师。③扩展型人才:游戏开发、编 程人员、虚拟设计。
(2)动画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动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经过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之后,还远不能达到真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就必须在现有的培养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培养方式。在实践工作中接受来自一线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①动画中专:从教育学上来说,年龄在14~16周岁岁左右是培养和学习一门技能的最佳时期。经过三年的动画基础和美术基础训练的综合培养。学生毕业后成为动画的初级人才是没有问题的。中专教育主要注重职业培训,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动画专业人才是一条好路子。②研究生培养机制:在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当注重动画研究人才的培养。
五、结论
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和动画的发展基本处于同步。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扶持国产动画的大环境下,以动画产业的振兴来推动动画教育的结构调整,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再以人才来推进动画的发展 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的崛起探索出一条新道路。是所有中国人的热切期望。
参考文献:
[1]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基础教程.[M],2004 .2
[2]颜慧.索亚斌 中国动画电影史.[M],2005 .12
[3]刘佳. 动画艺术短片创作.[M],2009 .8
[4]龚滔.论建立我国的动漫分级制度.装饰.[J],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