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与实效性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2009年提出并于2010年已经开始推行的一项自主招生制度。在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的前提下,经过北大同意的39所中学的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北大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如果有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还可向北大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酝酿时期到实施方案公布,再到方案的实施,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各种看法或赞成与支持、或反对与批评,不一而足。对此,笔者通过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产生与初衷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分析备受社会争议的公平性与实效性。
  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产生过程和初衷
  (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产生过程
  2009年4月,北大召集浙江15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召开招生研讨会,浙江省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提出: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生源质量优秀的中学,其校长可以个人名义和自身信誉为担保,向名校推荐优秀学生。该意见得到北大的认可。5月,北大召开自主招生战略研讨会,邀请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等,就进一步探索自主招生选拔新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2009年高考刚结束不久,北大邀请全国近80所中学的校长一起探讨自主招生工作,并宣布2010年北大自主招生将启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担任推荐者的校长和被推荐的学生信息都将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11月8日,在大家的议论声中,北大招生办公室在北大招生网上发布了《 北京大学关于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 》,对招生对象、推荐人数以及实施程序等作出详细的说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在公众热议中尘埃落定。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初衷
  首先,旨在使大学招生与中学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桥梁,为一些特殊人才进入高等学府提供机会。该制度的倡导者叶翠微校长在接受《 教育 》旬刊记者采访时说,长期以来,中学与大学在人才的培养上缺少理性对接的渠道,大学只是凭借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录取,学生真实情况如何,大学并不清楚,而作为最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中学却又没有发言权。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校长实名推荐制”正是给特殊人才开辟一个升学的绿色通道。[1] 其次,“实名推荐者”还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传统,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如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表示的,出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政策的初衷,是想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下,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培养素质,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使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2]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与实效性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设想刚提出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浪网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出来之后,就对广大网友进行了一项调查,在参与讨论的10.8万名网友中,其中,67.5%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对多数人产生不公平;24.8%的网友表示支持,觉得“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另有7.7%的网友表示“不好说”。[3] 社会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否公平性与实效性两个问题上。对其公平性的质疑,一是关注所选学校是否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关于公平性的问题;二是关注各中学推荐学生的程序是否公平。而对这一制度实效性的疑问,一是该制度该荐举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它所荐举的人才是否符合当初创立这一制度的初衷;二是该制度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多大的贡献。
  (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性
  1.关于所选学校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性问题
  首先,对于“所选中学是否公平”这一问题,如果遵从所有中学都应有机会参与这一制度的标准,那么对其他未被选中的中学来说,这一制度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们连一个合理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且北大所选的39所学校,大都是其每年高考录取的人才储备学校。其次,关于“所选学校的不公平”还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公平。北大所选的39所中学分布在13个省市,而全国有30多个省级行政区,即使在这13个省市中,中学分布也是不公平的。再次,就这39所中学而言,各个中学所获得的推荐名额也不是平均分配的。39所中学共推荐90名学生,平均每所中学大概有2.3个名额,而实际上每所中学名额分布不均,推荐名额最多的有5所中学,每所中学推荐了5人,而有19所中学仅推荐一人,以致同一区域内中学之间的竞争不公平。具有推荐资格的39所中学,都是全国一流的名校,每年都产生不少考上北大的学子。在这39所中学中,只有2所县级中学,其余37所全是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和学生无意中被排除在推荐制之外了。
  2.关于中学实名推荐学生的程序
  关于中学推荐学生程序能否公平的质疑。从公众所担心的方面来看,2009年11月30日发布《 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学生名单公示 》中,程序的公平性实际上得到了保障。首先,中学校长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并不如教师和班主任清楚,所以让教师和班主任参与推荐学生是必要的。在所公布的学生名单和推荐程序来看,大多数学校的推荐程序中明确提出教师或班主任参与了推荐的过程。其次,为了保障选择学生程序的公平性,有的学校成立了纪检监督组,有的学校还请来了公证处现场公证。另外,所有的学校也都按照“实名推荐制”的要求,对推荐学生的名单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阳光公布,接受家长、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再次,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推荐学生的专门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推荐学生的工作,没有出现校长个人决断的情况。
  (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效性
  1.推荐的学生
  “实名推荐制”应该推荐什么样的学生,也是一个备受公众讨论的焦点。首先,从叶翠微校长当初提出的设想出发,“实名推荐制”在于给特殊人才开辟一条升学的渠道。很多人也都期待校长们能够推荐一些怪才或特殊人才,就像在20世纪初北大和清华大学不拘一格招揽了罗家伦、张充和、叶曼、钱钟书、朱自清等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天赋的人才一样。然而,在被推荐的学生名单下来之后,所有人都发现,这些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他们即使不被推荐也能上一流的高等院校,人们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能破格推荐一些偏才和怪才的期待落空了。
  造成理想与实践脱节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身是对国外大学自主招生模式的借鉴,但是我国人才评价标准并没有相应地变成“多元”的,而仍旧是用考试分数作为“主流”评价,其余的则归为“偏”与“特”,并把“偏”与“特”折合为一定的分数优惠。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根本就没所谓的偏才概念,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他们的个性、能力与素质,在多元评价中都会得到体现。以美国为例,学生的SAT(学习水平测试)成绩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权重只为25%。[4] 正是因为我们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一向以学业成绩为绝对主导,使得我们在观念里一直以为学习好的学生必然是优秀的,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别的方面再好,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其次,在教育公信力不高的环境里主导一次改革,必然要接受公共舆论的压力,校长们面对改革作出的不作为行为,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个人理性策略,他们推荐出的学生都是年级成绩排名前列的同学,这样,大多数人都服气,自己也规避了舆论的压力。由于校长们没有担负起这项改革的责任,“实名推荐制”也就沦为了一项没有改革者的改革。再次,“实名推荐制”改革的步调不够大,被推荐的学生通过审核和面试,仍然需要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的优势,这种情况下,校长们即使推荐了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才能的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在加30分的情况下参加了高考也很有可能考上北大,为了不浪费名额,校长们也倾向于推荐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因此,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实名推荐制”在推荐学生的实效性上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在想象之中的了。
  2.对现有体制的影响
  “实名推荐制”在实践中是否能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现有的体制产生影响,其结果不能令人乐观。首先,就学生人数来说,经“实名推荐制”推荐的学生只有90名,只占北大招生人数的3%左右,相关利益人太少,注定这一制度会在媒体一段时间的夸张喧嚣之后,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其次,从“实名推荐制”实施的结果来看,被推荐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无意识地向人们“暗示”了学业成绩还是最重要的,对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才能的学生没有产生激励作用,而对这一制度持观望态度的学校也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就这样还能妄说对现有体制产生影响吗?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不仅不能对现有体制的改革产生影响,甚至还强化了现有的体制。再次,“实名推荐制”本身也不是独立于高考之外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只是针对高考制度的一项优惠政策,而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考制度决定的。因此,指望“实名推荐制”能对现有体制产生影响的愿望终究会落空。
  三、结论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北大针对现有高考招生体制的一项小范围的改革,经过媒体的夸张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选择学校到学校推荐学生,它每走一步都成为了讨论的热点。然而,作为讨论焦点的关于这项政策的公平性与实效性的保障,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按照其创立的设想,“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本可以为特殊人才进入大学提供一个渠道以及能对现有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出积极的影响,可是这些设想都没有变成现实,它只是为北大锁定了一些优秀的生源,在客观上变成了北大的一项“掐尖”政策,并未对现有体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参考文献:
  [1]张晓震.叶翠微:校长实名推荐制第一人[J].教育,2010(1).
  [2]王庆环.北大回应实名推荐制质疑[J].法制资讯,2009(11).
  [3]七成网友反对北大自主招生“实名推荐制”[J].知识窗:教师版,2009(8).
  [4]熊丙奇.“校长推荐制”只迈出了自主招生改革的一小步[J].上海教育,2009(23).
其他文献
灿灿的阳光照耀着明亮的眸子,悦耳的鸟鸣糅合着老师的教言,甜蜜的花香夹杂着淡淡的书香……墨香氤氲的良地,我的家,我情思的寄居地,我亲爱的母校育才。
《重庆陶研文史》2008年第1期刊登了汕头市陶研会陈仲豪先生“用脑思辨、重在用心去体悟一——关于陶行知一副对联的探究”。文中提出“缺题赠对象”“陶行知对联题赠的‘鸣
当我写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被自己的大胆所感动!在这个到处充满着广告、作秀和溢美之辞的功利时代,我坚定地认为只有这句话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和真诚。
每当有人问我高中毕业于哪所学校的时候,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我毕业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中学。
位伸同志:收读大作,感悟多多,向你和你的家人致以慰问,感谢你们的精彩创作。这是一本有生活教育之实而无生活教育之名的生活教育教材。这不是哪个学校,哪本书教出来的,生活是伟大的
讲怎样办社会大学,第一点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要办社会大学?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国,要使教育普遍地展开,要使个个人都有机会去读书,我们就不能不先想到那些想读书而没有机会读书的人
2011年2月28日,可恶的病魔无情地夺去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儿子——陶城的生命。悲痛之余让人思绪万千,彻夜难眠!1952年妈妈与我爸结婚,这是妈妈的第二次婚姻,但我在12岁以前并不知道
平民教育强国梦,倡导躬行宁献身。脱换西装弃轩冕,图文科普首临村。探求改革辟蹊径,智渡危艰创业勋。古圣晓庄耀新史,穷乡僻壤展鹏鲲。宗师万代人崇仰,大爱神州遗桂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许多种,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牵动学生的心,不能单纯靠模仿和记忆,否则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会一点一点地把学生的兴趣带走。教学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首先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适当地让他们去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在活
大昭永别人间三年了!三年来,我曾多次忆起他那敦厚朴实和蔼可亲的面容,和那暖人身心的语言,一声铭刻于心的嘱咐。我庆幸自己曾有过大昭这样的同志和朋友,不止一次地为大昭的离去